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津古称龙门,属河东郡绛州,唐代著名军事将领薛仁贵(614年-683年),名礼,字仁贵,就是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出身寒门,早年以勇武闻名,后因战功卓著成为唐朝开疆拓土的重要人物。也许是这个原因,民间文学家在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薛仁贵征东》《说唐后传》等小说
河津古称龙门,属河东郡绛州,唐代著名军事将领薛仁贵(614年-683年),名礼,字仁贵,就是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出身寒门,早年以勇武闻名,后因战功卓著成为唐朝开疆拓土的重要人物。也许是这个原因,民间文学家在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薛仁贵征东》《说唐后传》等小说中被塑造为“平辽王”,这些小说突出其征讨高句丽的功绩。这一称号并非正史所载,属艺术加工。而薛仁贵最高爵位为“平阳郡公”,死后追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河津人从古至今崇文尚武历史悠久,延续千年生生不息。洪洞通背拳传人、二十一世纪中国传统武术名师、河津武术第一人薛盛才就其中之一。
早在解放前,隰县通背拳传人王森就在河津设场教拳,历史文献没有记载,在当地的拳友代代相传。据考证,洪洞通背拳传人、绛州孙兰亭也曾在河津传拳授艺,也仅是在洪洞通背拳著名大师郭清秀的徒子徒孙们中间有说法。用现代的AI搜寻:关于洪洞通背拳在河津(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的传承历史,目前公开的文献记载相对有限。洪洞通背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重要拳种,一代大师樊一魁说“斯拳乃通背,实为拳艺总出发源”。河津人对此拳情有独钟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著名的洪洞通背拳传人程永泉大师受聘三到河津传授技艺,是拳友们记忆犹新的“美味佳肴”,说起来津津有味。薛盛才在其编著《武术名家》一书就有他与程永泉和洪洞通背拳的结缘经历。
结识程永泉拜师焦登榜
1958年9月,薛盛才参加了在临汾举行的晋南专署(辖29县)全民体育运动大会闭幕之后,晋南专署体委选拔一批运动员进行集中训练,备战即将召开的山西省首届全民体育运动会。薛盛才担任武术集训队教练员兼队长,专署领导向他说,据了解,洪洞县有个小青年程涌泉练的不错,却没有参加这次专署武术比赛和选拔,是否去看看。薛盛才当即表示同意。
专署领导电话通知了洪洞县相关领导,让程涌泉到洪洞县城接受检验。专署领导把薛盛才当做内行,责成他和体委王宏智前去进行这项工作。他们到达洪洞县时,当地体委主任李德才和程永泉、田源及其师傅焦登榜均奉命以待。程涌泉按照薛盛才提出的内容和要求,表演了三个套路及部分基本功法,内容全属于通背拳类。之后,王宏智征求薛盛才的意见,要让他当机立断,决定取舍。
此时薛盛才思想压力很大。受领导的重托,不可辜负期望。也是关系到赴省参赛队的质量问题,必须谨慎。如若加一个程永泉,就得从现有代表队中去掉一个人。经过深思熟虑、权衡利弊之后,决定选取程永泉,他便向王宏智同志讲出了自己的看法:程永泉表演的内容属于稀有拳种——洪洞通背拳,虽在拳法、步法上不如其他拳种规范,又缺少蹿蹦跳跃和跌仆翻滚,但在风格特点上有所特殊。这一拳种既有武术共性的特点,又有突出的个性特色,尤以技击和技法的内涵见长。到省运会比赛此拳,大会的裁判员和工作人员定会有识此拳的“伯乐”,他决定选取。王宏智采纳了薛盛才的意见,代表晋南专区体委当场宣布这一决定之后,洪洞县领导、焦登榜、程永泉、田源等立即热烈鼓掌,程永泉频频鞠躬敬礼,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10月份,晋南专署400余名运动员在专员李辉的的带领下,参加了山西省首届全民体育运动会,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赛后,省体委选拔了各项目成绩优秀的运动员,组成优秀运动员集训队,集中在山西省体育学院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训练。