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餐的时候,谁能想到一盘“现烤西兰花”,其实冻在冷柜里睡了两年?最近关于西贝、海底捞这些餐饮头部品牌用“冷冻预制菜”的事,网上炸开了锅,吃瓜群众一边怀疑自己是不是早就被喂过冻青菜,一边去翻孩子的餐盘和超市的标签。看起来风平浪静的餐厅后厨,其实暗流涌动,不说你真
点餐的时候,谁能想到一盘“现烤西兰花”,其实冻在冷柜里睡了两年?最近关于西贝、海底捞这些餐饮头部品牌用“冷冻预制菜”的事,网上炸开了锅,吃瓜群众一边怀疑自己是不是早就被喂过冻青菜,一边去翻孩子的餐盘和超市的标签。看起来风平浪静的餐厅后厨,其实暗流涌动,不说你真不知道。
说到西贝,把“现做”“不用预制菜”挂在嘴边的创始人,前脚还对外宣称“我们只能买最好的”,后脚就在直播现场被罗永浩戳了个大窟窿——冷冻黄鱼、预制西兰花全都有,包装袋子看起来比家里的冰箱还结实。你在菜单上看到那些诱人的现烤、现杀,实地一查都是抽真空、冷冻得像板砖,冷气环绕的后厨和店里暖融融的氛围,隔了一道看不见的墙。
这事不仅是西贝一家。盒马超市、西贝、海底捞、开市客、老乡鸡等一众餐饮大牌,你能想到的头部连锁,背后的冷冻食材供应商其实差不多。福建宁德的某水产公司,涉过药残风波也照旧给西贝儿童餐送鱼。山东青菜厂的西兰花,不光送进西贝锅里,还在各路超市卖。浙江浔味堂,嘴上说“所有头部餐饮都是我的客户”,一年能卖老乡鸡一亿五千万元货。有的厂子还挂着国际认证,保质期直接标两年,冻菜冻成了“防腐剂”,储存得像文物。
换个角度想,为啥冷冻菜坐稳了餐饮界的大腿?原因也不复杂。算账的时候,不管是鱼还是菜,冷冻加工好进货便宜,每条鱼、每颗西兰花甚至能省下七八成。厨房用冻品不用担心坏,损耗低20%,全国连锁一年剩下的钱能买好几栋房子。临时工就能操作,厨师连刀都不用练,便宜又省心。你掏五六十去餐厅吃“现做精品”,结果可能是一年前就进库的预制菜,谁来回头看呢?
但问题接踵而来。冷冻两年,维生素再多也被冻成了渣,营养流失四成还容易滋生细菌,尤其是给孩子吃的青菜,家长看着生产日期比孩子年龄都长,心里打鼓。有些标签模糊不清,普通吃货根本没法辨别。大菜厂信誓旦旦,餐饮链藏头露尾,消费者只知道吃得快活,实际上吃进肚子的“新鲜”可能只是个传说。
这风气最近只增不减。记者暗访了一回,服务员说不清楚后厨到底啥是真做,啥是冻货,厨师戴着手套发抖,现场拆包装,气氛比买冷冻鸡爪还尴尬。一问就是流程,详细点也不能说,反正你也不懂。连官方菜单都加了“部分食材预制”小字说明,提防家长研究标签。有的家长盯着窗口,一盘盘盘查,硬是发现了两年前的青菜,还在小朋友的套餐里招摇。
说到底,大企业挺着胸招牌,挂上国际食品安全认证,一边用冷冻货撑门面,一边宣传“现做现杀”,看着分明却混得不明不白。消费者被蒙在鼓里,餐桌上吃的是新鲜的想象,是冻品的现实。打包回家才发现生产日期一拖就是两年,后悔晚矣。
更逗的是,有的厂家还开辟半成品业务,做成“只需加热现成”,直接送到餐厅厨房,炒锅一动就上桌。这样一来,连锁餐厅不用招聘高水平厨师,只要会按流程操作,炉火一开就是现烹。当然,背后藏着的全是冷冻西兰花、冻黄鱼、保质期24个月的大白菜,有的冻品一进库就是数千吨。餐厅利润蹭蹭往上涨,成本低得离谱。餐桌上的“美味”其实早就失去了新鲜,变成了仓库里一粒粒冰霜。
哪个行业都讲利润最大化,追求细水长流。餐饮连锁店数量越多,统一供货越重要,哪有时间天天宰羊杀鱼?后厨那么大,进货物流得稳,炒菜得快,味道得统一,新鲜食材跑不过成本。冷冻预制成了“万金油”,几乎是各大连锁必选。上到海底捞,下到快餐连锁,冷冻食材全线通用。你以为午餐吃的是门外刚摘的青菜,实际可能是工厂里冻了两年的老伙计。
