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坚持“两个结合”谱写四川文化强省新篇章||张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2 11:51 1

摘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成果的权威著作。其中在第八专题“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收入的《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中,开宗明义就提到:“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坚持“两个结合”谱写

四川文化强省新篇章

张 洋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成果的权威著作。其中在第八专题“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收入的《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中,开宗明义就提到:“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个重大论断,为我们推进理论创新、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为谱写四川文化强省新篇章、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指明了方向。“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认识成果和科学方法论,为我们挖掘好、传承好、弘扬好巴蜀文化,提升巩固文化主体性,注入了深厚持久的精神动力。

深刻领会“第二个结合”,首先要准确把握其丰富内涵及实践意义。“第二个结合”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一场深刻的“化学反应”。它让马克思主义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使其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的照耀下,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其结果,是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实现这种结合,是对我们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真正检验,更是在实践层面不断探索与创新的过程。四川要建设文化强省,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就必须深刻把握并自觉运用“第二个结合”,深耕自身丰厚的文化沃土,通过对巴蜀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弘扬,探索出独具特色的“结合”赋能路径,使其成为凝聚民心、巩固精神主体性的重要源泉,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篇章提供坚实文化支撑。

以“结合”指引文化资源挖掘,彰显巴蜀文化价值。文化资源的系统挖掘与保护是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基础所在。《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博旅游发展”,为我们指明了行动方向。坚实的考古与研究是实现“结合”的前提;没有系统性保护,文化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我们要以“第二个结合”所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深入梳理和阐释巴蜀文化的历史脉络与时代价值,“加大文物考古发掘研究阐释力度”。近年来,三星堆考古新发现持续引起世界瞩目,川渝两地携手推进石窟寺保护与研究、蜀道申遗等重大文化工程,正是守护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生动践行。这些扎实的根基性工作,不仅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丰厚资源,也为文旅融合注入了源头活水。我们要坚持以唯物史观统领巴蜀文明研究,进一步厘清其起源、特质与历史贡献,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为文化强省建设筑牢深厚根基。

以“结合”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激活巴蜀文化生命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第二个结合”的内在要求。文化传承不能局限于静态保存,更要通过创新表达融入现代生活、走进人民心里。我们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实现文化资源与现代生活的深度对接。在文旅融合方面,金沙遗址博物馆的沉浸式导览、武侯祠三国季活动、杜甫草堂诗圣文化节等一批具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文旅融合业态,都是让历史变得可感、可触、可消费的成功探索,是《决定》中要求“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彰显巴蜀魅力的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新路子”的积极实践。艺术创作上,可充分借鉴《只此青绿》《唐宫夜宴》等创新案例,将三国文化、长征精神、三线建设记忆等宝贵资源转化为高品质的影视、戏剧与文学作品,真正讲好四川故事。同时,积极打造“川字号”文旅名品,打造有影响力的“四川礼物”品牌矩阵,推动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转化。

以“结合”引领社会风尚重塑,推进社会文明建设。“第二个结合”的深层意义,在于将传统文化的智慧应用于当代社会发展和治理之中,引领社会风尚、提升文明水平。在城市治理中,融合道家“道法自然”、儒家“天人合一”中蕴含的生态思想,与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建设理念相结合,彰显传统智慧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的价值。在道德建设方面,三苏祠“读书正业、孝慈仁爱”、杨升庵“四重”家训等优秀家风文化,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党员干部政德建设紧密结合,推动形成新时代良好家风与文明乡风。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有序提升乡村景区化水平,融入川西林盘美学与传统民居智慧,既保留乡愁记忆,又焕发出现代活力。通过这些实践,促使“第二个结合”真正落地生根,在社会治理与文明提升中发挥实效。

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是四川破解文化发展难题、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所在。它不仅是文化繁荣的需要,更是四川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贡献文化力量、展现巴风蜀韵独特魅力的战略之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文旅从业者、文艺创作者等各界力量,必须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自觉运用“两个结合”所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挖掘好、传承好、弘扬好巴蜀文化,加快把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