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ESC 2025)于当地时间2025年8月29日至9月1日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聚焦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前沿进展和创新突破。为深入解读大会热点,《国际循环》特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宁玲教授担任主持人,携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
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ESC 2025)于当地时间2025年8月29日至9月1日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聚焦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前沿进展和创新突破。为深入解读大会热点,《国际循环》特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宁玲教授担任主持人,携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余静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靖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宇清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冯颖青教授,共同进行圆桌讨论。各位专家围绕中国学者在ESC的学术表现、高血压管理的器械与药物进展、高血压诊断阈值的循证争议,以及高质量临床研究的设计与实践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以下为本次圆桌会的精要内容。
孙宁玲教授:霍勇教授,今年中国专家在ESC大会的参与度很高,您对本次大会有何感想?
霍勇教授:自1996年首次参会以来,我深切感受到ESC大会已发展为全球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的心血管盛会之一。这一发展历程,也反映了欧洲多个国家在医学体系、学术交流、指南制定和专业培训方面的深度融合,其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尤为可喜的是,中国心血管医生在过去二三十年间快速成长。过去,中国学者能在ESC发表一项摘要已属难得;而如今,中国学者在投稿数量与质量上均居世界前列。根据ESC官方数据,中国已连续两年在投稿总量和稿件接受量上位居全球第一。并且,中国学者的身影广泛出现在Hot Line、Late-Breaking Science及病例展示等各类学术环节中。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心血管临床与基础研究水平的显著提升,也为我们提供了向国际同行学习、同时推动中国经验走向世界舞台的机会。期待未来中国心血管防治实践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影响力。
孙宁玲教授:余静教授,您在本次ESC年会上重点关注了哪些议题?请结合您的专业领域进行分享。
余静教授:本次大会中,我重点关注肾动脉去神经术(RDN)在难治性高血压管理中的应用,以及靶向抗肿瘤药物诱发的高血压管理。
难治性高血压指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使用3种或3种以上降压药物(包括利尿剂)治疗一个月后血压仍未达标,这类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RDN作为证据最充分的器械治疗,已进入临床实践。本次大会上,多位专家分享了RDN的临床实践经验。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在该领域发展迅速,目前已发布4项相关临床试验,并且已有自主研发的国产器械。尽管RDN有效,但20%~30%患者可能无应答,故综合管理及术后随访至关重要。术后需根据血压水平逐步撤药,以达标为目标。关于术后疗效评估,目前普遍认为以3个月作为疗效评估时间点更具操作性。对于合并心房颤动或心力衰竭的患者,RDN可能会带来更大获益。
另外,高血压是靶向抗肿瘤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占比高达80%,发生机制主要涉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导致全身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如何在保障抗肿瘤疗效的同时,有效管理高血压,是当前研究热点。
孙宁玲教授:刘靖教授,您在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及特殊人群血压管理方面有深入观察,请您介绍相关亮点。
刘靖教授:本次大会在首日发布5部新指南后,多项最新临床试验结果也逐步揭晓。
在高血压领域,一项名为RETREAT-FRAIL的随机对照试验引发了广泛关注。该研究纳入的人群为养老院中平均年龄约90岁的高龄衰弱高血压患者,旨在探讨在服用多种降压药物,且收缩压控制在NEJM),表明在合并多种疾病的老年人群中,适当减药并未增加心血管风险,为个体化管理提供了循证支持。
此外,BaxHTN试验评估了醛固酮合成酶抑制剂在降压及心血管保护中的作用,有望为高血压治疗提供新靶点。
在新兴技术方面,可穿戴设备和人工智能(AI)在高血压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已有中国企业参与展出,葛均波院士报告了利用可穿戴设备结合AI技术预测冠心病风险的研究进展。同时,小干扰RNA等技术亦有望革新高血压领域的管理。
孙宁玲教授:张宇清教授,请结合国际和国内临床试验,谈谈您对高血压诊断切点和管理的看法。
宇清教授:本次大会高血压专场内容较以往有所减我更多关注了学科交叉领域的前沿进展。
高血压的定义切点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存在差异,美国2017年将高血压定义为≥130/80 mmHg,但多数国家和地区(如中国、日本、欧洲等)仍将140/90 mmHg作为诊断高血压切点。
从循证角度看,流行病学显示心血管事件风险随血压升高呈线性增加,但此趋势不足以直接支持将定义切点大幅前移,仍需兼顾管理便利和社会因素。早期临床试验(如VA研究)从舒张压高切点干预获益,后续研究逐步下调切点,FEVER研究(2005年)证实将收缩压降至140 mmHg可带来额外获益。
近年来开展的强化降压试验(如SPRINT、STEP等)虽然观察到强化降压组与常规组之间的血压差异,且心血管事件减少,但存在潜在的“血压测量偏倚”和“放松治疗”风险,还需更多诊室外血压数据评估真实获益。
总之,高血压管理已从单一降压维度转向综合管理,需考虑肥胖、炎症、靶器官损害等多因素。未来研究需更严谨的设计,以提供更可靠的证据。
孙宁玲教授:冯颖青教授,请分享您对本次ESC大会的感受及对中国研究的启示。
冯颖青教授:本次大会参会人数空前,学术氛围浓厚,Hot Line 10场、Late-Breaking Science 28场,充分展现了全球心血管领域的创新活力。
本次大会主题为“全球健康”(Global Health),然而,即便是在欧美发达国家,血压达标率仍不足70%,凸显了提升患者依从性、优化给药方案(如固定复方制剂)、研发新药(如醛固酮合成酶抑制剂)和新技术(如RDN)的重要性。除此之外,高血压管理还需要关注患者整体,包括心理因素。
此外,性别差异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也被深入探讨。男性和女性患者在疾病表现、激素影响和治疗反应中存在差异,未来需要个性化治疗。
在研究设计方面,多项研究的设计严谨,聚焦特定人群(如心力衰竭和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采用多模态终点(如心脏磁共振影像学指标),即使主要终点为阴性,其科学价值仍获高度认可。
关于国际指南对中国指南的影响,我认为中国指南应立足本土需求,避免简单照搬,使之在基层医疗场景下仍具可操作性。
我牵头的IMPACT研究(血压正常高值合并2型糖尿人群降压干预研究)正在进行。在这一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需对标国际标准,各环节均要经得起顶级期刊(如NEJM)的严格检验。唯有如此,才能在国际最高学术平台占有一席之地,并最终影响全球指南。
孙宁玲教授:感谢各位专家的精彩分享。本次讨论聚焦ESC大会热点,强调国际交流对中国心血管研究的启发。期待未来中国心血管研究能产出更多高质量证据,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更强音。
来源:国际循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