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市场颠簸更加频繁,市场情绪也随之快速变化,在过度乐观和过度悲观中来回摆动,如何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外部冲击之下保持情绪的稳定?今天小诺想跟大家讲一种能够帮助我们保持情绪稳定的思维方法。
最近市场颠簸更加频繁,市场情绪也随之快速变化,在过度乐观和过度悲观中来回摆动,如何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外部冲击之下保持情绪的稳定?今天小诺想跟大家讲一种能够帮助我们保持情绪稳定的思维方法。
一、费斯汀格法则
“费斯汀格法则”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Festinger)提出的一个理论,它的核心内容是说,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也就是说,我们无法控制那10%的突发事件,但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反应来掌控剩下的90%。
费斯汀格举了一个关于“手表”例子。
一位丈夫早起洗漱时,将自己高档手表放在洗手台边,妻子怕打湿随手放在了桌边,被儿子不小心碰掉摔坏了。生气的丈夫狠狠骂了儿子,又责怪了妻子,妻子不服气,二人激烈斗嘴,一气之下,丈夫早餐也没吃成就走了。快到公司发现刚才气晕头了没拿公文包,转头回家拿,却发现儿子上学妻子上班,家中无人,自己钥匙又在家中包里,只好电话妻子给自己送钥匙。
妻子急冲冲请假赶回,撞翻路边水果摊,不得不赔偿了一笔钱才得以脱身;丈夫好不容易拿到包赶去公司,已迟到了很久,被上司严厉批评以后,心情坏到了极点,工作很受影响;
妻子也因早退被扣除当月全勤,儿子这天参加棒球赛,原本有望夺冠却因早起被骂心情不佳,第一局就被淘汰了。
在这个故事里,“手表摔坏”可能只占一整串连锁反应中的10%,但后面发生的一些列糟心事儿就是剩下的90%。
所以“费斯汀格法则”的精髓其实是告诉我们——事件本身的影响有限,真正影响我们的是我们对事件的态度和行为。
其实咱们在市场上投资也是一样的。
很多时候,市场上不确定性的影响可能只占10%,真正主要影响我们盈亏收益的,其实是我们对事件的态度、情绪和随后的操作。
当利好、利空发生时,就像那块手表落地,如果此时我们放任情绪发散,很容易出现后面一系列连锁反应,不断放大、激化情绪,在情绪的驱动下,很容易做出很多不理智的操作。
而众多的投资者行为叠加在一起,又组成了市场的整体情绪,导致市场也总是像“钟摆”一样,总是在“极度悲观”和“极度乐观”之间来回摆动,而极端的市场情绪,又很容易反过来加深、加重个人投资者的情绪……
二、费斯汀格三步法
所以很多投资理念都告诫大家,要时刻保持冷静、理智,不能被情绪所影响。
其实在心理学上,“情绪”是可以被“管理”的。情绪管理的本质是让我们具备快速识别和重新定义情绪的能力,不让情绪成为束缚自己的枷锁,而是将其转化为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
费斯汀格在提出了“10%发生,90%回应”的这一理论时,也给出了一套如何管理情绪的具体方法论,叫做——“费斯汀格三步法”。
他把我们管理情绪的方式,分为了三步:觉察、重构、行动。
第一步,迅速“觉察”自己的情绪状态
当我们的情绪发生时,先别急着“发泄”,而是先“觉察”自己的情绪,并明确的“描述”它。
别小看“觉察”到“描述”的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当我们能够清晰意识到、并准确地命名自己的情绪时,就已经迈出了掌控它的第一步。
比如当我们面对4月7日“黑色星期一”这种极端市场情况时,全球市场都陷入极端情绪之中。我们不可能避免地可能会感觉到失望、恐惧、后悔、愤怒、自责或是埋怨等等,可能会因此心情低落很久,觉得自己倒霉透顶。
无论你当下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反应,第一步依然是迅速觉察到自己的情绪状态,并明确地描述它。
记得当时小诺跟一个朋友,一整天都处于很“崩溃”的状态。
当看到自己所有的持仓都跌停时,他甚至说出:“感觉市场已经完了……”
那一刻,他的情绪非常清晰的表现出是“绝望”的。
可以,就算“觉察”出来自己的情绪之后,又有什么用呢?
别急,这就到了“第二步”。
第二步,重构
所谓的“重构”,是指重新复盘、回忆、构建当时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情绪出现的根源、影响因素有哪些。
比如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情绪?”
是因为产生了亏损?是对市场的未来丧失了信心?是对外部冲击产生了恐惧?
还是对自己的投资方法产生了怀疑?是后悔自己的操作失误?
亦或者是担心亏损会引发家庭矛盾?
