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5日,从市新闻办召开的“真抓实干勇争先 狠抓落实促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市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总产连续两年实现“三增”。去年,全市粮食播种单产增幅全省第一;水产品产量达到341万吨,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新建市级以上和美乡村109个,省级清洁村庄
4月15日,从市新闻办召开的“真抓实干勇争先 狠抓落实促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市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总产连续两年实现“三增”。去年,全市粮食播种单产增幅全省第一;水产品产量达到341万吨,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新建市级以上和美乡村109个,省级清洁村庄覆盖率达到45.3%,乡村振兴底色更亮、成色更足、质量更高。
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市乡村振兴局局长张辉介绍,今年,我市将延续“一扩大、两确保、三提升”的乡村振兴工作思路,具体而言,即全面扩大样板片区的示范引领优势,确保守牢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两项底线任务,全面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三项重点工作。
聚焦扩大样板片区的示范引领优势,我市将科学编制规划,调整优化乡村振兴样板片区布局,推动片区提质升级,每个片区培优建强1至2个主导产业,实施乡村振兴重点项目116个,争创省级片区4个。
在粮食生产方面,今年全年确保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在185万亩、77.5万吨以上,完成大豆种植7.8万亩,建设粮食高产基地5处。在重要农产品方面,我市将培育20个市级精致牧场与5个农牧循环一体化企业,推动5个国家级海洋牧场人工鱼礁项目和122个重力式深水网箱建设,确保蔬菜、肉蛋奶、水产品产量分别稳定在110万吨、37万吨、340万吨左右。在生产保障方面,新改建高标准农田5万亩,推进15个水产种业项目建设,确保苗种繁育能力达到700亿单位。
围绕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在精致农业方面,大力发展苹果、西洋参等农产品精深加工,新培育农业行业领军企业10家;在海洋渔业方面,更新改造远洋渔船6艘,实施水产品加工项目20个,推进南极磷虾精深加工、石岛高端海洋预制菜等产业园区建设;在农业新业态方面,培育智慧农业应用场景6个,推进荣成市省级数字农业发展县建设;举办农村电商培训10场次,推动农村网络零售额保持稳定增长。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四级调研员王大伟介绍,今年,我市将按照“提品质、拓链条、树品牌”的工作思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全面提升。提品质,以选育新品种为核心,年内计划引进选育苹果、花生、蓝莓等特色产业新品种50个。拓链条,依托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农业产业园等项目,推动企业扩规模、提质量、增效益,争取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保持在190家以上。树品牌,在国内主流媒体对威海农产品进行宣传报道,开展全国网红进果园活动,不断提升威海农产品的品牌美誉度。
围绕提升乡村建设水平,今年,我市将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同规同网,新增规模化供水村庄70个,新改建农村公路11.3公里,改造危旧桥6座,实施农村危房和抗震改造36户以上。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同质同标,推进教育优化乡村中小学校布局,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进乡镇卫生院与敬老院、村卫生室与农村幸福院统筹建设。
围绕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我市将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基础上,加强乡村文明建设,策划实施一批“蒲公英”服务项目,开展农民丰收节、黄河大集、公益电影放映、大活报等活动,组织送戏下乡演出2300场次。
在乡村人才振兴方面,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华明介绍,今年,我市将持续开展“首席专家”招募、“博士下乡”攻坚行动、“智汇春耕”帮扶等行动,为乡村振兴输入“头部人才”。同时,积极培育本土实用人才,实施“新农人”锻造工程、“土专家”培训工程、“新青年”涵养工程,计划年内培养高素质农民1000人以上。
针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晓明介绍,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完成1401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治理率58.82%。今年,我市将科学谋划、精准施策,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来源:威海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