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偶然读到央视新闻的一篇文章,标题《真正的强大 从享受独处开始》让我深有感触。读完以后,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齐鲁校园里的一幕幕场景:有的同学课间宁愿对着黑板发呆,也不愿意主动和同桌聊上一句;有的宿舍里,四个人各自捧着课外书津津有味,沉默成了常态;甚至有同学说,
夜读|孩子们,真正的强大从享受独处开始(宣传部主任 杨晶)
前几天偶然读到央视新闻的一篇文章,标题《真正的强大 从享受独处开始》让我深有感触。读完以后,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齐鲁校园里的一幕幕场景:有的同学课间宁愿对着黑板发呆,也不愿意主动和同桌聊上一句;有的宿舍里,四个人各自捧着课外书津津有味,沉默成了常态;甚至有同学说,比起参加社团活动,更习惯周天把自己关在宿舍里—这样的场景,让我不禁思考:是快节奏的社会让大家习惯了“线上隔绝”,还是成长中的迷茫让孩子们下意识回避了真实的连接?
记得去年刚开学,有个护理专业的女孩找我聊天,说自己总觉得和宿舍同学格格不入:室友聊天插不上话,实训室练习不敢主动问问题,只好趁大家离开后偷偷反复练。她问我:“老师,别人是不是都不喜欢我?”而恰好我的办公室就在护理实训室隔壁,好几次路过都看见她给模型人做静脉注射。那一刻我觉得,她根本不是“孤僻”,而是在安静蓄力中悄悄积蓄力量。后来才知道,她经常利用独处时光把护理操作流程背得滚瓜烂熟,还自己画了人体内脏结构分布图,仔仔细细做了标注。期中考试,她的实操成绩拿了全班第一。慢慢地,越来越多同学主动找他请教问题。她后来告诉我:“原来安静待着不是被孤立,而是有时间把自己变得更好,这样遇到同频的人时,才能坦然地走进彼此。”
这样的故事,在齐鲁校园里还有很多。今年成功逆袭本科的数字媒体专业小孔,就是最生动的例子。他凭着不懈努力考上了山东建筑大学,成功实现了从中职到本科的跨越。但很少有人知道,刚入学时的他十分内向,总是安静地待在座位上,不太爱与人交流。班主任发现后,特意为他创造表达自己的机会,常常鼓励他走上讲台分享解题思路、讲解专业案例。如今他已顺利迈入大学校园,那段在独处时深耕专业、在引导下突破自我的时光,早已成为他青春里最珍贵的勋章。
或许有同学会说:“我也不想躲着大家,可就是不知道怎么融入。”其实不必着急,独处从来不是融入集体的“绊脚石”,反而能成为我们与世界温柔相处的“垫脚石”。就像文章里说的,孤独本质是中性的,它的意义全由我们定义。在齐鲁的校园里,独处可以是这些模样:
是社团的孩子们,以兴趣为灯,把对艺术的热爱化作日复一日的坚持;是广播站的同学们,对着麦克风反复试音,让颤抖的声音渐渐攒起表达的勇气;是曲阜研学途中的学子,在古迹的斑驳里独自沉思,让历史的厚重沉淀成内心的笃定。这些与自己对话的时光,悄悄把他们变得强大,也自然吸引到同样滚烫、愿意并肩前行的伙伴。
当然,这份“吸引”从来不是被动等待,享受独处更不代表拒绝融入。就好比你在图书馆安安静静看书的时候,没必要为了凑个热闹就放下书本;但要是室友喊你一起去食堂吃饭,大大方方跟他们一块儿去,开开心心的也挺好。周日跟同学去齐鲁动物园喂梅花鹿,在日常的互动里,友谊也慢慢变深了;约在校园咖啡书屋聊聊天、说说心里话,青春期那些烦心事儿也有地方能倾诉;路过齐鲁文创中心,就一起动手做点小手工,看到网红打卡墙就一起拍拍照。一个人待着,是给自己补充能量;跟大家融入到一起,是和别人互相分享、彼此照亮。
孩子们,中职三年是打磨技能、塑造自我的关键时期,这份“塑造”本就藏在“独处”与“融入”的平衡里。不必觉得“独处”就该孤僻,也不用逼自己为了“融入”而勉强合群。你可以在早自习独自背完专业考点,再和同桌互相抽查知识点;可以在晚自习后一个人整理好错题本,转头接过室友递来的热水。因为学校里的相处从不是“非静即闹”的选择。课间帮同学捡一下掉落的笔,食堂里和熟悉的面孔点头问好,小组讨论时把自己的想法慢慢说出来……独处时我们养足精神,融入时我们分享光热,这样的状态,既不委屈自己,也能温暖他人,才是青春里最舒服的模样。
亲爱的齐鲁学子们,当你们携着热忱与期许踏入齐鲁校园,这里便已为你们铺就了成长的沃土。我们期盼你们在此不仅收获书本里的知识、实训中的技能,更能在青春期这方宝贵的天地里打磨性格、锤炼心性,成长为言行得体、心境开阔的落落大方模样。愿这段时光赋予你们的,既有扎实本领,更有丰盈人格,待他日带着齐鲁给予的底气迈入大学、走向社会,都能以笃定姿态站稳脚跟,以温暖品格照亮前路。
来源:山东齐鲁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