通过这样的反问,我们会发现,情绪背后往往隐藏着某种未满足的需求,可能还不仅仅是亏钱,或许有的朋友是对未来的不安、有的是寻不到正确的投资方法的迷茫、有的是害怕过高风险、超出承受能力等。
比如上文提到的那个朋友,他表现出来的情绪,是突然感觉到很“绝望”。
当小诺追问他后,发现他难受的原因有几方面:
一是突然一天之内亏损超出自己的承受范围,难以接受;
二是后悔自己的操作,比如没有提前减仓、权益仓位过重等等;
三是觉得市场后续还可能会面临持续的下跌,对于市场的未来丧失了信心,不知道接下来怎么办。
在这种极端情绪的牵引之下,他无法停止的不断幻想“这才是周一,接下来这周还是四天,会跌成什么样?”, 又或者“会不会把我的本金都跌完?”等等。
这种对未来极度悲观的预期彻底笼罩了他,使得他没办法进行理智思考和操作了。
所以如果对当时这位朋友的情绪进行重构,我们可能会发现,他的情绪里,有30%对于超出自己承受能力亏损的心疼,有30%对于自己投资操作的后悔和迷茫,还有40%对于未来的恐惧悲观。
同时,我们还可以适当进行剖析,这样突发的市场大跌,是因为我们自身能力不足、或是天天会发生的吗?然后我们会发现,这些情绪可能很多其实来源于我们自己的主观过度解读、担忧,而非事实本身。
这种认知上的转变,会大大降低负面情绪的强度。
当我们能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重构”时,我们就可以进行下一步——行动了。
第三步,行动
当我们知道我们的负面情绪来自于哪些方面,我们就可以针对这些方面,思考如何采取更积极的措施解决问题了。
这就好比我们小学做应用题,先分析题目,然后逐渐从题目中找出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逐一求解就行了。
其实我们面对情绪也是,当我们对自己的情绪进行了“重构”,知道现在影响自己最关键的是哪些问题,我们就可以根据我们的“情绪问题”,来一一“求解”。
代入到我们的投资里,我们就可以尝试着,根据自己的“情绪问题”,来选择自己的投资策略,构建一个令自己“情绪稳定”的投资组合。
下面,小诺给大家列举几个投资中“情绪问题”的常见“解法”,一起来看看吧。
情绪问题一:亏损太多难以接受
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咱们可能出现了超过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去投资的情况,投了比较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产品上涨时还好,当产品出现较大波动、回撤时,就会让人感觉难以承受。
解决方法:不超出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去投资
在投资之前,务必根据自身情况尽可能真实地填写风险测评问卷,尽量去了解不同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
投资时尽可能不要超出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去选择产品,投资后,也要实时监控自己的持仓账户,整体账户的风险有没有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如果有最好及时进行调整。
这样即使出现比较大的市场波动,或者较长时间的调整,也不会对我们造成太大的压力,都在我们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情绪问题二:担心市场波动
市场波动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常态,但频繁的涨跌往往让人焦虑不安。尤其是当账户收益像过山车一样起伏时,许多人的决策也会随之变得情绪化——涨时盲目追高,跌时慌忙止损,最终陷入“高买低卖”的恶性循环。这种对短期波动的过度关注,也容易让我们忽视长期投资的本质。
解决方法:基金定投
针对这个问题,一个比较常用的解决方法就是建立“纪律性”的投资,例如,基金定投。
基金定投是通过“分批入场、分散时点”的方式,将固定的资金、按固定的周期、投入到固定产品的一种投资方法,利用时间维度上分散、和资金上的分散,来进行投资风险上的分散。
当我们进行基金定投时,市场高位时我们用固定的金额买到的份额就少,市场低位时,我们用固定的金额买到的份额就多,这样无形中我们就自动实现了在“高位少投、低位少投”的操作,避免了追涨杀跌的情绪干扰。
同时,当我们将这样的操作持续下去,就会发现我们在波动的市场中,进行了一种“平均化的投资”,从收益曲线上来看,就像把市场波动进行了“熨烫”。
这种操作,相比起一次性投资,化整为零的同时,也将我们一次性投资所面临的不确定风险进行了分散,利用长期和“纪律性”的力量,聚沙成塔,积累自己的财富。
情绪问题三:害怕市场极端情况冲击、黑天鹅事件
黑天鹅事件往往猝不及防——无论是突发的地缘冲突、国际博弈、行业政策调整,还是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都可能让账户面临剧烈震荡。
2020年疫情初期的美股熔断、2022年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危机、头两天的关税博弈,都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极端事件冲击带来的破坏力。而且很多时候,全球市场情绪在共振之下不断扩大,互相干扰,个人情绪被裹挟其中,也很容易受到影响,这种“身处全球情绪的风暴之中”的状态,确实让人很难能做出冷静理智判断。
解决办法:建立账户“安全垫”
建立账户“安全垫”是应对不确定性冲击的策略之一。所谓的“安全垫”是一个比喻,意味在我们账户本金之上构建一层资产或盈利,让我们不至于轻易的伤及本金。
具体可分为两个层面:在资产配置层面,比如我们可以将10%-20%的资金配置于货币基金、国债、纯债基金等中低风险产品,这部分“压舱石”既能缓冲市场下跌冲击,又能在机会出现时提供弹药;
