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场景很多父母都不陌生。在孩子眼里,那不仅仅是一堆积木,而是他付出了努力、投入了期待的作品。倒塌瞬间带来的挫败感和失望,是如此真实。此刻,他们最需要的不是一句轻飘飘的“没关系,再搭一个就好”,而是父母真正的理解和共情。
孩子全神贯注搭起的积木塔,“哗啦”一声倒在地上。他的小脸一下子涨得通红,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下一秒可能就要放声大哭,或者气鼓鼓地把积木全都推开。
这场景很多父母都不陌生。在孩子眼里,那不仅仅是一堆积木,而是他付出了努力、投入了期待的作品。倒塌瞬间带来的挫败感和失望,是如此真实。此刻,他们最需要的不是一句轻飘飘的“没关系,再搭一个就好”,而是父母真正的理解和共情。
我们可以立刻蹲下来,轻轻抱住他,告诉他:“妈妈知道,你花了好多心思才搭得这么高,现在它倒了,真的好可惜,有点生气和难过是不是?”先帮助他识别和接纳自己的情绪。当他感到被理解,尖锐的挫败感才会慢慢软化。
然后,我们可以看着他的眼睛,邀请他:“看起来它需要一个更厉害的建筑师来帮忙呢。你愿意和妈妈一起,我们再搭一个更酷的吗?” 这句“一起”非常关键,它意味着孩子不是独自面对困难,父母是他坚实的后盾。
在“一起重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悄悄地把“应对失败”的方法示范给他看。比如,我们可以一边搭一边自言自语地思考:“刚才最下面那块积木好像有点小,站不稳。这次我们找一块最大的放在最下面试试看怎么样?” 把失败转化为一次探索和学习的机会,让他明白,每一次倒塌都不是终点,而是下一次建造的新开始。
当新的作品在共同努力下诞生,别忘了把功劳归于孩子:“看!我们这次把它搭得更稳了!谢谢你没有放弃,和妈妈一起想办法解决了问题。” 这种成功的体验,以及父母及时的肯定,能极大地滋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和信心。
成长路上,孩子会遇到无数个“积木倒塌”的时刻。我们无法,也不必帮他们避免所有失败。但我们可以通过“一起重建”的方式,赋予他们面对失败的勇气和从失败中走出来的力量。这份温暖的支持,终将内化为他们心底最坚实的地基。
来源:教育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