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涧县乐秋乡山地小黄姜种植技术研究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8 17:00 1

摘要:在产业发展的道路上,乐秋乡传统农业种植包括大春种玉米、烤烟、小春种麦类、豆类、红花等种类,管理技术落后,品种单一,种植面积广而薄收,种植业结构调整已经迫在眉睫。小黄姜作为一种适合在乐秋乡种植的植物,其繁种种植对于保障生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当地种植业结构调整

南涧县乐秋乡山地小黄姜种植技术研究

陈红康

0 引言

在产业发展的道路上,乐秋乡传统农业种植包括大春种玉米、烤烟、小春种麦类、豆类、红花等种类,管理技术落后,品种单一,种植面积广而薄收,种植业结构调整已经迫在眉睫。小黄姜作为一种适合在乐秋乡种植的植物,其繁种种植对于保障生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当地种植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实际生产经验,介绍了小黄姜繁种种植的关键技术环节。

1 小黄姜介绍

小黄姜,又称姜黄,是一种常见的食用植物,可作为调味品;也是一种草药植物,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小黄姜外皮光泽,色泽鲜艳,形状小而修长,质地韧性较强,切割时呈红褐色;普通生姜外皮粗糙,色泽较暗,形状较大而不规则,质地较松软,切割时呈黄色。《中药大辞典》载:小黄姜,性辛温,味辛辣、微甘、微苦,含有呢啶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甘氨酸等多种氨基酸,有散寒、止呕、开痰、治疗感冒风寒、喘咳、腹泻、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鸟兽内毒等诸多药用功效 。同时,由于生长环境恶劣,生长周期长,小黄姜的辣味比普通生姜更浓,更脆爽、香气浓郁,所以更受市场青睐。

2 试验示范推广地区概况

小黄姜喜阴、弱光,畏强光,所以要注意遮光,最好选择阴凉背光的地方栽种;适宜生长的温度为 20~30℃;适合生长在土壤疏松、排水性好、肥沃的土壤中,土壤的 pH 以 5.5~6.5为宜,适合在山区高海拔地区种植,常规海拔在 1200m 以上;在生长期间,要保持适当的湿润度,同时避免积水。

南涧县乐秋乡,坐落在横断山系的纵谷地带,隶属于无量山的中段区域,地势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态势,最高点是庙山新山寺,海拔高达 2505m,而最低点是米加禄河边队,海拔 1580m,平均海拔 1910m。山势峻峭,气候层次分明,尤其在河谷区域,展现出亚热带的气候特性,年均气温保持在 21~22益,降雨量随地形变化显著, 山 脚 平 均 为 800mm, 山 头 则 达到了1100mm。河谷气候适合小黄姜生长种植,具体地点在乐秋乡乐秋村委会乐秋街,推广示范面积为 2户 34亩(1亩抑667m 2 )。

3 品种选择和种子处理

(1)品种选择。选择云南小黄姜。小黄姜主要通过根茎进行无性繁殖,应选择生长健壮、根茎充实饱满、芽密的做种。选择健康无病变的种块,每一块都要仔细鉴别,剔除有病姜块。每亩需要约姜种 250耀400kg,单块重 30耀70g为宜 。

(2)种子处理。选抗逆性强、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地上茎多、根茎肥大的植株作为姜种。收获时,将茎叶剪掉,不选细长,芽较长、较多,内部变质的姜块作为姜种使用。为保护姜皮,不要用水洗,在太阳下晒干外表皮的水,这是为了将其表面的病菌杀死,推动内部养分的转化和分解。要晒 5耀7d为宜,使姜皮发白,变干,出现少许的皱纹即可。播种时将已经晾晒好的根茎掰成5~10cm 的小段,每段要求要有 2~3个小芽,以确保其正常发芽出苗。掰好的姜种摊开 1耀2d,等伤口愈合后再播种。掰姜时段过大,则播种量大,需较高成本;过小则容易缺塘,造成苗弱。伤口要通过石灰或草木灰消毒。播种前,用 1% 的石灰水浸泡 0.5h,或用草木灰水浸泡20min,也可以用 1000倍福尔马林稀释液浸泡 25min,捞出后,摊开晾干,准备播种。

4 整地

(1)小黄姜对土壤条件要求很高,选好地是小黄姜优质高产的前提。小黄姜栽培最好选择肥沃、土层深厚、无污染、土质疏松、有机质含量高、排水性能好的沙质土壤,土地坡度应不大于 30毅,土壤呈微酸性。

