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众所周知,1954年正值国民党退守台湾五年之际,眼下仍控制着浙江沿海的大陈岛、一江山岛、南麂岛等一系列岛屿,形成所谓东山再起的前沿阵地。
1954年5月7日清晨,浙江东南海域的薄雾尚未散尽,“峨眉号”军舰在两艘驱逐舰护卫下缓缓驶入大陈岛锚地。
彼时,67岁的蒋介石身着黑色披风、手柱拐杖,正站在舰桥上凝视着逐渐清晰的海岸线。
据悉,这是他自1949年撤离大陆后,首次踏上仍由国民党控制的浙江沿海岛屿,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近距离接触故土。
而此次老蒋秘密巡视,也是由儿子蒋经国陪同,并且留下了几张照片,由此定格了一个时代的离愁别绪。
那么,老蒋为何会来到大陈岛,他在那里都做了什么?这背后有鲜为人知的故事吗?
众所周知,1954年正值国民党退守台湾五年之际,眼下仍控制着浙江沿海的大陈岛、一江山岛、南麂岛等一系列岛屿,形成所谓东山再起的前沿阵地。
要知道,大陈岛作为台州列岛的核心岛屿,距大陆仅50公里,距台湾却有400公里,既是国民党军袭扰大陆的跳板,也是解放军解放沿海岛屿的主要目标,中注定使其成为国共军事对峙的焦点。
其实蒋介石此次冒险出巡也并非心血来潮。
就在1950年4月28日至5月1日期间,蒋介石到舟山视察防务。而这次舟山之行,迫使他出了一生中最痛苦,但也算是理智的一个决定:从舟山 撤军。
为何老人会做出这样决定?
要知道,老蒋的老家奉化是回不去了,但是只要踏上舟山这块土地,就有一种回到家乡的感觉,而且如果国民党占据舟山群岛,就可以封锁大陆,让上海这个亚洲最 大的城市变成一个死港;同时,也可以作为跳板再次反攻。
可是,老蒋即便有一万个不愿意也不行了,当时舟山面对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20万有备之师,而且有海军、空军的配合。
而舟山那里只有12.5万国民党守军,一旦遭遇全歼,那么守备台湾就是一个大问题。
所以权衡利弊之下,老蒋不得不做出撤军的计划。
1951年11月,老蒋派胡宗南进驻大陈岛,担任总司令,并且增派四个军官战斗团,总兵力也达1.2万余人。
然而到了1954年初,解放军已逐步收紧对浙东岛屿的包围,先后攻占了积谷山、头门山等外围岛屿,大陈岛的防御压力日益增大。
据台湾解密档案显示,老蒋此次行程在出发前实行最高级别的保密措施,仅有蒋经国、俞大维等少数亲信知晓具体安排,连随行人员也是登船后才得知目的地。
而这种隐秘性既反映了局势的危急,也暗示了蒋介石复杂的心境。
上午10点,蒋介石入港登上大陈岛,然后在大陈岛防务司令刘廉一陪同下开始视察,也受到早已列队等候的国民党官兵和岛民的热烈欢迎。
这是老蒋五年后重返浙江,他的感觉可谓心旷神怡,不仅甚觉气候宜人,更觉故乡可爱。
就这样,在明媚的春光下,蒋介石留恋至此,不忍离去,心情更是百感交集。
其实可以理解,自从老1949年离开奉化后,这位一生重视乡土的政治家就再也没有踏上过家乡的土地。而站在大陈岛的山巅,虽然看不到百公里外的溪口,但湿润的海风、相似的地貌,都会唤起他对故乡的深切记忆,所以心情倍美。
接下来,岛上的中正中学成为此次巡视的重要场所。蒋介石在这里向师生发表讲话,虽然他侃侃而谈,但台下听众中,既有驻守的士兵,也有被强征来岛的平民,复杂的眼神中透露出对命运的迷茫。
可以说在紧张的军事活动间隙,蒋介石始终没有忘记这片海域与故乡奉化的地理联系。5月7日午后,他来到由游击队驻地临时改建的休息所午休,随后独自坐在藤椅上,朝着西北方向——奉化溪口的方向久久眺望。
而这段沉默的凝望也被随行摄影师悄悄记录下来,成为此次行程中最具情感张力的照片之一。
5月8日那天,蒋介石乘坐直升机前往南麂岛视察。这座更小的岛屿同样笼罩在战争阴云之下,岛上居民已被分批迁往台湾。
据悉,当时蒋介石在南麂岛的中正小学逗留了约一小时,看到教室墙上悬挂的中国地图时,突然缓缓说道:“我们的国家这么大,却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显然,这句话意味深长,有无奈有感慨,更成为他晚年乡愁的真实写照。
值得一提的是,在南麂岛拍摄的照片中,有一张特别引人注意:蒋介石头戴灰色礼帽,手指远方大陆方向,蒋经国站在身后神情肃穆。
而在2010年,当这张照片在浙江平阳县文史馆被发现后,经专业机构鉴定确认为1954年5月所摄。照片中蒋介石指向的方向,正是他魂牵梦萦的故乡。
值得一提的是,老蒋这种强烈的乡愁还体现在他对岛民的态度上。
当时在大陈岛,他向居民发放了衣物和食品,还与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进行了交谈,而在谈话时,老蒋特意询问“家乡收成如何”,老人回答“托委员长的福,还能糊口”,蒋介石沉默良久才说:“我们都会回去的”。
此情此景令人唏嘘不已。
其实蒋介石或许未曾想到,他此次大陈岛之行不仅是对大陆的最后告别,也预示着国民党在浙东岛屿统治的终结。
就在1954年9月,第一次台海危机爆发,解放军对金门发动大规模炮击,国共双方在台湾海峡展开激烈军事对峙。而大陈岛的命运,在他离开后不到一年便已注定。
1955年1月,解放军发起一江山岛战役,仅用一天时间就攻占了这座大陈岛的屏障岛屿。
当消息传到台湾后,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一江山失陷,大陈已无险可守” 。最终,在美国的压力下,他不得不做出痛苦决定——实施“金刚计划”,从大陈岛全面撤军。
于是,从2月8日至12日几天内,在美军第七舰队掩护下,国民党军队2.5万余人及被强征的岛民1.8万余人陆续撤离大陈岛。
而在撤退过程中,国民党军队将无法带走的物资全部烧毁,大陈岛顿时变成一座空城。
到了2月24日,南麂岛的最后一批驻军和3000多居民也被撤离,而这些被迫离开家园的岛民,后来大多被安置在台湾的眷村,终其一生未能重返故土。
据说当老蒋得知大陈岛居民全部抵达台湾后,又在日记中写下:“虽不舍故土,但保全了子民,也算不幸中之幸”
想想这句话多可笑。他这种自我安慰式的记录,也难掩战略撤退的狼狈。
总而言之,从历史档案看,1954年的大陈岛之行是蒋介石对大陆故土的最后告别。此后直到1975年去世,他再也没有机会靠近这片他统治过二十余年的土地。
而晚年的蒋介石也常对着浙江地图发呆,据侍从回忆,他床头始终放着一张从大陈岛远眺大陆的照片,照片背面有他亲笔题写的“故土难离”四字。
如今,当我们重新审视1954年蒋介石在大陈岛留下的这组照片,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政治人物的个人乡愁,更是一个时代的创伤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那些被迫从大陈岛迁往台湾的居民,也在海峡对岸建立了“大陈新村”,并且每年都会举行同乡会,讲述对故乡的思念。
来源:夕史朝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