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瓶太雅,不日常”,过了一千年,中秋还在送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2 15:35 1

摘要:中秋选礼时,总有人对着梅瓶犯嘀咕:“这东西太雅了吧?摆着像博物馆藏品,用着不如玻璃酒瓶顺手,送出去会不会显得不接地气?” 连故宫展柜里那只北宋汝窑梅瓶,也常被游客贴上“只可远观” 的标签——小口丰肩的造型、留白写意的纹样,似乎都在强化 “非日常” 的距离感。

中秋选礼时,总有人对着梅瓶犯嘀咕:“这东西太雅了吧?摆着像博物馆藏品,用着不如玻璃酒瓶顺手,送出去会不会显得不接地气?” 连故宫展柜里那只北宋汝窑梅瓶,也常被游客贴上“只可远观” 的标签——小口丰肩的造型、留白写意的纹样,似乎都在强化 “非日常” 的距离感。

可奇怪的是,从唐代驼商用来装酒的粗陶,到宋代文人雅集互赠的青瓷,从明清百姓节庆传情的瓷瓶,再到如今的中秋礼单,这只被说 “太雅” 的梅瓶,居然火了一千年。“梅瓶太雅,不日常”的偏见从未断过,可为什么过了一千年,中秋还在送它?答案或许藏在它从市井到书斋、从宫廷到民间的千年流转里——它的 “雅” 从不是脱离生活的清高,恰恰是藏在日常里的心意与风骨。

一、唐五代:风雅初萌,实用里藏着巧思

梅瓶的“风雅DNA”,并非天生自带的贵气,而是从市井烟火里生长出的巧思。唐代匠人烧制它时,初衷是“储酒运酒”,却在实用需求里,悄悄埋下了美学的种子。

1972年陕西昭陵出土的唐三彩梅瓶,揭开了这份“初萌风雅”的密码:瓶颈有绳索勒痕,内壁留着“烧春酒”渍,却偏偏做了“小口、丰肩、瘦底”的造型——窄口防洒漏,丰肩储量大,瘦底便固定,每一处设计都为商旅奔波考量。但匠人的巧思不止于此:瓶身刻简单的缠枝纹,曲线从肩到腹自然过渡,没有生硬的转折,即便沾着戈壁细沙,也难掩“删繁就简”的审美直觉。

(元石湾窑天蓝釉梅瓶 故宫博物馆藏)

这种“实用与美感共生”的基因,在五代愈发清晰。洛阳出土的“醉仙楼”款梅瓶,腹部印“醉三巡”三字作“广告”,却用圆润的笔法消解了商业气;河北邢台晚唐窑址的“百家姓”梅瓶残片,刻着主顾姓氏的字迹歪扭却鲜活,藏着市井里的人情温度。此时的梅瓶,已悄悄成为礼赠的载体:商旅分别时,用它装酒互赠,刻“一路平安”;节庆团圆时,用它盛酒送亲友,寄“丰年之喜”——风雅未显于形,却已藏于“以瓶载情”的心意里。

二、宋代:风雅觉醒,文人把精神刻进瓷骨

宋代是梅瓶“风雅DNA”的觉醒时刻。当苏轼、黄庭坚等文人拿起这只“酒器”,它便从市井走进书斋,被注入文人的精神风骨,完成了从“实用器物”到“美学符号”的蜕变。

文人首先给了梅瓶“灵魂之名”。他们将疏影横斜的梅枝插入瓶口,见器物与“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梅花精神浑然一体,便唤它“梅瓶”——这一命名,直接将器物与文人推崇的“君子品格”绑定,风雅自此有了精神内核。故宫藏北宋定窑白釉梅瓶,高23.5厘米、口径3.5厘米,比例经过反复推敲:成人托举时需挺胸抬头,暗合“饮酒正身”的古训;倒酒时,窄口控出的酒线如书法“飞白”,恰给了吟诗作对的间隙。苏轼在《酒经》中写道:“执瓶如握笔,倾酒如行墨”,已然将用瓶饮酒变成了“文人仪式”。

(乾隆款松石绿釉凸印夔凤牡丹纹梅瓶 故宫博物馆藏)

宋代文人更将“留白写意”的美学刻进梅瓶。苏州博物馆的南宋影青釉梅瓶,仅在腹部绘一叶扁舟,其余皆是空白,却让人想起“孤舟蓑笠翁”的悠远;景德镇窑的北宋青白釉梅瓶,仅用暗刻技法划几笔竹石,不着色彩却显“平淡天真”。这种“以少胜多”的审美,正是宋代文人的精神写照——不张扬,却有风骨。此时的梅瓶礼赠,也成了“风雅对话”:陆游赠友人的梅瓶题“江湖夜雨十年灯”,沈括送同僚的瓶身绘“寒江独钓”,送的不是酒,是“懂你”的共鸣,是“清平长乐”的祝福。

