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未上市即加印,一方面说明这本书在预售时就展现出不错的销售势头,另一方面则说明了我们对首印数的估计不足——这是一本内容选自普鲁塔克《道德论丛》的学术书,而国内此前出版的《道德论丛》全译本几乎没有什么市场反响,另外几种选译本如《古典共和精神的捍卫》《哲思与信仰》也
未上市即加印,一方面说明这本书在预售时就展现出不错的销售势头,另一方面则说明了我们对首印数的估计不足——这是一本内容选自普鲁塔克《道德论丛》的学术书,而国内此前出版的《道德论丛》全译本几乎没有什么市场反响,另外几种选译本如《古典共和精神的捍卫》《哲思与信仰》也是无人问津的学术书。
2024年6月,我辞职离开上一家单位。此前我策划了一个大众哲学/心理学系列文库本,它到后来发展为20多个品种,大部分品种销量可观。但我却陷入了很强的职业倦怠感中,也许是人到中年的一种叛逆,我下定决心给自己放个假,于是辞职躺平了半年。
2025年2月,我加入上海文艺出版社。我仍然想做一个文库本系列,但与此前不同,我的胃口变大了一些,我不再希望它是一个限于哲学/心理学的文库本,而是范围更大的人文经典文库,我给它起名为“索非亚文库”。“索非亚”取自古希腊词sophia的音译,意思是智慧。关于内容方面的构想,我在策划书里写道“从哲学思辨到科学启示,从人文关怀到社会洞察”,还写了一句“在碎片时代重拾智性之光”作为这个文库的标语。理想很丰满,机会竟然也随之而来,我确实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
作为一个不怎么听播客的人,我唯一常听的播客节目叫作“独树不成林”。主播仲树是一位政治哲学博士在读生,也在美国大学教课,她在播客里谈论各种话题,包括对哲学、文学作品的分析、对运动的思考、如何鉴赏音乐等。我加入上海文艺社时,这档播客已经有20万的订阅量。有一天,我听她讲普鲁塔克的一期节目,看到她做了一个普鲁塔克的专题,我想,这不就是适合我来做的一本书吗?于是我马上发邮件联系仲树,问她愿不愿意翻译一些《道德论丛》里的文章用于出版,如果她不愿意翻译的话,我也考虑另请人来翻译,再请她帮忙写个导读或者推荐序。通过她播客里的介绍,我发现普鲁塔克的文章里所讨论的话题仍然与当下契合,比如如何分辨真朋友和谄媚者,如何自我赞美而又不令人生厌,如何获得心灵的宁静……古希腊智慧穿透古今。我也有一些策划古典哲学书的经验,我觉得哪怕不是她来翻译,也能做成一本销量可观的书。
发邮件的这一天是2月17日,也就是我入职新单位一周多以后,那一阵儿我都在绞尽脑汁填充我的文库本策划书,也在寻找各类外版选题,却经常收到“版权已售出”的回复,或者完全没有回复。没想到,发给仲树的这封邮件在当天很快就收到了回复,我深刻地记得她当时的回复是:我非常愿意为之付出生命,你的提议正得我心。难以形容我在看到这句话之后有多么激动。
这就成了我在公司提报的第一个选题,我直接选了她播客里的一个标题“如何从敌人身上获益”作为书名。有这位人气主播担任译者能够给书带来一些流量,再凭借她对古希腊语的精通也可以保证内容质量,那么我对整体的销量就有了更多信心。但当时作为公司里的新人,我不敢把话说得太满,于是报了5000册的首印,又对在场的同事和领导“大言不惭”地说了一句:“我相信它最后的销量不会低于2万册。”
翻译和做书
一开始,我跟仲树商量说,这本书我们不要做成一个大部头的东西,我希望它的页数控制在两三百页,所以根据每篇的字数,大概翻译10~15篇就够了,她充分尊重我的意见。关于篇目的选择,我们一致认为她前期做播客粗译的那几篇内容非常吸引人,然后由她增选了一些对现代人能有启发的篇目。
在顺利签下出版合同以后,她就不分昼夜甚至有点“不顾死活”地投入了翻译。我时常在白天或者凌晨三四点收到她发来的一篇译文。其实我们约定的翻译周期是半年,但她是一个只要投入所爱之事就无法停下来的人,她对自己热爱的东西会全身心投入。我从未遇到过像她这样的译者。不到一个月,她就给出11篇译稿,字数已经够了。后来她又写了一篇严谨而深刻的普鲁塔克导读,字数近两万,最后成书的页数是396页。
对于这样认真而拼命的译者,我觉得我的工作也不可怠惰和松懈,不然就辜负了对方的信任。于是我也加紧投入编校环节,同期联系设计师开始做封面。这是“索非亚文库”的第一本书,需要设计师一开始就把它放在一个系列书的概念中去思考。我希望这个文库的封面经典而年轻,听起来是一对矛盾的词,因为我预设的受众是以年轻群体为主的大众读者,而非专业学术读者,而文库的内容本身是经典的、能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这就要求封面的风格需要尽可能简洁而雅致。设计师先提交了三种方案,我觉得第二种能满足经典感,但略显古板,于是又跟设计师沟通换了一些亮眼的颜色,让它有一些“年轻”的感觉。
调整色彩后,设计师给出了不同的方案,最后选定了下图左边的设计。
这本书在2025年的6月下旬下印,7月初上市。目前已加印三次,印数达到2.3万册。而经过这半年,仲树的播客粉丝翻了一倍,很多喜爱她的播客受众都自发去为这本书做宣传。我们也在线下举办了一些新书分享活动,这些活动往往在预约通道一上线就被约满,读者纷纷想要一睹这位充满智识与活力的青年学者的真容,排队请她签名的人也络绎不绝。可以说,译者本人的人格魅力也为这本新书带来了很大的销售加持。
如今回顾起来,这本书的成功,有很大机缘的成分。我对所发生的这些机缘充满感激。这本书也为我策划“索非亚文库”开了很好的势头,后续我们还会推出更多好读的人文经典,我期待让这一切尽快落地。
一审:党嘉祎二审:亢姿爽三审:杨 帆来源:出版人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