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阶段是“卖什么讲什么”。卖瓜的讲瓜甜,卖醋的讲醋酸,这是最朴素直白的销售思维,没什么不妥,但也没什么竞争力。
做生意的人,大概都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卖什么讲什么”。卖瓜的讲瓜甜,卖醋的讲醋酸,这是最朴素直白的销售思维,没什么不妥,但也没什么竞争力。
第二阶段是“卖什么不讲什么”。开始懂得留白,学会含蓄,知道让客户自己体会,而不是强行灌输。
而最高级的阶段,是“越卖什么,越不讲什么”。这才是真正掌握了商业精髓的人。
听起来很反直觉?让我给你讲几个故事。
有个朋友开了家高端民宿,投资不小,但入住率一直上不去。他问我该怎么办,我说:“别再宣传你的房间有多舒服、视野有多好了。”
他愣住了:“那我该宣传什么?”
“宣传你民宿三公里内完全没信号。”
他差点以为我疯了。但一周后,他试着在平台上加了这么一句:“温馨提示:本店三公里内无移动信号,建议提前告知家人。”
结果你知道吗?预订电话被打爆了。来的人都说,就是冲这“与世隔绝”的感觉来的。
人们买你的产品,根本不是为了产品本身,而是产品能够带给他们的某种状态、某种感受、某种身份认同。
另一个案例更经典。
某高档小区门口的房产中介,最聪明的那个从不强调“学区房”“交通便利”这些卖点。他的广告语是:“本小区业主中,有27位大学教授,15名艺术家,和8家企业创始人。”
看懂了吗?他卖的不是房子,而是圈层和人脉。买这里的人,买的不是砖瓦水泥,而是一个身份的象征,一个阶层的通行证。
最优秀的销售,卖的都是产品背后那个看不见的东西。
奢侈品卖的从来不是皮包,而是社会地位;
保健品卖的从来不是药丸,而是健康焦虑;
教育机构卖的从来不是课程,而是望子成龙的期望。
有个做高端茶叶的朋友深谙此道。别人都在讲茶叶产地多稀有、工艺多传统,他的宣传册上却写着:“喝这款茶的人,平均静坐时间比别人多37分钟。”
他在卖 mindfulness(正念),卖一种生活方式,而茶叶只是恰好成了这种生活的载体。
为什么这种“卖什么不讲什么”的策略如此有效?
因为现代人已经对直白的广告免疫了。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每个人每天要面对成千上万的销售信息,大脑早就开启了自动过滤模式。
而那些不讲产品本身,却讲产品带来的感受、身份和意义的广告,反而能绕过我们的心理防御,直达内心。
当你卖高端产品时,不要讲材质工艺,要讲身份认同;
当你卖实用产品时,不要讲功能参数,要讲效率提升;
当你卖情感产品时,不要讲多么走心,要讲关系改善。
这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是:人们购买决策90%基于情感,只有10%基于理性。而我们却总用100%的理由去说服那10%的理性,完全忽略了90%的情感因素。
真正聪明的商人,懂得和客户谈恋爱。他们不直接说“我爱你”,而是创造心跳加速的体验,让客户自己得出结论:“我好像爱上这个产品了。”
所以,如果你正在做生意,无论大小,不妨问问自己:我的客户真正想通过我的产品获得什么?那个东西一定不是产品本身。
然后,勇敢地停止讲述你的产品,开始讲述那个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价值。
这需要勇气,因为违背直觉。但所有伟大的商业奇迹,不都是违背直觉的吗?
来源:智者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