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伦敦斯内尔布鲁克刑事法院的判决书为我长达四年的“行为艺术”画上了句号:17年监禁,外加15年性伤害预防令——规定我如有新伴侣,必须在三天内通知警方并披露病情。
2025年9月,伦敦斯内尔布鲁克刑事法院的判决书为我长达四年的“行为艺术”画上了句号:17年监禁,外加15年性伤害预防令——规定我如有新伴侣,必须在三天内通知警方并披露病情。
这是我为“坦诚”付出的微小代价。
毕竟,与我发生过关系的近400名男性中,仍有300多人享受着未知的“自由”,尚未被警方找到。
01 “完美”陷阱
我,乔纳森·卡尔,42岁,曾是一位精通现代社交的“大师”。
在2019年至2023年间,我通过多款交友软件,以炸鱼薯条店楼上的住所为舞台,演绎了一场场“致命诱惑”。
我的策略简单而高效:隐瞒HIV阳性身份,利用社交平台的隐私保护机制作为掩护。
警方后来发现,我的电子设备中存有近400名男性的联系记录,部分人可能遭受了性侵。
生物可降解的环保烟花在高海拔地区尚需百年恢复,而我的“生物不可降解”行为,却在无数生命中种下了可能延续百年的健康阴影。相比之下,我的“艺术”显然更加“持久”。
02 司法“行为艺术”
法院的判决堪称“现代司法行为艺术”的典范:17年监禁加上15年性伤害预防令,要求我如有新伴侣必须在三日内向警方报备。
这种“事后监管”模式创新性地采用了 “先污染后治理” 的环境保护理念应用于公共卫生领域——既然无法预防伤害,那就规范伤害后的管理流程。
警方现在正与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及公益机构合作,提供匿名检测和心理支持。这种“创伤后应激支持”系统,无疑是对我“创作”的最佳认可。
03 沉默的共谋者
社交平台的隐私保护机制成为了我最佳的“共谋者”。
警方表示,由于平台隐私保护,目前仍有300多名接触者无法追踪。
这些平台一方面促进人际连接,另一方面却为恶意传播疾病者提供了保护伞——这种双重性恰如我的双重人格:表面上寻求亲密关系,实际上传播着终身疾病。
一位受害者在法庭上痛述经历带来的打击,称自己长期陷入自责与焦虑,难以再建立正常的亲密关系。我的“作品”显然取得了预期效果。
04 全球共鸣与地方特色
我的案例并非孤例。在中国留学生邹振豪的案件中,这位28岁的伦敦大学学院机械工程博士被认定犯有11项强奸罪在内的28项罪名,横跨中英两国侵害至少10名女性。
邹振豪通过微信、小红书及约会软件锁定华人女性,以“庆祝实验成功”、“讨论论文”或赠送奢侈品为诱饵实施诱骗。这种利用学术光环制造的信任陷阱,与我的交友策略异曲同工。
不同的是,邹振豪在伦敦象堡的隔音公寓内被搜出可转化为迷奸药GHB的工业化学品及隐藏在各角落的偷拍设备。
而我,乔纳森·卡尔,则选择了更加“直接”的方式。
05 道歉的修辞学
面对此类事件,标准的应对流程已经形成:道歉、承诺配合、关闭评论区。始祖鸟和蔡国强在喜马拉雅山放烟花后的道歉信堪称范本。
我的案件则更进一步:法庭判决本身就是一种制度性“道歉”——对社会、对受害者、对公共卫生系统的致歉。17年监禁是社会为自己的疏忽付出的代价,而15年性伤害预防令则是司法系统为自己设计的监督机制。
警方侦缉总督察莎拉·毕肖普呼吁剩余受害者尽快站出来,与警方联系并进行检测。这是这场“行为艺术”的收官之作——寻找那些尚未被发现的“作品”。
伦敦警方仍在努力确认与我有过接触的剩余300多名潜在受害者的身份。
一位受害者在庭上痛述经历带来的打击,称自己长期陷入自责与焦虑,难以再建立正常的亲密关系。而这样的创伤,可能正在300多个未知生命中悄然发酵。
法官的法槌已经落下,但它的回响将在数百个家庭中延续数十年。我的“艺术”之所以成功,不仅源于个人选择,更得益于社交平台的隐私保护、司法系统的滞后反应,以及社会对开放性讨论的回避共同构成的完美生态系统。在这场“行为艺术”中,我既是创作者,也是作品;既是主体,也是客体。
而真正的“艺术性”,在于整个社会系统如何为我的表演提供了完美的舞台与灯光。
来源:疯子打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