(2)由于过深的土层不利于排水,过浅的土层不能

保障小黄姜根系吸收营养供上层生长。所以,姜地选择好后,要深耕 25耀40cm,耙细土壤后,按照墒宽 2.2m、沟宽 30耀40cm 的标准进行开沟,理墒备播。

(3)开沟完成后,进行施肥。每亩地准备腐熟的农家肥 1000耀2000kg、10kg钾肥、50kg过磷酸钙,混合均匀作种肥,拌均条施于沟内,注意与姜种分开。

5 播种

(1)以夏播为主,每年的 3—4月播,因为此时的温度能稳定在 15益以上,且光照和湿度较为适宜,有利于提高小黄姜的发芽率,种植小黄姜时,需要选择在天气晴朗的时候进行,促进小黄姜旺盛生长。

(2)播种时控制行距为 70~80cm,株距在 15~20cm,每亩需平均用种 5500~6400个。

(3)在沟内斜放姜种,芽朝同一方向排列。排好后,用腐熟的农家肥覆盖,厚度为 6耀8cm,再盖 4耀5cm 土壤,覆盖上地膜,姜芽捅破土壤后打上小孔即可。

6 中耕管理

(1)补苗。小黄姜出苗后,若出现缺苗现象,要迅速进行补苗。

(2)追肥。幼苗长出来后(1耀2 苗),每亩地追施15kg尿素。此后,每隔大约 20d时间再追施 8耀10kg尿素。小黄姜为喜肥物种,需要较丰富的营养,通常需要追施大量元素化肥和微量元素肥料。

(3)中耕除草与培土。小黄姜在生长期中,要多次中耕松土及追肥培土。培土不仅可以保障土壤吸收养分,还可以抑制过多的分蘖,使姜块肥大。通常情况下,生育期需要中耕除草超过 5次。在小黄姜出苗前,进行第 1次除草,用除草剂喷施除草;第 2次为人工除草,大体上和第 1次追肥结合开展,同时进行培土,培土高度大致是 10cm;第 3次中耕除草,要与第 2次追肥结合开展,同时进行培土,大致苗高 15耀20cm 时,培土厚度为 3cm;第 4次除草要和第 3次施肥结合开展,若植株高大,生长旺盛,则无须进行培土,拔除杂草即可。若植株矮小,那么施肥、除草、培土结合开展。此后,仅需拔除杂草 。

(4)遮阴。在幼苗期(出苗到立秋以前),加盖 50%的遮阴网,种植早玉米、大蒜等作物;或者上面插上红花秆进行遮阴,红花杆头插地时,要注意防止刺伤种姜,引起腐烂。

7 灌溉和排水

(1)灌溉。小黄姜种好后,若土壤湿润则不需浇水即可出苗。若土壤干燥应浇 1次水,但不宜过多。出苗后,视土壤墒情及植株长相适时浇灌。高温期,应提倡早浇和晚浇。乐秋乡空气年平均相对湿度为 60% ,如果不是特别需要,小黄姜生长期间一般不需要灌溉。

(2)排涝。雨季时,小黄姜苗非常不耐涝,在那些凹地或平地,都需要开沟排水。

8 主要病虫害防治

8.1 病虫害类型

8.1.1 姜瘟病

(1)症状。主要危害根茎,发病初期,植株叶片萎蔫、反卷、变黄,然后茎基部、根茎开始腐烂,散发出臭味。

(2)防治。实行轮作,避免连作;选用无病种姜;发病初期及时拔除病株,并在病穴及周围撒石灰消毒;药剂防治,可在发病初期用农用链霉素等进行灌根。

8.1.2 炭疽病

(1)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叶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初为水渍状,后变灰白色至灰褐色,边缘有黄色晕圈,严重时叶片干枯。

(2)防治方法。加强田间管理,保持通风透光;发病初期喷洒咪鲜胺、苯醚甲环唑等药剂。

8.1.3 姜螟

(1)症状。以幼虫钻蛀姜苗,造成茎秆空心,使水分和养分运输受阻,导致植株枯黄,甚至死亡。

(2)防治方法。及时清理田间残株落叶,减少虫源;在成虫发生期设置黑光灯诱杀;幼虫期可用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喷雾防治。

8.1.4 姜蓟马

(1)症状。以成虫和若虫锉吸姜的嫩叶、嫩梢、花和幼果的汁液,被害嫩叶变硬缩小,植株生长缓慢,节间缩短。

(2)防治方法。清除田间杂草,减少虫源;悬挂蓝色粘虫板诱杀成虫;发生初期可用吡虫啉、啶虫脒等药剂喷雾防治。

8.2 防治方法

8.2.1 化学防治

(1)确定最佳施药时间。要在病虫害发生初期施药,此时病虫害数量较少,施药效果好,能有效控制病虫害的蔓延。同时,避开高温时段,选择在上午 9点前或下午 6点后施药,避免高温时段施药导致农药挥发过快、药效降低,也可减少对施药人员的危害。

