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若将地球46亿年的历史比作一部厚重的“史书”,那么“地质年代”便是这部史书的“朝代划分”——从太古宙的“地球童年”,到中生代的“恐龙盛世”,再到新生代的“人类登场”,每个年代都藏着独一无二的地球故事。自《侏罗纪》系列电影火爆以来,地质年代的旅游吸引力已初露锋芒
唤醒亿年地球故事:
亿年地球“故事会”:听石头讲江湖往事
——“地质年代与人类朝代”的对话
若将地球46亿年的历史比作一部厚重的“史书”,那么“地质年代”便是这部史书的“朝代划分”——从太古宙的“地球童年”,到中生代的“恐龙盛世”,再到新生代的“人类登场”,每个年代都藏着独一无二的地球故事。自《侏罗纪》系列电影火爆以来,地质年代的旅游吸引力已初露锋芒,但作为承载地球演化记忆的核心资源,其旅游价值仍被严重低估。
激活地质年代旅游价值的关键,在于打破“时间抽象化”的壁垒——多数游客对“亿年”“百万年”的概念仅停留在数字层面,无法产生直观感知。因此,地质年代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逻辑,需围绕“科学解码→场景转化→价值传递→记忆沉淀”的闭环展开,将以“亿年”为单位的抽象时间,转化为游客可触摸、可参与、可分享的旅游体验。基于地质学、旅游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理论,可从“资源挖掘、产品设计、场景营造、传播赋能”四大维度,构建系统、科学的开发路径,让“地球朝代”的故事真正“活”起来,进而实现“火”起来。
就像人类朝代有“甲骨文”“青铜器”等标志性文物,每个地质年代也有专属的“地球文物”——地层、化石、地貌。资源挖掘的核心,是从区域地质资源中,依据地质学原理提取这些 “具象符号”,为“地球朝代故事”找到载体,破解“价值低估”的根源。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图
要讲好“地球朝代”故事,首先需明确“每个朝代的时间范围与核心特征”,避免因信息模糊导致游客认知混乱:
地质年代与中国历史朝代比较图
1、溯源权威“史料”
查阅1:20万/1:5万区域地质图、核心期刊论文、地质公园规划等“地球史书的官方注释”,明确区域覆盖的地质年代。如嵩山涵盖“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朝,堪称“地球朝代博物馆”。
嵩山五代同堂与三大运动分布示意图
2、提炼“朝代标志物”
依据地层学、岩石学、古生物学原理,确定各年代的“标志性符号”——如太古宙的“变质岩”(地球早期地壳的“基石”)、寒武纪的“三叶虫化石”(地球生命大爆发的“见证者”)、白垩纪的“恐龙蛋”(恐龙盛世的“育儿记录”)。
奥陶纪的角石
3、验证“年代纪年”
用同位素测年(如锆石U-Pb测年)、化石层序分析等“科学测年法”,修正陈旧资料误差,确保“地球朝代”的时间节点精准。如河南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25亿年前的太古宙变质岩中经测年发现形成保存有约34亿年前的锆石,不仅对应于“地球童年的太古宙”,而且,证明在距今34亿年前云台山的周边地区已经有古陆地的存在。
4、案例参考
郑州邙山(第四纪,约 260 万年以来):这一“地球近现代”的核心符号是“黄土-古土壤序列”——黄土层如同“干冷气候的日记本”(冰期沙尘堆积形成),古土壤层则是“暖湿气候的明信片”(间冰期植被发育形成),通过粒度分析、孢粉分析,可“翻阅”第四纪全球气候变化的细节,是被低估的“古气候研究活标本”。