消费者也不是省油的灯。最近不少家长盯紧标签和菜单,刚一发现苟且生产日期,立马拍照曝光、发到社交平台,把西贝、盒马、海底捞都拖下水。再大的品牌,还是要在乎舆论,西贝兰州店以前排队能等四十分钟,现在就算满场促销、八折优惠,一冷清就是小半年。创始人面对质疑,只能被动承认,“全国连锁无法天天杀羊”,只能靠冻品续命。高喊“出品绝不预制”,最后还是新增了“部分食材预制”,但远远不能让消费者放心。
其实大家最关注的还是知情权。冷冻货并不是洪水猛兽,关键是不该偷偷摸摸。鱼柳便宜好用,青菜锅里一涮维生素就剩个影子,消费者如果知道自己吃的是冻品,本可以按需选择。然而实际上,菜单字迹狡猾,标签模糊不清,连服务员都答不上来,正大光明的“现做”变成了口号。家长翻来覆去比对菜价、日期和保质期,才发现日前点餐的西兰花其实是2022年冷冻的。
工厂端的套路也不少。挂着法国、美国、日本国际认证,生产线上流水冷冻,保质期能横跨两年。有些原材料,冷冻后风干、脱水、重加工,运到各大餐饮连锁、超市、盒马,变作一份廉价西兰花,卖给消费者的时候提价二十倍。后厨只需一剪一烧,新鲜就成了紧跟潮流的噱头。你看餐厅环境高大上,吃的东西却早已游历四方,在仓库冻得如冰河“万年小龙虾”。
服务员倒也不容易。点菜时被问“有没有预制菜”,回答经常模棱两可,小字说明还被咨询爆了。后厨采购、分拣、加热、上桌,流程一气呵成,看起来像现做,实则冻品一路打通关。消费者一查标签才知道餐厅原材料大多来自冷库,什么现煮现炒,往往只是最后一道程序。
更有趣的是生产厂家自带傲气。一边给全国连锁供货,一边比如浙江浔味堂声称“只有我们能做好头部餐饮供应”,底气十足。光供货老乡鸡一年就能卖出一亿多。预制菜直接做成半成品,大餐饮不用亲自处理原材料,厨房变成“终点站”,吃进嘴的是早已冰封的方案。不少供应商还随时扩展产品线,“新鲜”只是营销噱头,冷冻才是真正主角。
细数起来,西贝冷冻黄鱼事件不只是个案。像盒马、海底捞、开市客等,背后也是大规模预制和冷冻。消费者点一份现做,却吃到一块“休眠”两年的西兰花。连儿童餐都难逃冷冻命运,家长翻标签发现日期早得吓人,难免担忧。其实冷冻技术确实让食材保存更久,也能统一餐厅口味,但是否营养流失,是否足够安全,有没有告知清楚,这些都是明摆着的问题。
预制菜最吸引餐饮界的还是效率。工厂加工大批量,统一配送,餐厅后厨直接解冻加热。门店不用操心厨师手艺,食材损耗也低。成本压缩、利润飙升,但消费者被狠狠地“隐身”处理。最终,点菜吃的是冷冻货,买单的还以为新鲜现做,明明有选择权,却被宣传口号覆盖。
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在提升,越来越多人在菜单和标签上找猫腻,拍照曝光、主动沟通。餐厅也逐渐不得不承认预制菜的存在,主动加注“部分预制”的字样,但知情范围有限。行业里冷冻预制菜的地位还在水涨船高,供应链越发庞大,谁在餐桌上吃啥,最清楚的还是工厂,不是点菜的消费者。
其实,大家吃菜只盼着吃得放心。冷冻货不是罪过,也不是洪水猛兽,但消费者应该知道自己吃的是啥,选得明白,用得安心。你要问这一切为什么,不就是省钱又省事,餐饮连锁也要过日子。最重要的是,当预制菜成为主流,明码标价、明白告知,才是饭桌上最缺的那颗真心。
最后,吃饭前多留个心眼,看菜单、看标签,心里有数就不怕被忽悠。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来源:皮孩战士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