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祁县:千年技艺淬火重生 传统产业华丽转身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2 16:50 1

摘要:9月17日,在大同市体育中心举行的第三届山西特色专业镇投资贸易博览会现场,祁县玻璃器皿展区60余件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美学的创新产品吸引众多客商驻足观赏,展现出该县玻璃器皿产业新的生机与活力。从明清时期的民间琉璃作坊,到如今承载“中国玻璃器皿之都”“国家级中小企

9月17日,在大同市体育中心举行的第三届山西特色专业镇投资贸易博览会现场,祁县玻璃器皿展区60余件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美学的创新产品吸引众多客商驻足观赏,展现出该县玻璃器皿产业新的生机与活力。
从明清时期的民间琉璃作坊,到如今承载“中国玻璃器皿之都”“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等荣誉的现代化产业高地,祁县玻璃器皿产业走过300余年历程。一盏盏手工吹制的灯罩、一件件精巧绝伦的工艺品背后,是一代代匠人的坚守与创新,更是一场从“制造”到“智造”的深刻变革。

数智转型,传统技艺焕发新生

祁县拥有24.9万人口,其中3万人从事玻璃器皿相关工作,该县也因此成为我国重要的玻璃器皿生产和出口基地,被誉为“中国玻璃器皿之都”,并被认定为“国家级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和“山西首批玻璃器皿特色专业镇”。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低水平同质化竞争的企业纷纷退出市场,玻璃器皿产业也遭遇了严冬。困境中,祁县政企形成共识:唯有数智化转型,才能突破发展瓶颈。
近年来,祁县县委、县政府连续出台专项政策,推动企业引入5G智能化生产线,搭建行业大数据平台,推广“5G+工业互联网”应用体系,以宏艺、大华为代表的龙头企业率先启动技术改造。
祁县玻璃器皿产业的焕新升级,首先体现在生产方式的转变上。
祁县玻璃器皿产业最大的优势是人工吹制,多年的积累使祁县拥有一批经验丰富、技术高超的吹制大师。但过度依赖传统工艺与大师的吹制技艺,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山西宏艺玻璃器皿有限责任公司一分厂,厂长郭双虎指着中央控制大屏介绍:“过去全凭老师傅肉眼观察火候、手感控制厚度,如今通过传感器传输压力、液位、温度等生产参数,良品率大大提升。”
全自动生产线推动产能实现飞跃。山西大华玻璃实业公司引进的全自动生产线每小时可稳定产出2400只高精度玻璃杯,单日产量达到传统手工吹制的数十倍。
产业在整合中提质。祁县通过淘汰环保不达标、技术落后的小作坊,推动煤改电能源革命,企业数量从200余家精简至62家,产值和竞争力却不降反升。2019年,国家玻璃器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祁县,标志着这里已掌握全国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的质量话语权。

文化赋能,玻璃文化阔步走向世界

祁县不仅是玻璃器皿产业重镇,也是晋商文化和万里茶道的重要发源地。近年来,该县坚持文化赋能、科技增效,注重产品研发和创新,聚焦高端异型产品研发,推动玻璃器皿产业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在第七届山西文博会上,祁县展区以“璃光晋韵·乔家风华”为主题,将晋商大院的建筑美学与现代展陈艺术相融合。展区电子大屏上循环播放着祁县玻璃器皿专业镇的宣传片,7家参展企业的700余件玻璃艺术品在灯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山西东玉玻璃公司出品的蛇形醒酒器,突破无模具自由成形的技术难关,由4、5位具有8年以上吹制经验的老师傅相互配合完成,每一件都是孤品,展现了当地玻璃器皿高超的工艺水平。
工业旅游成为新名片。在我省首个以玻璃文化为主题的工业旅游景区祁县红海玻璃文化艺术园内,游客可近距离观看匠人用1400摄氏度火焰将玻璃液吹制成型,体验手工描金、刻花等传统工艺,让非遗真正“活”在人们眼前。
电商浪潮下,祁县积极搭建电商平台,培育直播达人20余名,新孵化电商主体17个,持续为玻璃电商经济注入动力。
目前,祁县玻璃器皿行业拥有注册商标229个、专利300余项,品牌价值持续提升。

环境护航,政企同心共谋未来

玻璃器皿产业是祁县的民生之基、发展之要。从资源调配、政策倾斜到市场开拓,祁县县委、县政府提供全方位支持。该县税务部门推出20项举措,为当地50余户玻璃器皿专业镇企业提供专属涉税服务,进一步加大对玻璃器皿行业的税收服务支持力度。
祁县县委书记魏栋表示:“我们要推动祁县玻璃器皿产业强化长远发展理念,兼顾总量质量增量,细分领域、延链强链,把产业做大、产品做精、品牌做强,努力向集群化、品牌化、智能化、国际化发展升级。”
从传统手工作坊到智能化产业集群,从单一产品制造到“文化+创意+品牌”全面升级,祁县玻璃器皿正在实现一场深刻的产业跃迁。这片曾经孕育晋商传奇的土地,如今正以玻璃为媒介,向世界讲述新时代的山西故事。

李卫东 张培志

来源:山西经济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