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本只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车企备案召回,却因为这款车或者说是这家车企天生自带高流量,因而引发了大量的关注和讨论,使其莫名成为了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里的一桩汽车行业热点事件。
俗话说,人红是非多。车红,亦是如此。
原本只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车企备案召回,却因为这款车或者说是这家车企天生自带高流量,因而引发了大量的关注和讨论,使其莫名成为了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里的一桩汽车行业热点事件。
没错,说的就是小米汽车9月19日备案召回SU7那件事儿。
至于召回原因,小米汽车的备案公告里写得很清楚,其表示“召回范围内部分车辆在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开启的某些情况下,对极端特殊场景的识别、预警或处置可能不足,若驾驶员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增加碰撞风险,存在安全隐患。”
而针对产品缺陷,小米汽车表示,将通过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为召回范围内的车辆免费升级软件,以消除安全隐患。
的确,同一款车一年内两度召回比较罕见,且第二次召回汽车数量几乎占到了其上市后总销量的三分之一,同样也很难找到先例。但公平点儿来说,假如它不是小米SU7,是一款其他品牌的某某车型,或许并不足以引来如此多的关注,甚至是由此而引发的“论战”。可见,车红,是非也挺多。
抛开小米SU7的“流量”外衣,笔者之所以也想和大家聊聊这件事,并非只是觉得小米SU7关注度高,主要是在小米备案召回的两天前,发生了一件更加值得大家关注的行业大事儿。刚好,这件大事儿也和两天后小米召回的缺席原因,有着一定的关系。
工信部公开征集意见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强制性国家标准将出台
9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发布了“公开征求《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意见”。
在这份征求意见稿中,相关部门正式给出了对于驾驶自动化系统的分级和定义。明确了从组合驾驶辅助系统(2级驾驶自动化系统)到完全自动驾驶系统(5级驾驶自动化系统),各级别系统的定义、标准以及注意事项。
而最引人关注的一点,是意见稿中关于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安全运行标准,提出了使用说明、驾驶员培训、驾驶员状态检测、系统禁用等安全要求,以减少驾驶员对系统的“误用”。
因为目前我们接触最多,车企本质上用以上车的基本还都是2级驾驶自动化系统。意见稿中不仅明确了在驾驶员培训方面,说明书至少要涵盖系统类别、能力与局限性等内容,同时系统要能识别驾驶员是否经过系统使用培训。
同时,在驾驶员状态监测等方面,做出了“精确到秒”的强制规定。例如,手部脱离监测将在手部脱离5秒内发出HOR(Hands On Request,手握转向盘提示),提示后10秒内升级提示;视线监测将在视线脱离5秒内发出EOR(Eyes On Request,视线回归提示),提示后3秒内升级提示,升级后5秒内发出DCA(Direct Control Alert,立即控制警告)。
此外,还明确要求由于驾驶员脱离导致系统执行风险减缓功能,或者发生了一定次数的手部脱离或视线脱离后,应在至少30分钟内禁止使用组合驾驶辅助系统。
事实上,我们对于意见稿其实还有自己的建议需要补充,例如还应该明确规定辅助驾驶转交给“人驾”的响应时间。而依据正是来自小米SU7今年3月29日发生的那起,让包括雷军在内所有小米人都没有想到后果如此严重的交通事故。
如果强制规定了NOA退出后人驾接管的响应时间,那么有没有可能,就能避免或者降低此类事故发生的风险?不过,此次的意见稿并非最终的强制标准,相关的内容还有进一步完善的时间。我们期待一个更加全面,更能考虑到适用于实际驾驶过程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尽早出台。
而就在意见稿发布两天后,小米汽车备案了SU7的召回信息。按照正常逻辑考虑,小米汽车也一定考虑到了相关的强制性标准或将出台,在大范围OTA升级的时候也能相应地做出调整。否则,等待小米SU7的可能是又一次的大面积召回。
强制性国家标准尚待完善
所谓的“智驾平权”更是天方夜谭
此外,从工信部公开征集意见,到小米等车企的备案召回,又让笔者有了更深层次的一个感悟:即宣传的快一年的“智驾平权”,到底是不是个“伪命题”?
几个月前,笔者也曾针对此话题,跟大家做出过探讨。彼时,我们认为车企争相鼓吹的“智驾平权”可能错并仅限于车企本身,更怪不到辅助驾驶的头上。反倒是相关部门之前的监管缺失,以及强制性标准迟迟没有出台,客观上造成了车企的这个“美丽的误会”。
因为没有强制性国家标准做依据和准绳,车企在使用此类软件的时候,在宣传产品亮点的时候,自然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故而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极端情况下,当车辆出现了辅助驾驶事故,自然也很难看到任何一家车企会第一时间主动站出来担责,因为没有强制性国家标准,那就很难定责,容易产生争议。
基于此,我们也看到了诸如“驾驶员的个人问题”、“车辆当时已脱离智驾控制区间”、“驾驶人员已接管车辆”等等等等类似争议讨论话题,以及差不多还未说出来就能猜到的“官方回复话术”,甚至有的后面还跟着大批量的品牌粉丝洗地、带节奏。
智驾不仅未能平权,还带来了一大堆的负面效应。
好在一切都不算晚
各方都已经行动了起来
我们不去纠结此次小米的备案召回,跟两天前发布的公开征集意见有没有关系,甚至有多大的关系。在我们看来,关于车企处理缺席产品这件事,以及相关部门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等事宜,目前来看都已经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
我们看到了已经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里,明确了要强化企业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规范营销宣传行为,严格履行告知义务。
我们在越来越多的车企发布会上,很难再听到车企领导念PPT时,再“爆出”类似“脱手脱眼”的雷人语句。感受到了车企对于生命的敬畏,以及辅助驾驶系统更加清醒的认知。
我们也希望,越来越多的网友、车主,能够在无数起惨烈的辅助驾驶交通事故发生之后,逐渐清醒起来。辅助驾驶,目前只是在特殊的场景下为驾驶者提供一定的便利性,真正让人解放手脚的“自动驾驶”不仅没来,可能离我们还很远。
如此多的看到、听到、感受到,以及希望,都证明了这些努力还不算晚,且意义重大。当中国车市迈入全新的时代,以辅助驾驶为代表的智能化竞赛正在徐徐拉开大幕,许多标准、产品、服务和注意事项,都需要一定的改进时间,需要一个完善期。
我们只是希望,这个时间越短越好,期间所要付出的代价也越低越好,因为有些代价是车主、是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而这些都是我们无法承受之重。
来源:小高看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