薛盛才所在的射箭队和武术队编为一个连队,薛盛才担任射箭队队长,并兼任全连队通讯员,进行通讯报道工作。程永泉在武术队,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武术,对通背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于是,薛盛才萌生了拜程永泉为师,系统学习洪洞通背拳的念头。当他向程涌泉提出这个愿望时,不料想却被拒绝。程永泉道出了心中的苦衷:一是年龄上的差距,他比薛盛才小六岁,总觉得有些不合适。二是难违师命。那个时代,武术界对于传授武术、接收徒弟是十分保守并严格要求的。没有他师傅焦登榜的同意,他是不敢贸然收徒弟的,拜师之事就这样陷入了僵局。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二人交往越多,互相之间更加了解彼此,为了了却薛盛才学习洪洞通背拳的愿望,他们商量出了一个办法——拜焦登榜为师。
12月24日,薛盛才和程永泉返回洪洞县,下榻至槐荫旅社,约上焦登榜的徒弟、洪洞通背拳传人田源,三人携带见师礼,登门拜访焦登榜。在程永泉、田源的撮合、说服下,焦登榜终于答应收薛盛才为徒弟。拜师仪式由田源主持,地点选择在具有历史意义的洪洞大槐树下,程永泉、田源作为介绍人,薛盛才向焦登榜行磕头礼。焦登榜一再向程永泉交代,他们在省集训期间,可由他代师传艺,要倾囊相授,回来后还要检验所学内容。薛盛才正式成为焦登榜的弟子。 薛盛才的拜师,在当时那个年代,也是冒着很大的风险,对于磕头拜师是严厉批判的,何况薛盛才是在集训期间举行的拜师。因此,他们几个人约定,对于这次拜师严守秘密,不许外传。直到七十年代,才逐步为外界所知。
全省交流会演示《刘全进瓜》
刘全进瓜是洪洞通背拳散打套路中的一个子拳套路。
为了挖掘传统武术精华,促进山西省武术运动蓬勃发展,2001年10月29日至30日,由省体育局、体育总会牵头,武术院、武术协会、老年体协等联合举办的“山西省部分名老拳师座谈交流会”在太原举行。薛盛才、薛印全父子应邀出席。
本次研讨会上高手云集,有太极、形意、洪洞通背等14个拳种23名老拳师参加研讨,他们各自展示了本门派的功夫魅力。此时的薛盛才虽已77岁高龄,依然神采奕奕、精神矍铄,他与参会者探讨交流了洪洞通背拳的拳种起源以及通背拳的拳理、拳法和本流派特色,深受各位内行好评。随后他的儿子薛印全表演了通背子拳套路——《刘全进瓜》。
《刘全进瓜》本是洪洞通背拳中的一个普通套路,以“扳、搂、扶、挒”等手法为主,辅以肘法、腿法,没有高难度动作,没有蹿蹦跳跃等腾空动作,从表演的角度来看,并没有精彩出奇之处。就是这么一个普通通背套路,薛印全在表演中,步法稳健,手法灵活,一招一式皆含攻防之意,一扳一搂皆显其底功深厚。参加研讨会的徐凤山、樊汉武两位洪洞通背拳名家,也是赞赏有加。在闭幕式上,省武协主席庞林太特别对薛盛才提出表扬:“作为洪洞通背拳传人,一定要把洪洞通背拳发扬光大。并肯定洪洞通背拳是源流有序,拳理清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优秀拳种”。
2002年6月22日至26日,“全国传统武术名家功夫研讨演示会”在郑州举行,作为洪洞通背拳的代表传人,薛盛才、薛印全父子二人应邀出席。薛盛才作为参会者中间年龄最长者,受到了大会的礼遇与尊敬。他向参会者系统阐述了洪洞通背拳源流、特点及拳理拳法。为了向参会者展示通背拳的实战技击功能,他们父子演示了通背拳的实用招法,让参会者,对通背拳有了全新的认识。薛盛才在晚年,多次带领薛印全参加各种武术交流活动,收获颇多。拳谚云,“通背的手,八卦的走”,通背拳实战技击向来以手法取胜,素有“通背24手”之称,意即通背拳有24种手法互相配合运用,以达到制服对手之目的。在和其他拳种交流切磋的过程中,薛印全意识到,其他传统拳种在实战技击中。有的擅长腿法,有的擅长擒拿。要想让通背拳充分发挥实战技击作用,要想让通背拳在散打搏击方面胜出一筹,必须适当借鉴其他拳种的长处,以达到提高武术实战技击性之目的。
