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挨打后,为什么哭着哭着就睡着了?知道原因后,家长都后悔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2 12:12 1

摘要:记得有一次,我正在工作,我家娃在旁边一直捣乱,各种折腾我让我无法正常谈话,一时气急,我重重地打了他,同时还训斥了他……

01

带过孩子的家长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

孩子挨打之后,大哭不止,但是,如果你不去管他,他很快就会在哭泣中睡着……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工作,我家娃在旁边一直捣乱,各种折腾我让我无法正常谈话,一时气急,我重重地打了他,同时还训斥了他……

他哭得很伤心,但是一直趴在我腿上,渴望我能抱抱他、哄哄他。

放在平时,我抱一下他、和他轻声说句话,他就会感知到我还是爱他的,就会停止哭泣,很快就能笑着继续玩耍。

但是,那天,我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处理,没顾得上安慰他,任由他在我身边哭,哭着哭着他就睡着了……整个世界都安静后,我终于可以好好做我的事情了。

我处理好事情,他还没有睡醒,我就在他身边躺着陪他……后来,他醒了,看我在他身边,开口便是:“妈妈,你工做好了吗?可以陪我玩吗?”

那一瞬,我真的很愧疚,孩子哪里是睡着就断片了,他分明记得清清楚楚,知道前因后果,哭着入睡并不是真的困了,而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啊。

02

很多家长,包括我在内,发现了“孩子挨打后会哭着睡着”的规律后,在自己正在忙事情但孩子总是在捣乱时,就会打一顿孩子,然后孩子在哭泣中慢慢入睡,从而让家长获得短暂的安静且自由的时刻。

“孩子哭泣入睡”,表面看没什么不好,甚至对家长来说还有一定的好处。

但是,家长有所不知的是,“孩子哭泣入睡”的背后隐藏着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脆弱性,久而久之,会对儿童的身心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务必要引起重视。

从生理学角度看,孩子哭泣后入睡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当遭受身体疼痛或强烈情绪刺激时,人体会启动应激反应系统,释放皮质醇和肾上腺素等压力激素。孩子尚未发育完全的神经系统难以长时间承受这种高度激活状态。

持续哭泣会导致呼吸节律改变,二氧化碳排出增多,可能引起轻微的呼吸性碱中毒,产生头晕和嗜睡感。

同时,眼泪中含有与压力相关的激素,通过哭泣排出这些物质后,身体会产生疲劳感,促使孩子进入睡眠状态。

睡眠作为恢复机制,帮助儿童大脑从高压状态中恢复。

但是,这种“修复”并不表示伤害已经消失——研究表明,即便是睡眠中的婴儿大脑,对压力环境仍会表现出异常活动模式。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哭泣后入睡也是一种逃避机制。

当疼痛或恐惧超过孩子心理承受阈值时,睡眠成为逃离难以忍受现实的途径。这种反应类似于成人的“情感休克”状态,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儿童尚未形成成熟的应对机制,当面临无法理解或处理的情境时,他们会退行到更原始的状态。睡眠作为一种回归,提供了暂时的心灵庇护所。

03

中国自古就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的说法,上一代人也有很多都是被家长打骂出来的。

所以,很多家长也会以此安慰自己:“打一打也不会有事的,我们小时候不都是这样被打过来的吗?”“这一点揍都挨不了,那么脆弱,长大了能有什么用?”

我也是家长,有时候也会打孩子,但是,几次打骂下来之后,也就会发现:

打骂或许能让孩子当时变得乖巧顺从,但归根到底,并不能真正改变孩子,反而会给孩子带来身心的伤害,更重要的是,家长的打骂行为会向孩子传递了一个危险信息:暴力是解决问题和表达情感的合理方式。

改变世代相传的体罚习惯并不容易,需要家长不断学习和自我成长。

然而,每当我们选择理解而非惩罚,选择对话而非暴力,我们就在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健康的心理环境,也在打破可能延续的暴力循环。

毕竟,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顺从的孩子,而是帮助孩子成长为能够自我调节、有同理心和内在道德感的成年人。

而这一切,始于家长如何对待他们最脆弱的时刻。

以上,共勉。

—END—

来源:夏沫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