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欧洲文艺复兴向巴洛克过渡时,出现了很多人物画大师,例如卡拉瓦乔、鲁本斯、伦勃朗、委拉斯开兹等,而在同时期的中国,也出现了一位写实派的人物画宗师,他就是曾鲸。
当欧洲文艺复兴向巴洛克过渡时,出现了很多人物画大师,例如卡拉瓦乔、鲁本斯、伦勃朗、委拉斯开兹等,而在同时期的中国,也出现了一位写实派的人物画宗师,他就是曾鲸。
虽然早在魏晋时期,顾恺之就提出了“以形写神”“传神写照”,但真正能做到的寥寥无几。尤其到了宋元时期,文人画大兴,一群文人自己画不像,但又鄙视民间画像的艺人。直到明朝,民间有了大量的肖像画需求,这才让写实人物画重新崛起,曾鲸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曾鲸,字波臣,他在继承粉彩渲染传统技法的同时,从西洋传教士处汲取了西洋画的某些手法,形成注重墨骨,层层烘染,立体感强的独特画法。他的代表作就《张卿子像》。
张卿子是当时的诗人兼名医,被董其昌称为 “奇才”。
这幅画里的张卿子,头戴乌巾,脚蹬朱履,左手还捻着自己的美髯,神态安详,仿佛下一秒就要跟你唠嗑,分享他的医学心得或者诗词创作。
咱们知道,现在拍照讲究光影、立体感,曾鲸在明朝就熟练运用了类似的 “黑科技”——“墨骨法”。
墨骨法简单说就是先用淡墨勾勒出五官轮廓,然后一层又一层地晕染,就跟咱们现在给照片精修一样,不过人家是纯手工,“每图一像,烘染数十层,必匠心而后止”。这一顿操作下来,张卿子的脸部就有了强烈的体积感和质感,鼻子、眼睛这些部位的凹凸感特别自然,就跟真人站在你面前似的。
而且,曾鲸还很有 “设计感”。你看画里张卿子的服饰,相对脸部的精细刻画,服饰就简洁多了,大多用白描勾勒,设色也很淡雅。这一繁一简的对比,就跟现在拍照突出人像、虚化背景一个道理,让张卿子的形象一下子就从画里 “跳” 出来了,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而且,这幅画的背景啥也没有,干干净净。这可不是偷懒,而是曾鲸的 “小心机”。没有背景干扰,咱们的目光就会完全聚焦在张卿子身上,能更清楚地感受到他的神态、气质,体会他作为学者和隐士的那种高迈人格。就像你看网红直播,背景太乱你都没法专心看主播,曾鲸这波操作,直接把 “主播”(张卿子)的魅力值拉满。
曾鲸的 “墨骨法”,结合了传统画法和西洋画法的长处,让肖像画又火了起来。
需要注意的是,曾鲸可不是盲目学西方,而是 “化西” 不 “西化”,在咱们本土审美基础上,主动选择吸收,比现在很多“唯西”的画家强多了。
后人评曾鲸的画“落笔得其神理”(《明画录》),“犹有宋人浑穆之意”(吴修),“写照如镜中取影,妙得情神,一经传写,妍媸惟肖”(姜绍书《无声诗史》),“下笔稍不俗,其写真,大二尺许,小至数寸,无不酷肖。挟技以游四方,累致千金”(《五杂俎》)。
这些评价生动地展现了曾鲸肖像画的精湛技艺和深远影响。他不仅创立了“波臣派”,还培养了一批杰出弟子,如谢彬、沈韶等,他们将墨骨法发扬光大,推动了明清肖像画的复兴。
这种技法不仅满足了当时社会的肖像需求,还为中国人物画注入新活力,使其在文人画盛行的时代中独树一帜。后人视他为桥梁,连接了传统粉彩与西洋透视,证明写实艺术在东方土壤中也能生根发芽,绽放异彩。
来源:一笑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