在参加各种武术研讨交流过程中,薛盛才、薛印全父子不遗余力地向外界介绍推广通背拳,宣传河津武术开展情况。薛盛才在解放前就投身武术界,50年代拜焦登榜为师,对通背拳传承完整,理解透彻,在实际运用中,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向外界介绍通背拳时,薛盛才烂熟于胸,能够准确地向外界介绍通背拳的特点,让这一古老的拳种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传播。薛盛才从50年代担任河津县专职武术教练开始,对河津武术在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开展情况都能够了然于胸,在向外界宣传河津武术运动开展情况时得心应手。每参加次武术交流,对于他们父子二人来说,都是一次提高,都是一次对外宣传河津武术的机会。虽至暮年,薛盛才仍然和以往一样,以持之以恒的精神、充沛旺盛的精力默默地为他所挚爱的武术事业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洪洞通背拳四大名手、36跌法谙熟于心
薛盛才编著《武术名家》一书分洪洞通背拳四大名手实用方法、洪洞通背拳36跌摔技法在套路集锦分两个节介绍套路的技击要点和自己的见解创新。
(1、四大名手剖析) 他认为,四大名手 “扳、搂、扶、列”只是洪洞通背拳中主要手法技击术之一部分,个中手法如再延伸,还有含腾、拎、斩、推打劈压、勾棚托拴等,这些均渗穿于实战技击之中。但应强调:艺在精而不在多。少者易用,多者难精,精在熟练,熟能生巧。其技术外形简单,而内在深奥,习有成者,实战中自可见式打式,逢招破招,随心所欲,任意发挥。全身做到松而不懈,紧而不僵,沉肩坠肘,含胸拔背,伸缩交替,如履薄冰,既灵又沉实,意存丹田,虚心实腹,心意气力合一,毫无阻滞。外形起落拧翻,内含升降开合,上下协调,周身一家。动作节节相催,由肩而肘而腕,由胯而膝而脚,处处贯通,招招圆活。劲路阴阳互济,吞吐相兼。头肩肘手胯膝足全身各处均可防守,都是打击对方的武器。侧进、旁行、起落进退、吞吐沉浮皆随招而动,就势而发。临场用兵,不需要意识和思考的指导,形成自动化的本能反应。
洪洞通背拳在实战技术的运用中,习练者要启迪思想,提高心悟能力,在万变不离其宗的拳理拳法指导下,提倡探索革新,去伪存真。否则,只能是依样画葫芦,随风而动,人云亦云,不求进步,糊涂到底,永远停留在固定的模式中。这样,如何能符合时代进步的节拍呢?就像当前一些人将法术、魔术及技法当成气功混为一谈。
实战技击中,切忌一味模仿任何固定不变的形式,反对模仿观点。上述关于“扳、搂、扶、挒”的图文实战举例,并非一种人人皆宜的模式,它是假设实战中的招法变化,并非一种至善至美、威力无比的固定招式,不能机械的死搬硬用,如若这样,将会剥夺你实战之灵魂与真谛,只会迟钝你的创造性,冻结你的自由感性,只是一无知性的照搬罢了。模仿程度有限,而创造力是无限的。任何技击术,无论出自何门何派,并非一个有效的永恒招势与绝对化的技理。当然,探索本门派的实战技法,要符合取胜的逻辑和斗争的科学,融会贯通,定会在实战技法中发挥出无数技法,实施适合自己特点的最有效技法。 洪洞通背拳实战技击术举例中,“扳”手部分还多例举了些连击变法,到后来的“搂手”、“扶手”、“挒手”部分,尽量从少从简,唯恐使人墨守成法,束缚思想的发挥,将人引入死胡同中钻不出来,不能自拔。否则,只为贪多求全,每种手法在实战方面的假设技击变化,将会数不胜数,但对读者和学者的效应是适得其反的。
(2、36跌摔技法剖析)
洪洞通背拳36跌摔技法,是以洪洞通背拳为依托和薛盛才多年来接触的名老拳师学习交流所得而创编的实战技法。由于种种原因,至今并未公开亮相露面,所以鲜为人知,只有他珍藏并默习之。 三十六跌摔比较特殊,和其它拳术截然不同,单练时没有完整套路,完全着重对抗性的短打,风格独特,技击性强,是一项具有实战意义的拳种。每一招法独立成章,单招单练。演练方法也与众不同,要求操练者对每个跌摔技法单一习练,不论场地多大,一个技法动作一左一右地反复练习,十次、百次·..直练到场地尽头为止,返回来再换另一个技法动作。每次训练,能练多少算多少,每次训练如果没练完三十六种跌摔动作,下次训练时接着进行,要求每日要将三十六跌摔全部练完,练习次数多多益善,待练至动作正确、用力准确、快速敏捷后,进一步要求两人实战练习,上手的进攻和下手的防守反击互相轮换,如此练完三十六种跌摔技法运用后,再将跌摔技法穿插至踢打摔拿的混合散手对抗实战中,随意实施每种跌摔技法,达到万无一失,百发百中,才算初功告成。
