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也爱社区食堂?!这些居民最爱的菜品,让他们直呼“This tastes just like home”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2 16:16 1

摘要:“This tastes just like home!”(这味道就像家里的一样!)在浓郁的本帮酱香与异国香料交织的空气中,一个金发碧眼的小朋友正用筷子,努力地夹起一块糖醋小排,满眼的兴奋与专注。这里是淮海中路街道慧享福·福荟食堂推动中外居民同桌而坐、共享美食

“This tastes just like home!”(这味道就像家里的一样!)在浓郁的本帮酱香与异国香料交织的空气中,一个金发碧眼的小朋友正用筷子,努力地夹起一块糖醋小排,满眼的兴奋与专注。这里是淮海中路街道慧享福·福荟食堂推动中外居民同桌而坐、共享美食的暖心瞬间。

近日,在黄浦区民政局、淮海集团和淮海中路街道的共同推动下,一场以“美食无国界 淮海爱无边”为主题的国际美食试餐会在淡水路325号慧享福·福荟食堂举行。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外籍居民和国际游客齐聚一堂,亲身体验了一个兼具“全龄友好”与“全球友好”的全新空间。

空间焕新:从物理空间到文化空间

在此次试餐会之前,福荟食堂已陆续接待过来自意大利、俄罗斯、法国等国家的外籍居民和国际游客,并启动了面向国际化与适老化融合发展的前期调研。通过组织百余位外籍人士填写《淮海中路街道外籍居民饮食与文化需求调研问卷》,食堂广泛收集意见建议,并经共商共议汇聚成一份“国际民意档案”,为后续升级改造提供了真实而可靠的依据。

基于调研成果,食堂完成了全方位的视觉系统双语化改造:从入口指引到功能分区,从菜单餐牌到就餐提示,均实现中英文并置。同时在设计中巧妙融入中国特色与上海元素,使空间不仅满足日常就餐的便利,还成为承载城市文化记忆、展示上海独特气质的公共界面。

机制创新:从供给思路到共创逻辑

过去,社区服务常常停留在“我以为你需要”的供给惯性中。而福荟食堂打破惯例,将最关键的“菜单定义权”交还给社区本身。通过覆盖百余位中外居民的深度调研,食堂捕捉到一个最大公约数——大家真正期待的,并不是简单移植几道西餐,而是打造一份兼具上海本帮风味与世界元素的“在地国际菜”。

基于这一洞察,首批十道代表上海特色的融合菜,从青柠檬蒸鲈鱼、豆豉龙利鱼到糖醋小排、本帮粢饭糕……供应菜品全部由居民票选产生,使菜单从一纸“供应清单”转变为承载集体心声的“心愿清单”。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过程还催生了对跨文化交流的深度理解:不少外籍友人对 Yanduxian(腌笃鲜)、Cifan Cake(糍饭糕)、Xiaolongbao(小笼包)等拼音化的菜名表现出浓厚兴趣,认为这不仅保留了文化的真实韵味,更能激发他们去探寻背后的故事。

为了让这种共创不止于一次活动,食堂正计划建立“菜单对话会”等长效机制,让中外居民持续参与菜品迭代与文化解读,使社区食堂真正成为一个共建、共享、共融的文化平台。

服务升级:从一餐饭到一座城的温度

在试餐会上,主厨不仅端上了一道道美味,更娓娓讲述着菜肴背后的文化故事:从承载东南亚热情的椰香咖喱鸡,到凝聚意大利阳光的番茄肉酱面;从甜而不腻的本帮糖醋小排,到承载上海人早餐记忆的黄金粢饭糕。每一次品尝,都是一次跨越山海的文化旅行。

一位来自丹麦的姑娘几乎尝遍了所有本帮菜,她用“Lækkert!(好吃)”来形容浓油赤酱带来的味蕾享受;那个与筷子“较劲”的混血宝宝,在大家的鼓励下,终于把一块粢饭糕送入口中,露出心满意足的笑容。这些真实的瞬间,生动诠释了食物如何跨越语言与国界,成为人与人之间最自然的桥梁。更令人欣喜的是,现场的国际友人纷纷提笔写下他们的“食后感”:“意大利面味道非常棒!”“菜品选择很棒,健康多样!”……一个个手写意见汇聚成一份珍贵的“国际民意档案”。在这里,“陌邻”因美食相识,“睦邻”在共餐中诞生,社区食堂真正承载起了从一餐饭延伸到一座城的温度。

从德语的“Sehr gut!”到英文的“Delicious!”,再到中文的“这是我最喜欢的老上海味道”——这些评论早已超越菜品本身,成为“新淮海人”对社区融合的信任票。淮海中路街道以社区食堂为切口,推动中外居民共同参与、共同分享,使菜单成为流动的民意档案,食堂成为没有围墙的国际会客厅。这,就是淮海“融合密码”的价值:以食物为媒,构筑一个关于共融与家的未来。

记者 / 范煜昊

编辑 / 黄骞文

图片 / 淮海中路街道

视频 / 淮海中路街道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来源:上海黄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