就像提到“唐朝”会想到“唐三彩”,需从“年代档案”中筛选游客易感知、具传播性的符号,转化为“地质年代IP”,避免因符号晦涩导致价值被忽视:
1、化石 IP
选择“地球朝代”的“明星生物”——如寒武纪的三叶虫(“生命大爆发的代表”)、白垩纪的恐龙(“中生代霸主”)、第四纪的猛犸象(“冰期巨兽”),这些符号自带认知基础,易引发游客兴趣;
2、地貌 IP
聚焦“地球朝代”的“标志性建筑”——如奥陶纪的石灰岩溶洞(“古海洋溶解形成的地下宫殿”)、新生代的黄土地貌(“风力搬运堆积的黄土高原”),让游客通过地貌直观感受“地球朝代的环境变迁”;
黄土高原的东南角—郑州邙山
3、事件IP
挖掘“地球朝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如二叠纪的“生物大灭绝”(地球生命的“浩劫”)、白垩纪的“小行星撞击”(恐龙时代的“终结篇”),用戏剧化的事件增强故事吸引力。
4、案例参考
栾川鸡冠洞(新元古代,约11亿年前):若将新元古代比作“地球的少年时期”,鸡冠洞便是这一时期的“古海洋遗迹”。其IP符号定位为“11亿年古海洋・变质大理岩溶洞”——原岩是新元古代海洋沉积的石灰岩,经古生代“地质运动改造”变为大理岩,新生代“地下水雕琢”形成溶洞,既突出“地球朝代的变迁”,又区别于普通溶洞,避免因“符号同质化”导致价值被低估。
变质大理岩溶洞
多数地质年代旅游仍停留在“看化石、读解说牌”的浅层阶段,导致游客“听不懂、记不住”。产品设计需遵循“科学性与体验性融合”原则,打造“科普观光-互动参与-研学探究”三级产品体系,让游客从“旁观地球朝代”变为“走进地球朝代”,真正感知其价值。
核心是用“主题游线+科学解说”,像“导游带逛博物馆”一样,让游客清晰理解“每个地球朝代的故事”:
1、“地球朝代时间轴”游线
依据“地层叠覆律”(老地层在下、新地层在上),按“年代从老到新”设计游线,让游客 “走一遍路线,穿越地球亿年”。
案例参考:河南嵩山“五世同堂”游线
(1)太古宙站(25亿年前,地球童年):参观登封群片麻岩,讲解“地球早期地壳如何形成”;
(2)元古宙站(18亿年前,地球少年):观察嵩山群石英岩,通过波痕、交错层理,还原“远古浅海的潮起潮落”;
嵩山国画石(交错层理图案)
(3)古生代站(5亿年前,地球青年):在关口剖面寻找三叶虫化石,讲述“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奇迹”;
(4)中生代站(2亿年前,地球中年):分析三叠纪红色地层,解读“恐龙时代初期的环境密码”;
(5)新生代站(200万年前,地球近现代):观察第四纪黄土-古土壤,理解“人类出现前的气候变迁”。
2、“地球朝代主题展馆”
用科技化展陈打破“标本堆砌” 的传统模式,让“地球朝代”可视化:
(1)时间轴互动墙
游客触摸“寒武纪”“白垩纪”等节点,屏幕立即显示该年代的地球环境、生物、事件(如触摸“白垩纪”,出现恐龙在草原活动的动画);
(2)3D 复原体验
用VR设备让游客“潜入”寒武纪海洋,与三叶虫、奇虾“同游”,或“站在”白垩纪草原,近距离观察恐龙;
白垩纪时期的南阳西峡
(3)地质过程短片
用动画演示“某地球朝代地貌的形成”(如“砂岩沉积→地壳抬升→流水侵蚀”如何形成红石峡),让游客理解“地球朝代的景观不是天生的”。
浅层观光易让游客觉得“地球朝代与我无关”,需通过多感官互动,让游客从“被动听故事” 变为“主动参与故事”:
1、“地球朝代科考体验”
在模拟地层区(或科考遗址体验区),让游客扮演 “地质学家”,挖掘对应年代的 “地球文物”(如白垩纪恐龙蛋、寒武纪三叶虫),并学习 “如何通过化石判断‘地球朝代’”。