(2)掌握正确的施药方法。淤喷雾法。这是最常见的施药方法。使用喷雾器将农药均匀地喷洒在小黄姜植株上,注意喷雾要全面,包括叶片正反面、茎秆等部位。于灌根法。对于根部病害,如姜瘟病,可采用灌根的方法,将农药直接施用于根部周围土壤,使药剂能更好地被根部吸收,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8.2.2 生物防治

(1)保护和利用瓢虫、草蛉等捕食性昆虫。这些昆虫可以捕食姜蓟马等小型害虫,在田间创造有利于其生存的环境,例如,减少广谱性农药的使用,种植一些蜜源植物等,以增加其数量。

(2)利用微生物防治病虫害。淤苏云金杆菌。对姜螟等鳞翅目害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在害虫低龄幼虫期喷施苏云金杆菌制剂,使害虫取食后中毒死亡。于木霉菌。对一些土传病害,如姜瘟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木霉菌可以通过竞争、寄生等作用,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可将木霉菌制剂与有机肥混合施入土壤中。

(3)利用植物提取物防治病虫害。淤苦参碱。从苦参等植物中提取的生物碱,对姜螟、姜蓟马等害虫有一定的驱避和毒杀作用,可在害虫发生初期喷施苦参碱制剂。于大蒜提取物。大蒜中的大蒜素等成分具有抗菌作用,对姜瘟病等病害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可将大蒜提取物稀释后进行灌根或喷雾 。

8.2.3 加强栽培管理

通过栽培管理,可提高植株抗性,具体如下:淤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小黄姜植株的抗病虫能力,避免偏施氮肥,以免植株徒长,降低抗性。于轮作倒茬。实行轮作,避免连作,可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与非姜科作物,如玉米、大豆等轮作。盂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株、残株和杂草,减少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

9 繁种留种

在小雪节令前后,当小黄姜植株大部分茎叶开始枯黄,地下根茎充分成熟时进行采收。此时小黄姜的产量和品质最佳。

9.1 采收方法

用工具小心地将姜块从土壤中挖出,避免损伤姜块,可以从植株一侧开始挖掘,逐渐松动土壤,将姜块完整地取出。然后,将挖出的姜块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轻轻抖落或用工具去除姜块上的泥土,但要注意不要刮伤姜皮。

9.2 留种标准

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作为留种对象,并挑选肥大、饱满、色泽鲜艳、无损伤、无病变的姜块作为种姜。优先选择具有本品种典型特征的姜块,以保证品种的纯度。

9.3 贮藏方法

将选好的种姜放在通风良好、阳光充足的地方晾晒 1d,使姜块表面干燥,减少水分含量,防止贮藏过程中发生腐烂。晒好后,选择干燥、通风、温度适宜的地方进行贮藏。可以用沙藏法,在室内或地窖中铺上一层沙子,将种姜放在沙子上,再覆盖一层沙子,要保持沙子湿润但不能积水;也可以用筐藏法,将种姜放在竹筐或木箱中,放在通风处。贮藏期间要定期检查,发现有腐烂的姜块及时清除,防止病害传播。

9.4 注意事项

(1)严格选种。选择具有云南小黄姜典型特征的姜块,避免混入其他品种,以保证后代的品质和特性。仔细检查姜块,不能选择有姜瘟病、炭疽病等病害以及被姜螟等虫害危害过的姜块,防止病虫害随种姜传播。

(2)把握采收时机。严格按照在小雪前后采收的标准,过早采收,姜块未充分成熟,活力不足;过晚采收,可能会因气温降低等因素影响姜块质量,提高贮藏难度。

(3)科学晾晒。晾晒时间一般为 1d,避免过度暴晒导致姜块失水过多、损伤表皮或影响发芽能力。同时,选择通风良好的地方晾晒,防止姜块因通风不良而发生霉变 。

(4)合理贮藏。贮藏场所要干燥,湿度不能过高,防止姜块受潮腐烂。同时要保持通风,温度不宜过高或过低,一般在 10~15益较为适宜。防止挤压等损伤,以免引发病害。贮藏期间应定期检查种姜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有问题的姜块,如腐烂、发芽过早等。

(5)防止混杂。种姜应单独存放,做好标记,避免与商品姜或其他品种的姜块混杂,确保来年种植时的纯度。

10 种植效益

小黄姜的生长周期为 8~9个月,以其中一户为例,收获后称重,平均亩产为 3000kg,单价为 5.8元/kg,平均每亩毛收入 17400元,除去成本每亩纯收益达 1万元以上。

11 结语

南涧县乐秋乡山地小黄姜关键种植技术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通过科学选择种植环境、合理处理种姜、优化播种技术、加强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措施,可以显著提高小黄姜的产量和品质。同时,小黄姜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显著的种植效益,为乐秋乡的农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进一步加强小黄姜繁种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不断提高小黄姜产业的发展水平,调整本地农业产业结构,提高乐秋乡农业生产的效益和竞争力,也为立体气候显著的山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和借鉴。

来源:青钱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