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益之心谱写和谐乐章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8 15:07 1

摘要:庄河,有一群人因热爱歌唱而相聚,从1996年的“青友”到后来的“河之声”,再到目前已有的数十支合唱团,可谓“满城合唱之花”,他们的歌声从社区飘向国家大剧院,从县城传至港澳台及欧洲音乐厅。曾被中国合唱协会称作“庄河现象”,成为全国群众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庄河,有一群人因热爱歌唱而相聚,从1996年的“青友”到后来的“河之声”,再到目前已有的数十支合唱团,可谓“满城合唱之花”,他们的歌声从社区飘向国家大剧院,从县城传至港澳台及欧洲音乐厅。曾被中国合唱协会称作“庄河现象”,成为全国群众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这背后,是无数基层文化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刘可增,就是其中的一位。一名高中音乐教师,一个在庄河工作的黑龙江青年,他身为省合唱协会理事,二十余年的坚守,不忘公益文化使者的初心,用青春为县域业余合唱注入蓬勃生机。

将爱好者培养成合唱演员

2008年,庄河组建了“河之声”业余合唱团,在著名指挥家史建南的带领下,刘可增开始担任该团指挥,他深知,合唱不仅是艺术,更是凝聚人心的纽带。面对队员合唱基础薄弱、吐字受方言困扰等问题,他是指挥也是教歌员,一句句教唱,一步步普及乐理,将零基础的爱好者培养成能登台献艺的合唱演员。他说:“合唱团里没有‘我’,只有‘我们’。”

以歌声推介家乡

刘可增所担任指挥的混声合唱、女子合唱、少儿合唱几个团队,不论演绎传统民歌、经典红歌、中外名曲,还是新创作品,都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移动课堂”。排练场上,队员们用“声音的高度统一”诠释团结精神;舞台上,他们以歌声推介家乡,用“廉价的”一副嗓子让庄河之名远扬。刘可增表示:“一支优秀的合唱团,是一座城市最生动的文化名片。”

扎根基层:破解业余团队的生存密码

刘可增在组织、指挥群众合唱的实践中探索出一套“庄河经验”。

他说,要精准定位,不盲目追求规模,而是凝聚志同道合者,打造“家”一般的团队;

关于人才培养,要引入专业指挥指导,培养本地骨干,在普及中求提升,实现“一人带动一队,一队激活一城”; 而创新实践,则走进社区、学校,创作乡土作品,借助自媒体扩大影响力。

他用温情关心每一位队员、严师一般要求每一位队员,让每一次排练成为队员的热切期待。

呼吁与期盼:让艺术之光普惠更多角落

尽管成绩斐然,刘可增坦言基层合唱团仍面临困境:场地匮乏、资金短缺、人员流动大。他呼吁有关行政部门与社会各界能给予更多支持——提供排练空间和演出舞台、倾斜文化资源、加强媒体宣传。“合唱不仅是艺术,更是精神文明的火种。”他说。

二十余年公益路,刘可增用音符串联起小城的文化脉搏,让普通百姓在合唱中找到了归属感与价值感。他的故事证明:公益无需惊天动地,坚持与热爱足以润物无声。如今,庄河的歌声依旧嘹亮,而这位“草根指挥家”的初心,仍在续写更动人的乐章。

半岛晨报、39度视频首席记者张锡明

来源:半岛晨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