案例参考:河南汝阳恐龙谷“白垩纪化石挖掘体验区”——提供小铲子、毛刷等专业工具,工作人员指导游客识别恐龙化石特征,讲解“这枚化石来自1亿年前的白垩纪,当时这里是恐龙的产卵地”,让游客亲身感受“发现地球文物的乐趣”。
汝阳巨型汝阳龙再生
2、“地球朝代沉浸剧场”
用 VR/AR、实景搭建等技术,让游客“穿越”到某一地质年代,沉浸式感受“地球朝代的生活场景”:
(1)VR 穿越
佩戴设备“回到”白垩纪,躲避火山喷发的岩浆,观察恐龙迁徙;或“潜入”寒武纪海洋,躲避奇虾的追捕;
(2)实景演绎
可在云台山泉瀑峡等寒武纪景观区(寒武纪,5亿年前)打造“古海洋剧场”——用蓝色灯光模拟海水,投影展示三叶虫、角石等古生物,配合海浪音效与演员扮演的“古生物使者”,让游客仿佛“站在5亿年前的古海洋岸边”。
针对亲子家庭、学生群体,开发“科考式研学”产品,让游客从“参与故事”变为“研究故事”,挖掘地质年代的深层价值:
1、短期研学营(1-2 天)
如“寒武纪化石科考营”,内容包括“地层观察(识别寒武纪地层特征)→化石采集(寻找三叶虫)→化石鉴定(用显微镜观察化石细节)→年代分析(通过化石确定‘地球朝代’)”,让游客掌握“解读地球史书的基本方法”;
2、长期课题(1 周以上)
与地质类高校或者地质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青少年地球朝代调查项目”—— 让学生分组研究“某区域的地质年代序列”,如“嵩山的五大地质年代地层如何分布”,最终形成《地球朝代调查报告》,培养“小地质学家”的思维。
嵩山被高强度挤压直立起来的元古宙岩层景观
3、案例参考
关山国家地质公园(寒武纪):针对中学生开发“寒武纪地层研学营”,学生通过测量地层厚度、分析岩石成分,理解“寒武纪地层与三叶虫化石的关系”,并完成报告,让“地球朝代” 从“旅游景点”变为“学习课题”,深化价值认知。
很多地质年代旅游“只有景点有年代感,其他地方没感觉”,导致游客体验碎片化。场景营造的核心,是从“入口到出口”,将“地球朝代”符号渗透到景观、服务、文创中,让游客全程 “沉浸在地球朝代的氛围里”,强化记忆。
1、入口“朝代大门”
用地质元素设计入口,如用模拟恐龙化石搭建“白垩纪大门”,用三叶虫雕塑装饰“寒武纪入口”,让游客“一进门就穿越到地球朝代”。
芒砀山寒武门
2、步道“朝代节点”
在步道旁设置“地球朝代雕塑”(如寒武纪的三叶虫雕塑、侏罗纪的恐龙雕塑),标注对应年代与核心特征,让游客“走一步,认识一个地球朝代”;
王屋山太古宙小品雕塑
3、夜间朝代秀”
用灯光投影将“地球年代时间轴”投射到山体、溶洞壁上,配合讲解打造“夜间地球朝代故事会”,如在寒武纪崖壁上投射“5亿年前古海洋的画面”,让夜间旅游也有“地球朝代氛围”。
古生物灯展
4、案例参考
芒砀山地质公园(寒武纪,5 亿年前):在“寒武门”景点打造“地球朝代时间墙”,在石灰岩崖壁刻写“5亿年前,这里是广阔的古海洋,古海洋沉积形成了今天的碳酸盐岩,采矿后又形成大绝壁,崖壁上通过设置寒武纪的古生物化石小品雕塑,告诉游客你现在站的地方,曾是古海洋的海底”,让景观成为“可阅读的地球朝代故事书”。
芒砀山寒武纪地质文化小品雕塑墙
1、“朝代导览服务”
导游佩戴“地球朝代徽章”(如寒武纪蓝色、侏罗纪绿色),讲解时用“朝代故事”串联景观,如“我们现在站的地方,是1.8 亿年前侏罗纪的河床,脚下的岩石里可能藏着恐龙的足迹——就像在唐朝的土地上可能找到唐三彩碎片一样”。
探寻地质环境变化背后的故事
2、“朝代主题餐饮住宿”
打造“寒武纪海洋餐厅”(菜品造型模仿三叶虫、角石)、“侏罗纪森林民宿”(房间内饰用恐龙元素、蕨类植物装饰,命名为“恐龙谷房”“桫椤房”),让游客“吃住行都在地球朝代里”。
设计文创产品,让游客“把地球朝代故事带回家”,成为“地球朝代的传播者”,扩大旅游价值的影响力:
