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湖城清镇的发展画卷中,王庄布依族苗族乡小坡村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民族团结的光芒。近年来,该村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五聚五共”为抓手深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先后斩获“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在湖城清镇的发展画卷中,王庄布依族苗族乡小坡村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民族团结的光芒。近年来,该村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五聚五共”为抓手深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先后斩获“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多项荣誉。如今,这座多民族聚居的村落,各民族群众手拉手、心连心,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踏出了坚实步伐。在刚刚结束的贵州省第九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小坡村村民委员会获得了“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
小坡村航拍图
“民族团结是小坡村发展的‘根’与‘魂’。我们始终把各族群众拧成‘一股绳’,让大家在共富、共享、共融、共乐、共美的道路上一个都不掉队。”小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仕飞谈及村子的发展密码,眼中满是坚定。
聚力产业 铺就“共富路”
走进小坡村30万羽蛋鸡养殖基地,自动化养殖设备有序运转,新鲜的鸡蛋通过传送带输送至分拣车间。这是该村引入贵阳农投集团投入7600余万元打造的“龙头项目”,采用“六位一体”市场运营模式,让村集体、企业与各族农户紧密相连。
小坡村的蛋鸡养殖产业出产的鸡蛋
“产业要红火,民族团结得先行。我们围绕‘一主一辅一特’产业布局,让养鸡、种菜、种果成为各族群众的‘摇钱树’。”王仕飞介绍,除蛋鸡基地外,村里还促成养殖大户与温氏公司合作,以“四提供一回收一确保”模式推进30万羽肉鸡养殖项目,年产值达1500万元;同时发展1450亩优质蔬菜、728亩精品水果,带动各族群众多元增收。
村民宋元福是肉鸡养殖项目的受益者之一。“以前靠零散种植勉强糊口,加入养殖合作社后,公司提供鸡苗、技术和饲料,出栏时还上门回收,去年光养鸡就赚了10多万元。各族乡亲互相帮衬,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宋元福笑着说,如今村里像他这样的种养大户有7户,经常聚在一起交流经验,形成了“比学赶超”的增收氛围。
聚力治理 构建“共享网”
“上个月提出的村道硬化问题,这个月就动工了,‘坝坝会’真是咱们老百姓的‘议事厅’!”在小坡村每月一次的“小坡坝坝会”上,村民王秀珍笑着竖起大拇指。
村民坝坝会,已成为小坡村村民议事平台
小坡村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完善决策、监督、治理三大机制,让各族群众真正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人翁”。“我们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通过‘坝坝会’收集群众意见、解决难题,今年已召开20余场,解决产业发展、设施建设等问题30余个。”王仕飞表示,村里还创新“136”网格工作模式,推行积分制管理,设立“积分超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村规民约》,开展“好婆婆”“最美小坡人”评选,引导各族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提升。
法治宣传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依托政协委员工作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小坡村通过宣传栏、墙体画、固定标语等形式,常态化开展各类宣传。“以前遇到矛盾容易红脸,现在村里经常宣传,大家知道互相尊重、依法办事才是正道。”村民曾友群说,如今邻里间不分民族,有矛盾找网格长,有困难一起帮,“就像一家人一样”。
聚力“三交” 织密“共融结”
“芦笙吹起来,山歌唱起来!”每到节庆,小坡村民族文化广场上总是热闹非凡,“小坡文艺队”身着民族服饰表演《苗族竹竿舞》《芦笙舞》,引得村民阵阵喝彩。
村民自发组织开展民族文化活动
“我们搭建多样化交往交流平台,让各族群众在文化互动中增进感情。”王仕飞介绍,文艺队先后参加清镇“路边音乐会”2场次,举办“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等活动10余场;村里还开设“小坡村的小支书”抖音账号,拍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短视频,累计获赞27.2万次,让小坡村的民族团结故事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包组联户机制更让服务“零距离”。按照“四清五到户六必访”原则,乡村干部包联村民小组,定期入户宣传政策、解决难题。村民王朝珍是文艺队的骨干,她感慨道:“我以前性格内向,加入文艺队后,姐妹们一起排练、演出,还跟着干部入户宣传,现在不仅朋友多了,还学会了用手机拍视频宣传家乡,大家的心贴得越来越近了!”
聚力文化 奏响群众“共乐曲”
在小坡村杨顺清事迹展陈点,老红军杨顺清“勇挑重担、一往无前”的“挑夫”精神感染着每一位参观者。2024年以来,这里已接待4000余人次,成为传承红色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我们把红色文化和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出版《平凡的圣人》《老红军杨顺清的故事》,录制广播剧《脊背》,让村民在红色传承中增强认同感。”王仕飞说。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更让民族文化焕发新生。“小坡村红线苗服饰”成功申报清镇市级非遗项目,“杨顺清的故事”列入贵阳市级非遗项目。2024年,村里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2期手工艺培训,80余名各族群众参训。
移风易俗同样让文化“活”起来。小坡村依托“两书一约一会两榜”,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建成生态公益性公墓1座,2024年以来共引导15起婚丧事宜新办简办。“以前办婚事讲排场,花不少冤枉钱,现在大家都支持简办,省下的钱用来发展产业,日子更踏实。”村民王明贵说,各族群众都认同文明新风,村里的风气越来越正。
聚力民生 绘就“共美图”
走进如今的小坡村,道路干净整洁,庭院错落有致,污水管网纵横交错,昔日的“脏乱差”变成了“整洁美”。这背后,是该村以“两清两改两治理”推进“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的不懈努力。
“民生无小事,我们从环境整治、设施提升、生态治理等入手,让各族群众住得舒心。”王仕飞介绍,村里发动200余人次清理房前屋后乱堆乱放400余处,拆除残垣断壁14处;完成387户卫生厕所改造并建立长效运维机制,实施人畜分离工程;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年内清理生产废弃物10余吨,守护绿水青山。
村干部向村民开展政策宣传
积分制管理更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积分超市能兑换米、油、洗衣粉等,大家参与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的积极性高得很!”村民杨传江说,他经常参与村道清扫、垃圾分类宣传,累计兑换的积分换了不少生活用品,“看着村子变美,自己还能得实惠,何乐而不为?”
如今的小坡村,村民们在优美的环境中共享发展成果,在互帮互助中凝聚团结力量。“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五聚五共’实践,让民族团结之花越开越艳,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力。”王仕飞说,小坡村将以模范集体为新起点,在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实践中书写更多民族团结的精彩篇章。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