摸兔子过河实锤! 洛马新隐身僚机曝光,想学歼20-S有人无人组合?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2 17:10 1

摘要:9 月 21 日,洛克希德・马丁臭鼬工厂在空军大会上曝光了一款的 "杠杆"(Vectis)隐身无人机的研发计划。

9 月 21 日,洛克希德・马丁臭鼬工厂在空军大会上曝光了一款的 "杠杆"(Vectis)隐身无人机的研发计划。

这款号称 "为未来空战而生" 的无人装备,从气动布局到作战理念都透着熟悉的味道。

这是美军在摸着歼 20S 的 "兔子" 过河,试图补上有人无人协同作战的短板。

据报道,这款Vectis 的命名源自拉丁语 “杠杆”,寓意其能为作战体系提供 “战力倍增效应”。

作为一款 5 级无人飞行器(美国军方定义中最大、能力最强的级别,最大起飞重量不低于 1320 磅,飞行高度可达 18000 英尺以上)。

它的尺寸介于 F-16 战斗机与 “彗星”导弹式无人机之间,采用无尾翼 λ(兰姆达)翼布局,搭配机背进气道设计。

进气道后方的 S 型导流管,能同时降低雷达反射截面与红外信号特征,机身前端清晰的脊线与铲形机头造型,均显示了其低隐身设计考量。

这种设计思路既延续了 “臭鼬工厂” 在 F-22、F-35 等机型上的隐身技术积累

作为一款隐身协同作战飞机,主打与 F-35、NGAD 战机编组,可执行精确打击、电子战和侦察任务,还强调 "开放架构" 和 "多域协同"。

这些关键词是不是很耳熟?早在 2024 年珠海航展,歼 20S 双座版就已用实战化演示证明了这套玩法的可行性。

即前座飞行员负责机动格斗,后座专职充当 "空中指挥官",整合卫星、预警机与无人机数据,指挥攻击 - 11 等僚机完成诱饵牵制、精准打击的战术配合。

更耐人寻味的是 "杠杆" 无人机的技术细节。

洛马宣称其采用无尾隐身设计和 λ(兰姆达)翼型,却暴露了明显的 "抄作业后遗症"。

歼 20S 的双座布局通过分布式孔径系统解决了隐身与多任务的矛盾,而 "杠杆" 的单翼背进气道在高机动时极易导致发动机喘振,根本无法支撑空战需求。

美军却连基础的气动匹配都没搞定,被分析师质疑 "只能执行对地任务"。

对比中美两国的技术路径,差距早已不是单点装备的比拼。

歼 20S 搭载涡扇 - 15 发动机后,能以 1.6 马赫持续超巡 30 分钟以上,同时保持 800 公里半径的指挥能力,这种 "移动战场节点" 能力让 F-35 相形见绌 。

后者单座设计导致飞行员认知过载,指挥无人机的效率仅为歼 20S 的 60%,数据链延迟更是致命短板。

洛马此次自筹资金加速研发,甚至不惜跳过传统采办流程,恰恰说明美军在有人无人协同领域已陷入被动追赶。

洛马的 “急行军” 里却藏着美军的深层焦虑。

当初由于执着单座隐身机,F-22 产线关了,F-35 改双座不现实,NGAD 还在 PPT 阶段,只能靠无人机补短板。

也不像歼20在设计初期就预留了双座版位置布局,明显更高瞻远瞩。

歼 20S 的协同能力靠 GaN 雷达、智能蒙皮、分区隐身涂层等体系支撑,美军连可变吸波涂层都搞不定, “空中物联网节点” 的架构思维也是只能学中国慢慢摸索。

况且美军的该计划,现在还在部件订购阶段,首飞要等两年。

而歼 20目前已经形成 300 + 架机队规模,歼20S也已实装,早实现实战化部署。

洛马只字不提的 AI 自主协同,而歼 20S 的后座飞行员早已能同时指挥五六架 “忠诚僚机”,实现 “1+4” 作战单元组网。

对比通用原子已首飞的 YFQ-42A,“杠杆” 连发动机型号都没公布,连美军自己都承认当前僚机也还停留在 “解决有无” 的阶段。

这也美军并非首次试图复制中国思路。

此前 F-35 加装 "协同作战吊舱" 的尝试,被国会痛批为 "昂贵创可贴";而 "杠杆" 无人机宣称的 "低成本可扩展",也与美军 CCA 计划因成本过高停滞的过往形成讽刺对比。

反观中国,歼 20S 与攻击 - 11 的组合已进入实战部署,形成了从装备到战术的完整生态,这正是洛马至今未能突破的体系化壁垒。

从 F-22 的单机神话到歼 20S 的体系革命,全球空战规则早已被改写。

洛马的 "杠杆" 无人机虽看似来势汹汹,但从气动缺陷到体系断层的种种问题表明,单纯复制外形远远不够。

这场 "摸兔子过河" 的追赶赛,或许才刚刚露出真正的差距。

你觉得美军能抄到歼 20S 的精髓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观点!

来源:奇圆科普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