洪洞通背拳之三十六跌摔技法历史悠久,经过多年的研习,薛盛才有独到的见解。他在书中介绍:对所有的技法在习练和实战中的共同要求是:速度是成功之母。兵贵神速,要动如脱兔,快如闪电,一触即发,将对方挫败于瞬间。如若迟疑,不仅利于对方防守解脱,并有反攻之机。力量为取胜之源。一力降十会,有力打无力,力大打力小,是各拳种在实战中之共性所在。打击须具穿透力,力图透过对方皮肉伤及内脏,如“推心掌”、“推胸掌”等,大部分技法均要有弹抖力。弹力如弹簧,抖力似波浪。通过自身的上下、前后、左右的伸缩颤抖将力发出。发力时动于根节,发于中节,达于梢节,势如洪水,力如山崩,无坚不摧,无攻不克。
在用力方向上,有时是直线进攻,但在跌摔技法中,更多的是利用对方旋转的动作劲势,沿其身体局部运动弧线的切线方向用力,才能轻而易举地使对方跌摔受创。此劲力同于太极、八卦等,蕴藏着丰富的哲理,千变万化的外形显示即是哲理内涵的具体表现。每个技法的实施均要求快速、协调、连贯,达到简捷、快速、一击必杀的制敌效果。手眼身法步要密切配合,手不快则拳慢,步不快则拳乱。跌摔技法中全靠灵活的步法移动,寻找有利方向,抓住战机,在最短的时间内造成对方重心移动,再运用自己的肩、肘、手、胯、膝、脚、头的联合作战,控制对方的主要部位,进行推、拉、领、带、灵活地运用腰、腿、胯、背和勾、绊、挑、压、扭、捩、躲、闪等合力,把对方从不同的角度跌摔掷倒。
左右开弓,全面发展。在洪洞通背拳之三十六跌摔技法介绍中,对每一技法只是说明对方的左攻或右攻及我方防左或防右的一个侧面,日常习练中必须延伸、涉及到另一方面,这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否则,犹如一条腿走路一样,形成半边不随。左右开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按一般规律对方的攻击多使用其较得力的上下右肢,但有时却反其道而行之,特别是左撤子对手。在实战中双方都是不拘一格的,稍有悟性,根据介绍技法的文图,可一反三的研习。钻研的主要方法是:动作相同,唯左右方向相反,只有全面发展,才能左右逢源。提高认识,突出摔技。洪洞通背拳之三十六跌摔技法,是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千百次磨砺总结出的玄妙和精华,具有历史的和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它的成功实施,能灭对方之威风,来个“下马威”,会使对方威风扫地。历史上,我国拳师战胜了耀武扬威、前来挑战的外国武士,有的将其打倒在地,有的被摔下擂台,千古传为美谈。现行的散手擂台赛或拳王争霸赛中,规则的高分比例也向这方面倾斜。
在防身自卫中,如能将跌摔技法穿插于踢打、拿中者,犹如猛虎添翼。“武术加跤,越练越高”,实战中实施跌摔,也要因势而用,因机而变,视机而举。要勤学苦练。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苦练出硬功,古代拳师择徒而授,苦练是择徒的条件之一。孙禄堂留给子弟们的绝招,只是一个字——练。习武之人要当刻苦习练的巨人,不当只会夸夸其谈、高谈阔论的矮子,更不当只会纸上谈兵、徒有虚名的赵括。不下苦中苦,难为人上人,要知道功夫是任何一个高明的名师所不能代替的。没有刻苦精神,必将一事无成。根据自身特点,练出自己的绝招。艺贵精而不在多,宁要少而精,不要多而滥。古代名将和武师,虽然都是博学多能之士,但都各有自己的“绝招”。张飞的三板斧、关公的托刀势、郭云深拳师的半步崩拳以及解放初期摔跤运动员张茂青的抱腿、武术名家武耀文的鞭杆等,都是在全面掌握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的范例。洪洞通背拳之三十六跌摔技法,尽管技法不多,但如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爱好,再从其中选择三——五个技法,千锤百炼,这样,在实战应用中自然能得心应手,不加思索,本能地、下意识地发挥出惊人的威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
