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二战贡献?老登搬出短视频,结果当场被打脸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2 13:39 1

摘要:在微信群里聊历史,总能火药味十足,有人拿段子当史料,有人甩短视频当证据,争到最后往往不是论点胜出,而是谁的嗓门更大,可当这种“老登逻辑”不断上演,年轻人真的对历史生疏,还是另有真相?

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在微信群里聊历史,总能火药味十足,有人拿段子当史料,有人甩短视频当证据,争到最后往往不是论点胜出,而是谁的嗓门更大,可当这种“老登逻辑”不断上演,年轻人真的对历史生疏,还是另有真相?

写公众号删文早已见怪不怪,要是全网齐刷刷下架,那说明是“上头下令”;但要是只有公众号默默删掉,大概率就是某些铁杆“黑粉”投了无数次投诉,平台一看“吵不起”,干脆直接一刀切,于是文章就这么光荣牺牲了。

这次惹事的导火索是一位新闻传播学院的王教授,他在微博上发了一句:“青年人爱党爱国,可对1949年以后的历史却生疏得很。” 话听上去没毛病,但那种“言外之意”,懂的人自然心领神会。

于是有人评论了几句,结果评论没了,微博作者拉黑了人,文章也被平台下架,这就是典型的“我支持言论自由,但你不能在我地盘说话”。

要说现实中最容易爆炸的话题,历史一定榜上有名。某微信群里,金融精英、外企白领、学术教授齐聚一堂,硬是把群聊聊成了辩论赛,起因是那句老生常谈:“二战中到底谁贡献大?”

有人搬出论点:“国党能坐上常任理事国席位,不就是贡献大嘛!”,结果立刻有人反驳:“法国1940年就投降,战后不也混进常任理事国,逻辑要真这么推,岂不是‘投降就等于贡献’?”

本来挺正常的争论,没想到那位群友直接炸毛回了一句:“你无知!去学历史!”,然后甩来一个两分钟短视频,原来在某些人眼里,“学习历史”的最高境界,就是刷剪辑拼凑的短视频。

这种“短视频治学”的奇观很常见,遇到史实争论,张嘴就来“去看视频”;视频的内容大多是把欧美纪录片剪成一分钟“爽片”,配点夸张旁白,赚流量的同时还顺带糊弄观众。

于是关于淞沪会战,群里有人随口一句:“都是东北军的锅。” 仔细一扒史料:东北军在战场上也有硬仗、有牺牲,甚至阵亡了高级将领,可到了段子嘴里,硬生生被黑成“摆设”,这就像球赛输了,全怪守门员一样荒唐。

观察下来这类“老登逻辑”有三板斧,争不过就拉黑、踢人;没证据就甩一句“你无知”;所谓“学历史”,其实就是“去看短视频”。

更关键的是他们自带优越感滤镜,总觉得年轻人啥都不懂,自己才是开悟导师。殊不知,当代年轻人的信息来源早已多元,史料、论文、数字化档案唾手可得,一个剪辑段子压根唬不住。

老一辈知识分子或者“成功人士”,习惯把饭桌上听来的二手段子当“宝藏”,转手就拿出来启蒙别人,可年轻人在网络环境里长大,见过的版本和解读成百上千,早就练成“识别力MAX”。

于是出现了有趣的错位,老登们虎躯一震,自以为一段政治段子能震慑后辈;结果年轻人只是礼貌点头,心里默默翻白眼这剧情我早刷过,下一集请快进。

王教授说青年人对历史生疏,或许真该反问一句:他们所谓的“熟悉历史”,是不是其实只熟悉那些短视频段子?

在互联网时代真正的知识早已不靠“权威灌输”,而是靠多元获取,年轻人并非对历史冷漠,而是更会过滤真假。

所以啊老了就要服老,真想与时俱进,就得放下“老登架子”,别再拿段子当圣经,想启蒙新一代,靠摆姿态、端架子,只会被笑作“老登味十足”,毕竟长江后浪推前浪,段子换不了真知识。

来源:昕昕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