1、科普类
地质年代手账(印有地球年代时间轴与化石图案)、地层标本盒(装不同年代的岩石样本,如太古宙变质岩、寒武纪石灰岩),让游客“随时翻阅地球朝代知识”;
2、趣味类
化石造型玩具(如三叶虫拼图、恐龙蛋盲盒)、地球年代手环(刻有各年代关键事件,如 “6600万年前,恐龙灭绝”),用趣味形式传递知识;
3、实用类
岩石纹理文创(用变质岩、大理岩的纹理、古生物的形象设计笔记本、帆布包),让“地球朝代的痕迹” 融入日常生活。
4、案例参考:
伏牛山恐龙遗迹园(白垩纪):开发“白垩纪恐龙蛋盲盒”(内含不同种类的恐龙蛋模型与年代介绍卡)、“地质年代手账”(印有白垩纪恐龙化石图案与时间轴),游客购买后既“带走了纪念品”,也“带走了地球朝代的故事”。
地质年代旅游价值被低估,部分原因是“传播不足”——很多人不知道“身边有这么有趣的地球朝代故事”。传播赋能的核心,是通过“故事化、社交化、专业化”的方式,让“地球朝代”从“专业术语”变为“大众话题”,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探索。
嵩山元古宙沉积岩层变化形成的国画石
1、“时间对比”故事
“如果把地球 46 亿年的历史比作1天,那么太古宙是凌晨0点到6点(地球童年),寒武纪是上午9点(生命大爆发),恐龙生活在18点到22点(中生代),人类文明史只相当于最后1分钟——你现在看到的这处岩层,已经存在了‘地球1天’里的3个小时”;
2、“角色代入”故事
给化石生物起名字、编故事,如“这只三叶虫叫‘小寒武’,5.3 亿年前,它在寒武纪的海洋里游来游去,靠吃浮游生物为生,有一天它不幸被泥沙掩埋,变成了化石,直到今天被我们发现”;或者,1亿年前的白垩纪的小恐龙贝贝历险记等。
3、“事件还原”故事
用通俗语言还原地质事件,如“6500 万年前,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撞到地球,就像扔了一颗巨型炸弹——尘埃遮住太阳,植物死亡,恐龙找不到食物,最终灭绝,地球从此进入‘哺乳动物时代’,为人类的出现埋下伏笔”。
4、案例参考
云台山红石峡(中元古代,14-12 亿年前):传播时讲“14 亿年前,这里是一片滨海沙滩,就像现在的三亚海边——后来太行山慢慢抬升,沙滩变成了高山,流水又不断切割,把沙滩岩层切成了今天的红石峡。你现在看到的岩石上的每一道波纹,都是14亿年前海浪留下的‘指纹’”,用“三亚沙滩”类比,让游客瞬间理解“远古环境”。
1、“地球朝代打卡点”
设置易出片的打卡场景,如“地质年代合影墙”(游客站在“侏罗纪”标识旁,与恐龙模型合影)、“时间对比牌”(如“你现在站的位置,下方10米处是5亿年前的寒武纪地层——比人类出现早5亿年”),鼓励游客拍照发朋友圈;
2、“话题引导”
推出:我在河南穿越寒武纪、找到 5 亿年前的三叶虫等社交话题,邀请游客分享体验,如 “在汝阳恐龙谷挖到了‘白垩纪恐龙蛋壳’,太酷了!”,通过用户生成内容扩大影响力。
地质年代旅游的科学属性,决定了“权威背书”是打破游客认知壁垒、提升资源吸引力的关键。通过联合地质领域的专业创作者、媒体团队与科研力量,既能确保传播内容的科学性,又能借助权威影响力扩大景区知名度,将“专业价值”转化为“旅游吸引力”,具体可通过两大路径落地:
1、联合专业创作者与媒体:打造“权威科普内容”
通过与地质领域的科普博主、电视台纪录片团队合作,将“地球朝代故事”转化为专业且易懂的科普内容,借助创作者的专业口碑与媒体的广泛覆盖,让更多人认可地质年代旅游的科学价值:
(1)拍摄科普短片/纪录片
围绕景区的核心地质年代资源,策划主题科普内容,用镜头语言还原 “地球朝代的演化”。例如,针对云台山红石峡(中元古代)拍摄《云台山的亿年故事》,通过实景拍摄与动画演示,讲解“14亿年前的滨海沙滩如何演变为今日红石峡”,让观众直观理解地质年代的变迁;