三、元明清:风雅鼎盛,工艺与礼俗共融

元明清三代,梅瓶的“风雅DNA”在工艺升级与阶层普及中愈发饱满。从宫廷到民间,从工艺到礼俗,它的美学表达愈发丰富,却始终守着“器以载情”的初心。

元代的青花技术,给风雅添了“浓艳风骨”。景德镇窑工用波斯进口的“苏麻离青”料,在梅瓶上绘出缠枝莲、云龙纹,发色浓艳带晕,如宝石般璀璨。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梅瓶,瓶身绘满人物故事,却疏密有致,既不失宋代的写意留白,又添了元代的雄浑气魄——这种“刚柔并济”,恰是草原文明与中原美学的交融。此时的梅瓶礼赠,成了“文化桥梁”:波斯商队将它献给苏丹,瓶身的缠枝纹与伊斯兰纹饰呼应,传递着跨越国界的审美共鸣。

明代文人将风雅推向“定制化”。画家沈周为友人定制“岁寒三友”梅瓶,瓶身绘松、竹、梅,留白处题诗并落双方印章,俨然一件“可饮酒的书画”;文徵明设计的青花梅瓶,纹样取“兰亭雅集”意境,把文人社交的浪漫刻进瓷瓶。宫廷则用梅瓶彰显“礼制风雅”:永乐皇帝赏赐功臣的梅瓶,绘五爪龙纹,刻“赏赐”二字,需经三拜九叩授予,风雅中带着皇权的庄重。

清代的风雅则“深入民俗”。《清嘉录》记载江南“岁朝赠梅瓶”习俗:晚辈送长辈的梅瓶绘“松鹤延年”,贴“平安”红笺;新婚夫妇互赠的绘“缠枝连理”,刻“永结同心”。即便民窑粗陶梅瓶,也会用简单笔触画梅枝、题吉语,把“清平长乐”的祝福融进寻常日子。此时的梅瓶,风雅不再是文人专属,而是刻进全民生活的文化基因。

四、当代回响:风雅新生,老祖宗的DNA仍鲜活

当时间的指针指向当代,梅瓶这只“器型之王”并未停留在博物馆的橱窗里。梅见天工系列古树青梅酒,以梅瓶致敬传统文化,让这千年美学符号重新走进日常生活——其古树青梅酒选用复刻北宋汝官窑的梅瓶盛酒,既延续了“以瓶传情”的传统,更让东方美学的精髓有了新的表达。

(梅见酒器 手工反青花孤品梅瓶)

梅见梅瓶的外形设计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口小,小者自谦于世;肩阔,阔者可以担当天下重任;肚大,大者可容天下事;足空,空者可以容有不平而能脚踏实地。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的“谦以修身、阔以任事”的身份气度。

梅瓶之上,是一幅景德镇千年窑火淬炼出的东方精气神画卷。青花瓷匠人以古法反青花技艺手作梅瓶,化笔为刃,在瓶身上雕刻出古梅树的生命姿态,既有含苞待放的娇羞,亦有傲然盛开的烂漫,疏影横斜间,尽显“凌寒独自开”的坚韧与高洁,梅枝虬劲飘逸,俯转之间似有暗香浮动,氤氲出空灵深邃的意境。

每一只梅瓶皆由匠师全手工制作,独一无二,蓝白交融间尽显宋瓷风雅,叩之清越如磬,触手温润如玉,是不可复制的瓷艺孤品。

存梅之骨,酿者为上。梅见古树青梅酒甄选百年古树梅果,以原果原酿古法浸泡工艺续写东方酿造经典,在酒体的香气细腻度、层次鲜明度、醇厚持久度上产出更新鲜的体验。

将古树梅果与三年陈酿单一高粱酒入隆昌陶坛封藏2年,经由陶坛赋予酒体温润醇厚与独特的矿物气息;又经中国蒙古栎橡木桶陈化1年,由橡木桶为其增添深邃的焦糖香韵与优雅的木质芬芳。这六年时光的沉淀,使得“时间的味道”更加醇厚。

举杯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琥珀金晕染深绯红的酒色,荡漾着时光沉淀的印记。凛冽的古树青梅野韵与橡木桶赋予的东方檀香交织升腾,裹挟着山川岁月的厚重气息。前调的明亮酸度、中调的丰腴绵密、尾韵的深邃悠长。

(梅见酒器 手工反青花孤品梅瓶)

观之琥珀流金,品之余韵悠长,三重境界里,藏着是百年梅骨与山川岁月的私语。

所以,如今的中秋还在送梅瓶,从不是为了 “装雅”,而是因为它最懂中国人的日常:把平凡的饮酒、送礼,变成了藏着风骨与心意的仪式。那些说 “不日常” 的人,或许没摸到它的温度——它的雅,是能融进中秋团圆的雅;它的贵,是能传千年的心意之贵。这,就是它能火一千年的底气。

来源:文化书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