武谚云:“一胆、二力、三功夫”,“一打胆、二打眼、三打功夫、四打闪”。实战中,胆要壮,眼要利,心要细,手要疾。平时训练,必须培养机智、果断、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实战中要心毒、眼毒、手毒,首先给对方精神上造成威胁。兵法云:“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务先服其心···”要毫不怯场,具有挫败对方的信心,无坚不摧的气势,战无不胜的决心。实战中,当感到时机、角度、距离等方面适合进攻时,就要毫不犹豫,果断攻击,像山洪爆发,勇往直前。不能想打又怕自己挨打,不打又怕失去战机,前怕狼,后怕虎。平时训练,不能只重视技法而忽视心理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最后还要说明的是:洪洞通背拳之三十六跌摔技法是从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精华,尽管在拳理拳法方面是原始的,但起码能为今天的研讨、发挥、补充起到借鉴作用,进一步升华提出新的课题,还有新的大块文章要去做。诸如:每当对方跌摔倒地后,我方如何再进一步追击,以痛打落水狗的精神穷追猛打,将其制于死地而后已;再如,我方实施的每种跌摔技法,对方应如何破解;倒地后又如何运用“就地十八滚”等技法向我反击。这些,我们都应设身处地有所对策,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进一步去完善。解决、深化、掌握。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薛盛才虚心地说道:自己水平有限,粗疏谬讹之处在所难免,望同仁指正。
此外,薛盛才在套路集锦中录入了盛行于洪洞西门的子母鞭套路。详细介绍了子母鞭的来源和鞭杆传承经历与应用。
子母鞭杆,多数人误认为是洪洞通背拳的系列器械套路,还有的统称为通背鞭杆。因近世纪以来,子母鞭杆的历代传人多是洪洞通背拳拳师,虽是其相传,但不为其创编。名正言顺的套路名称应称谓“子母鞭杆”。为了正本清源,应追溯到子母鞭杆的源流。
据考证,清嘉庆年间,子母鞭杆由山东德州镖师雷振威(艺名钻天鹞子——因其擅长轻功,故有此称)保镖至山西洪洞县时,传给洪洞西门胜兴社武术馆武师赵乾坤。后传师洪胜(艺名铁腿——因其擅长地蹚腿功,故有此称),师洪胜传焦登榜(艺名长臂猿猴——因其臂长,身法灵活多变,故有此称),焦后传程涌泉、田源二人。1958年~1959年间,焦登榜传于薛盛才。
纵观历史,历代拳师对子母鞭杆的传人多系单传。虽是源远流长,但均细水长流,末成波涛汹澜之势。其主要原因是拳师们择徒甚严,不肯轻意滥传;另方面是其皆对该拳视为无上真谛,独怀其技,各藏其秘,留作防身镇门之宝。一般学子和慕名求教者,跨不上门槛,不得其门而入,只有捕风捉月,望洋兴叹而已。
子母鞭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小枝奇葩,有其极强的内涵和丰富的哲理。它闪耀着武林先贤的智慧,蕴藏着中华传统技艺的博大精深。所谓博大精深者,只鞭杆项目而言,集毕生精力,也不能精通各门各派鞭杆之精华,达到出神入化之上乘境地。重要的是应专注于一,再靠自己刻苦研习和实践。只有技巧和功夫同时俱进,才能从自然的本能走向必然的王国。不经过刻苦的技、战术训练,只不过是银样蜡枪头,中看不中用;只是纸上谈兵,根本难以稳操胜券,勿庸置疑,认识不到这一点,就意味着盲目无知。
河津与洪洞同属晋南地区,两地地理相邻、文化相通,历史上人口流动频繁,这为武术的跨区域传播提供了条件。洪洞通背拳传入河津的具体时间尚无确切记载,但据地方武术界口传,可能在清末至民国初期,随着洪洞武术家的迁徙或授艺活动,通背拳逐渐传入河津。晋南地区历史上商贸发达,洪洞作为“大槐树移民”的起点,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密切,武术可能通过商旅、移民等途径传入河津。民国时期山西民间尚武之风盛行,河津本地武术家(如著名武术大师绛州孙兰亭)可能赴洪洞学艺,在1960年代到1980年代,洪洞通背拳大师程永泉三到河津授徒,加上洪洞通背拳传人薛盛才在当地的推广,促成了该拳种的传播。
