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暑运期间,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9.43亿人次,创历史同期新高。在这组亮眼数据中,81对平均时速不足40公里的公益性“慢火车”以“站站停、票价低”特色服务,成为偏远山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沿线百姓“生命线”,用“慢” 速度诠释了交通强国的民生温度
2025年暑运期间,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9.43亿人次,创历史同期新高。在这组亮眼数据中,81对平均时速不足40公里的公益性“慢火车”以“站站停、票价低”特色服务,成为偏远山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沿线百姓“生命线”,用“慢” 速度诠释了交通强国的民生温度。(转载:腾讯网 2025-09-22)
不在意速度与效率,更关注出行需求。在高铁时速已达350公里的今天,全国仍有81对 “慢火车”穿梭于群山峻岭之间,最低票价仅1元且26年未涨价。这些列车不在意速度与效率,更关注如何满足偏远地区群众最基本的出行需求,成为暑运铁路答卷上最温情的底色。
成昆铁路5633次列车运行五十载,车厢座椅被改造为货架,化身流动“乡村市集”。这趟“慢火车”服务不断升级,拓展至直播带货、精准帮扶农户,紧贴时代脉搏焕发新生。河北的6433次列车运行近40年,成为沿线村民去承德市售卖农产品的出行首选,列车员帮忙搬运货物的贴心服务,让它被老乡们亲切称为“幸福车”。
“慢火车”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慢火车”也在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成为沿线百姓的“致富车”。新疆和田至乌鲁木齐的7556/7557次列车上,铁路志愿者将车厢打造成“移动巴扎”,帮助村民销售红枣、核桃等农产品,年销售额达88万元,让村民日均增收500元。湖南怀化至铜仁7272次“卖菜专列”,30 年来日均搭载 200余名农户进城售卖冰糖橙,带动沿线15个古村落发展民宿和生态农业,村民年收入增长近万元。
承载着教育公平的希望。“慢火车”是流动的民生课堂,承载着教育公平的希望。山西8818次列车在暑运期间化身“红色移动课堂”,列车员讲述平型关大捷等抗战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每到寒暑假,车厢里坐满求学的山里娃,列车专门设立“学习车厢”里,90后列车员赵利红化身“辅导姐姐”义务辅导作业,让7小时的旅程成为孩子们“移动自习室”,用公益属性填补教育资源的地理鸿沟。
中国“慢火车”故事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中国慢火车列为“减贫案例”,2024年定向拨款200万美元支持技术经验输出。自诞生起“慢火车”就被赋予特殊使命——在基础设施薄弱的地区,为群众打通出行“最后一公里”。
2025年暑运虽已落幕,但“慢火车”故事仍在继续。在效率与公平的天平上,“慢火车”始终保持着精准的平衡——它让山区孩子看见更广阔的世界,让乡野好物抵达更远的市集,让红色记忆在旅途中代代相传。这或许就是交通强国的深层内涵:不仅要有风驰电掣的速度,更要有不让任何人掉队的温度。
作者:襄阳 汪鹏
来源:铁道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