(2)创作深度科普内容
邀请地质科普博主实地探访景区,通过图文、短视频等形式,解读“地层中的年代密码”(如如何通过岩石纹理判断古环境、如何通过化石确定地质年代),用专业视角挖掘景区的科学亮点,吸引对地质科普感兴趣的受众群体。
2、联动地质学家:开展“专业科考直播”
借助地质学家的专业身份,打造“沉浸式科考体验”直播,让游客“云参与”科学探索过程,既展现景区的科研价值,又激发线下探访兴趣:
(1)直播科考过程
邀请地质学家走进景区,直播 “化石采集、地层分析” 等科考环节,实时讲解 “如何通过化石特征判断其所属地质年代”“如何从地层剖面解读地球演化历史”,让线上观众跟随专家视角“读懂地球朝代”;
(2)互动答疑强化认知
在直播中设置“专家问答”环节,解答观众关于“地质年代划分”“化石形成原理”等疑问,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大众可理解的内容,同时植入景区的旅游信息(如科考体验项目、研学路线),引导线上观众转化为线下游客。
(3)案例参考:河南禹州华夏植物群地质公园(二叠纪,约2.5亿年前)
该公园可以围绕“二叠纪植物化石” 这一核心资源,联合电视台打造纪录片《禹州:二叠纪的热带雨林》。纪录片以地质学家的科考视角为线索,通过实地勘探、化石鉴定与古环境复原,讲述“2.5亿年前这里曾是茂密的热带雨林,植物化石如何记录当时的气候与生态环境”,既展现了植物化石的科研价值(如对研究二叠纪生物演化的意义),又突出了景区“穿越二叠纪雨林” 的独特旅游体验。纪录片播出后,不仅会提升公园的科学知名度,更让“打卡二叠纪植物化石群” 成为旅游热点,成功将“专业纪录片” 转化为景区的核心名片,吸引大量亲子家庭与研学团队前来探访。
1、科学性优先
所有解说、产品设计需咨询地质院校、地质科研机构,避免篡改年代(如说“恐龙仅生活于侏罗纪”时,需补充“也繁盛于白垩纪”);
2、保护与开发平衡
划定“核心保护区”(禁止触碰化石、地层)与“体验区”(如模拟挖掘区),保护不可再生地质遗迹;
3、分层满足需求
针对普通游客(侧重趣味体验)、亲子家庭(侧重互动研学)、专业爱好者(侧重科考深度)设计差异化产品,避免“一刀切”。
可以弯曲石头的地质力量有多强
地质年代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是“让抽象时间变得可感、可玩、可传播”。通过科学挖掘资源、设计体验产品、营造沉浸场景、创新传播方式,游客能从“看风景”升级为“读懂地球亿万年故事”,最终形成“独一无二的地质时间记忆”,实现科,与旅游体验的双重落地。
――完――
作者:章秉辰,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副秘书长、河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校外生导师、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原河南省地质研究院首席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地学科普旅游之窗自媒体创办人,河南沁阳市人。先后主持或参与主持完成了数十家不同级别的地质公园与矿山公园申报与建设工作;主编出版《带你科学游玩河南地质公园》等各类专著10余部,发表各种论文40余篇及大量的自媒体科普文章。
来源:地学科普旅游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