洪洞通背拳在河津的传承是晋南武术文化交融的缩影,其历史虽缺乏详细文献记载,但通过民间口述和地方武术活动,仍可窥见这一拳种在河津的扎根与演变。未来需加强对其历史脉络的考证,并通过现代手段记录技艺,以避免这一传统武术瑰宝的流失。
薛盛才(1925——2021)洪洞通背拳传人、入选“二十一世纪中国传统武术名师”“二十一世纪中华武术十大寿星”等 词典。河津武术第一人。终身从事武术事业,曾任山西省武术协会会员、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委员、运城市(原运城地区)武术协会副主席、河津市(原河津县)专职武术教练、河津市武术学校校长,曾编写《中小学武术试用教材》,运城市(原运城地区)在各学校推广。在各类刊物发表论文29篇。为运城市、河津市的武术事业做出了贡献!
相关链接:夏代,有方国冀。商代,有方国冀、耿。西周,有方国冀、耿、韩。春秋时期,方国归晋,为采邑。春秋末,河津为魏地。战国时,河津为魏皮氏邑。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皮氏县,属河东郡,为河津设县之始。西汉,属河东郡。新朝天凤元年(14年),改皮氏为延平县。东汉,复名皮氏,仍属河东郡。三国时,邑属魏河东郡。三国曹魏正始八年(247年),改属平阳郡。晋代,仍属平阳郡。河津在运城的位置南北朝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改皮氏为龙门县,属东雍州正南北朝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改皮氏为龙门县,属东雍州正平郡。太和十一年(487年),为高凉郡治,辖高凉、龙门二县。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534年),为龙门郡治,领西太平、汾阴二县。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时,邑汾水以北地区属东魏、北齐:汾水以南地区属西魏、北周。隋开皇三年(583年),龙门郡废邑属绛州,开皇十六年(596年),改属蒲州。大业初年,属河东郡。景点唐武德元年(618年),属泰州,武德二年为泰州治。武德五年,析置万春县(治所在今张吴乡附近)。贞观十七年(643年),州废,万春县并入龙门,属绛州。元和初年,属河中府。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改龙门县为河津县,因境内有黄河渡口而得名。金初,属河中府,贞祐三年(1215年),改属荣州。元初,荣州废,邑属河中府。明代,属平阳府蒲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隶绛州,属山西省。中华民国时期,属河东道。1947年4月,河津解放,1948年8月,境内汾河以北地区仍名河津,属吕梁分区;汾河以南地区与稷山汾南成立稷河县。次年8月,汾南地区复入河津。1949年3月,河津县属陕甘宁边区新绛专署,同年9月,复归山西省,属运城专署。1954年,运城与临汾两专署合并为晋南专署,河津县属之。1958年11月,河津县并入稷山。1961年12月,河津县从稷山分出,恢复建置。1970年,晋南专署分为临汾、运城,河津县属运城行政公署。1994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津县,设立县级河津市。2000年10月,国务院批准撤销运城地区,设立地级运城市,县级河津市 由运城市代管。
备注:此文得到武术名家薛盛才的儿子武术家薛印全的鼎力支持,拳理部分来自先生编著的《武术名家》一书整理编辑。
请欣赏短视频
投稿邮箱348132359@qq.com
来源:临汾平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