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遭“双杀”,要不要赶紧跑?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2 13:17 1

摘要:一边是美国突然放出要对药品价格实施严格管控的风声,另一边国内医保谈判的“灵魂砍价”又逼近眼前。这两天,创新药板块股价坐上了过山车,尤其是9月11日,港股创新药指数单日下跌3.82%,A股创新药板块也同步下跌2.17%。

打开股票软件,一片绿油油的创新药板块让人心头一紧,手里持仓的朋友们这几天恐怕睡得不太安稳。

一边是美国突然放出要对药品价格实施严格管控的风声,另一边国内医保谈判的“灵魂砍价”又逼近眼前。这两天,创新药板块股价坐上了过山车,尤其是9月11日,港股创新药指数单日下跌3.82%,A股创新药板块也同步下跌2.17%。

市场情绪仿佛惊弓之鸟。这波急跌让不少投资者内心嘀咕:是时候抛售离场了吗?还是该咬牙挺住?

---

01 市场骤变,双重压力突袭创新药

美国时间5月12日,特朗普签署了一项名为《为美国患者提供最惠国处方药定价》的行政命令,要求美国药品支付价在30天内与其他发达国家最低水平强制锚定。换句话说,特朗普政府强硬表示“如果你不符合价格,就不能在我们的国家出售”。

不仅如此,9月初《纽约时报》一则报道更是雪上加霜,披露白宫正在草拟一项行政令,要求所有涉及中国创新药专利或权益的商业交易必须接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的国家安全审查。

国内方面,医保谈判的“紧箍咒”也再次念起。2025年医保谈判平均降幅维持在54%的高位,虽然新设立的商保创新药目录为高值创新药打开了另一扇窗,但价格压力依然不小。

02 波动背后,创新药行业基本面仍在

乍看之下利空齐聚,但仔细分析,情况并非那么悲观。

首先,美国所谓的“限制令”实际落地可能性有限。特朗普政府的行政命令面临强大的法律挑战,美国药物研究与制造商协会(PhRMA)已经明确表示反对,类似政策曾在2020年被法院叫停。

而且,美国大型制药集团实际上支持与中国药企合作,因为他们看重中国创新药质优价廉和研发周期短的优势。这些政治巨头的影响力远超那些主张限制的中小研发企业。

国内医保政策也并非一味砍价。2025年医保局颁布的《支持创新药高质量促发展的若干措施》中,明确提出16条措施,对创新药研发、准入、入院使用和多元支付进行全链条支持。

03 全球化布局,化解单一市场风险

面对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中国创新药企业早已开始布局全球化。2025年前5个月,中国创新药企对外授权交易总金额已达455亿美元,超过2024年全年总额。

高盛的报告将中国创新药企分为三类风险韧性梯队:全球化布局成熟型企业(如百济神州、传奇生物)、强伙伴绑定型企业和授权预期型企业。这些企业通过不同的策略降低政策风险。

真正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企业正在通过“技术隔离协议”、“区域授权细分”和“里程碑付款占比提升”等方式规避政策风险。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已经通过在美国开展桥接试验等策略,将审批周期缩短至11个月。

04 支付改革,商保目录破解天价药难题

国内支付环境的改善也是不容忽视的利好。2025年医保局首次设立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为高值创新药提供了新的支付通道。

截至目前,已有121个药品通过商保创新药目录形式审查,其中包括5款“百万级”CAR-T产品。这些天价药之前因价格问题难以进入医保,现在通过商保目录找到了新的支付路径。

截至2025年5月,医保基金对协议期内谈判药品累计支付已达4100亿元,带动相关药品销售超6000亿元。80%的创新药能够在上市之后的两年内纳入医保目录,2024年有33个品种实现“当年获批、当年上市、当年进入医保”。

05 技术突破,中国创新药竞争力实质提升

抛开政策和市场波动,中国创新药行业的真正竞争力来自技术实力的实质提升。2024年全球ADC交易总额中中国占比高达38%。

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国内CAR-T产品已进入多款商业化阶段,并向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免疾病拓展,早期临床缓解率超80%。

AI制药也在快速发展,全球超70%药企部署AI药物研发平台,中国企业在靶点预测、临床试验设计等领域形成优势。AI技术使研发成功率提升25%,单药研发成本降低40%。

---

投资创新药板块,终究要看企业的真正创新实力和全球化能力。那些已经在美国布局生产基地、开展国际多中心试验、与跨国药企建立深度合作的企业,在这场风波中反而展现出更强的韧性。

股市波动永远都在,但真正的价值总会浮现。面对当前的政策波动,我们是该盲目跟随市场情绪恐慌抛售,还是仔细甄别那些具有真正创新实力和全球化布局的企业?

或许时间才会给出最终的答案。

来源:平安无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