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深思的问题。我的回答是:我不相信农村会整体性地、全面地回到三十年前(即1990年代初)的状态。 从根本上看,历史的发展是单向的,社会一旦前进了,就很难再原路倒退回去。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深思的问题。我的回答是:我不相信农村会整体性地、全面地回到三十年前(即1990年代初)的状态。 从根本上看,历史的发展是单向的,社会一旦前进了,就很难再原路倒退回去。
然而,这个问题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点出了当前农村面临的一些严峻挑战,这些挑战在某些方面确实让人产生了“回溯”的错觉和担忧。
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这个问题:
一、为什么农村“不可能”完全回到三十年前?
有一些根本性的变化是不可逆的,这些构成了农村发展的新基石:
1. 基础设施的巨变:三十年前,很多农村地区通电不稳定、没有自来水、道路是泥土路、电话是稀罕物。今天,几乎全部村庄都通了电、公路、4G/5G网络、宽带和自来水。这些硬件基础设施的投入是巨大的,它们一旦建成,就为现代生活奠定了基础,不可能倒退。
2. 信息技术的革命:这是最核心的区别。三十年前,农村信息闭塞。如今,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最偏远的山村也能瞬间连接到全国乃至全球的信息网络。抖音、微信、电商平台不仅改变了农民的娱乐和社交方式,更重塑了他们的生产方式(直播卖货)和视野(看到外面的世界)。这种信息的平权是历史性的,无法倒退。
3. 人口结构和观念的转变:三十年前,大量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今天,几十年的大规模城镇化进程已经让几代农村人习惯了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他们的观念、对生活质量的期望(教育、医疗、消费)已经现代化。你可以让一个人回到农村,但很难让他/她的观念回到三十年前。
4. 政策框架的支撑:国家层面的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的成果巩固、对农业的补贴和支持政策,其力度和系统性是三十年前无法比拟的。虽然政策执行中会有问题,但国家推动农村现代化的大方向是明确的。
二、为什么人们会产生“可能回去”的担忧?
因为在一些软的、社会的层面,农村确实出现了令人忧心的“退化”迹象:
1. 人口“空心化”:这是最明显的“倒退”。青壮年劳动力几乎全部外出务工,村里只剩下“389961部队”(妇女、老人、儿童)。很多村庄失去了活力,学校关闭,祠堂破败,农田撂荒。从社会活力的角度看,这甚至比三十年前更“萧条”,因为三十年前虽然穷,但村里是“完整”的。
2. 公共服务“虚拟化”:虽然硬件好了,但优质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依然集中在城镇。村里的诊所可能只能看头疼脑热,小学可能只剩几个学生和老师。村民为了更好的服务,不得不往城里跑,这加剧了空心化。
3. 社会关系“疏离化”:三十年前的农村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人情味浓,邻里互助性强。如今,随着人口流动和市场经济观念的深入,传统的宗族、邻里关系有所淡化,社会信任成本增加,人情社会正在向“半熟人社会”演变,这让留守者感到更加孤独和无助。
4. 经济模式的“风险”:虽然引入了电商等新业态,但很多农村地区的经济依然脆弱,过度依赖少数几种经济作物或外出务工收入。一旦遇到市场波动或经济下行,抗风险能力较弱,容易返贫。
结论
所以,更准确的描述是:中国的农村正在一条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走向未来,而不是退回到过去。
它呈现出的是一种 “混合态” :
· 物质基础和技术层面,它毫无疑问是前进的、现代化的。
· 社会结构和人文层面,它正在经历阵痛,传统结构在解体,新的秩序尚未完全建立,从而显露出某种“凋敝”和“回溯”的景象。
未来的农村,不会变回三十年前那个充满烟火气但也封闭落后的村庄。它更可能演变成一种新的形态:例如成为为城市提供农产品的“生产基地”、成为都市人群休闲旅游的“后花园”、或者成为少数选择田园生活者的“新社区”。
总而言之,“回到三十年前”是一个情感上的怀旧和担忧,但并非现实的发展轨迹。 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更好地解决空心化、养老、教育等社会问题,让农村的现代化之路走得更平稳、更有人情味。
来源:广西农村的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