在投资操作层面,指的是我们在投资时,先确定自己能够接受多大程度的亏损,比如说一个账户的10%,那我们就先用比较保守的策略,在低风险和低回报的基础上,打造出来大约10%的利润,当这部分利润建立起来之后,再去逐渐加大仓位,这样即使出现亏损也会先损失那10%里的利润,而不是本金。当我们累积到更多的利润之后,再进一步增加仓位和增加策略的进攻性,通过这样逐渐推进的方式,即使市场出现一些比较大的冲击和波动,也不会轻易让我们“伤筋动骨”。
情绪问题四:害怕单一市场风险
我们常说,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但是在投资中,却很难做到。很多时候出于能力半径、精力不足、知识欠缺、不想走出舒适圈等原因,不少投资者还是会习惯性偏向于重仓单一市场(如只投A股)、单一行业(如全仓新能源)或单一资产(如全部配置股票),这样的操作会让我们投资组合的脆弱性显著上升。2021年教育行业政策调整、2023年光伏产业链价格战等案例都表明,过度集中的投资可能会让我们遭遇比较大的冲击。
解决办法:多元化配置
没有哪一类资产会只涨不跌,也没有一个市场会永远走强,风险总是伴随着收益而来,所以对于这样的问题,解决方法在于坚持“跨市场、跨资产、跨周期”的多元配置。
所谓的跨市场,是指不止在单一国家的市场、而是在全球市场范围内进行配置,从而分散单一国家市场出现风险的情况,比如配置一些国内基金的时候,配置一些QDII基金;
跨资产则是指在不同的大类资产之中进行多元化的配置,比如在配置权益的时候,也配置一些固定收益类产品,在配置主动型基金的时候,也配置一些被动型指数,配置主题的时候,还可以配置商品等等。有的大类资产之间的相关性比较低,当权益出现回撤的时候,说不定固收类产品却能表现良好,双方之间形成对冲,让我们的账户总收益最终落在可接受范围内。
另外,我们还可以进行跨周期配置。当我们在进行资产配置时,不仅有针对短期市场波动的配置,同时也有针对投资长期目标的配置组合,比如有短期持有的产品,也有3年期、甚至5年期以上的产品,这些产品虽然会牺牲一定的短期流动性,但是也因为目标设定长远,而对于短期的冲击不会太过敏感。
总之,多元配置不是简单的分散投资,而是构建“互补”的对冲关系。让我们在单一市场出现风险时,依然能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效应,这正是多元配置的价值所在。
情绪问题五:对未来市场没信心、担心未来不确定性
市场投资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很难判断接下来市场究竟是涨是跌,所以只要我们开始投资,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就一直伴随着我们左右。当市场出现比较大的波动时,有时这种担忧会被放大,变成一种对未来丧失信心的巨大恐慌,让我们做出一些不理智的操作。
解决方法:用长期趋势对抗短期不确定性
确实我们的市场充满不确定性,很多问题,以一天为维度来看,是没有人能预测的。
但是如果以一年为维度,有些问题就会比较清晰了。
比如随着贸易博弈的推进,未来对于科技自主可控的需求日益增强,在接下来的一年里,科技自主可控的相关板块大概率会是受到高度重视的领域之一。
再比如,我们每年会有国家规划、政府工作会议也会提出每年的重点发展方向,这些方向会是我们以年为维度的发展重点,也会吸引市场的关注。
所以,当我们把视角拉长到以年为维度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些原本不清晰、不确定的事情,反而慢慢变得清晰了起来。
那如果我们把视角拉到更长的维度呢?
比如当我们以十年为维度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什么呢?
比如,以十年为维度来看,AI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它的到来正在改变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我们当前处于AI人工智能发展的初期阶段,围绕“AI+”相关的科技领域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会是很重要的一条发展主线。
当我们明确这点之后,再回来看近期的市场调整,虽然我们没法确定明天、后天、大后天的市场涨跌,但是对于“AI+”相关的科技主题来说,却是中长期 “播种”的机遇。
小结
投资如同在风浪中航行,我们无法控制海浪的起伏,却能通过校准自己的罗盘保持航向。正如费斯汀格法则揭示的——决定结果的从不是浪花本身,而是我们应对浪花的方式。当我们能够觉察情绪、重构认知,再到用行动构建帮助自己“情绪稳定”的投资组合时,我们就能够从被情绪裹挟的乘客,转变为掌控船舵的船长啦。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本观点仅代表当时观点,今后可能发生改变,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或保证,亦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投资者投资于本公司管理的基金时,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托管协议》、《招募说明书》、《风险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文件及相关公告,如实填写或更新个人信息并核对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与自己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基金产品。投资者需要了解基金投资存在可能导致本金亏损的情形。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不代表本基金业绩表现。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者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负担。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
来源:诺安基金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