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许多外国人认为,云南大理回民政权的建立是全球回教复兴的一种趋势,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云南汉回冲突的主要原因是地方群众为利益之争而引起的冲突,继而引发大规模的民族仇杀。事件发展的范围及延续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满清政府对太平天国运动镇压的成败。它与西北陕、甘回乱欲
许多外国人认为,云南大理回民政权的建立是全球回教复兴的一种趋势,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云南汉回冲突的主要原因是地方群众为利益之争而引起的冲突,继而引发大规模的民族仇杀。事件发展的范围及延续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满清政府对太平天国运动镇压的成败。它与西北陕、甘回乱欲使伊犁和东土耳其斯坦两地脱离中国扯不上关系。云南回民并不是回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忠诚信徒,贝克先生(英国探险家)在给英国国会的报告中说,云南回民的宗教仪式既不举行割礼、遵守安息日规定,又不到穆斯林“宗教之都”麦加朝拜,斋戒仅限于不吃猪肉,与中东穆斯林的信仰和禁忌相距甚远。大理回民政权在反抗清政府的斗争中,除本民族外,并没有向其他民族强迫和传播伊斯兰教思想。
历史上的云南回民能与汉人及其他少数民族和谐相处,规模较大的汉回矛盾始于1855年矿工争斗,在之前的数年间,回民对官员处置汉回矛盾偏心就颇有怨言,但并未发生任何严重的事件。从云南府往西有一条连贯中国和缅甸的大道,因马嘉理探险遇难而闻名,许多外国人都游历过这条大道。在该道边有个石羊厂银矿(今楚雄州双柏县境内),距云南府约五日的路程。石羊厂银矿储量丰富,交通便利,气候良好,来这里采矿的工人很多,高峰时达1800人。在这里采矿的矿主有两个,一个是回民,一个是汉民。起先汉人的矿山比回民的好,历经大规模开采已临近枯竭,汉人矿工便要求到回民矿山打工,遭到回民拒绝。双方的矛盾由此加剧,从争吵、谩骂发展到武斗。开初,双方武斗互有输赢,后来回民逐渐占了上风,并将汉人追逐到云南府城下。经满清官员做工作,回民妥协返回原地。此时,官员们犯了个大错误,没有趁热打铁把汉回矛盾处理好。不久回民又遭攻击,相同的剧本再次重演。这回总督亲自出面协调,允诺对回民加以妥善保护,对肇事者严厉惩处,局势方得以控制,要不然省府都被回民攻下了。
昆明城内有个叫黄琮的人,曾做过高级官员,告老还乡赋闲居家。他痛恨回民,与省内三位首要官员秘商,劝他们灭回。不久,他们便把计划呈献给总督。总督(恒春)是个心慈手软之人,但拗不过几人的压力,只能被迫迁就。尽管如此,他当天还是写了份秘密公文呈送北京,第二天,人们才发现他们夫妻已于当晚上吊自杀。黄琮等人不为总督的举动而惊醒,反而觉得是件好事,总督一走,他们中的一人有可能坐上总督的宝座。于是秘密传令给省城附近二百五十里范围内的县知事(县长),要他们做好灭回的准备。中国官方的秘密容易泄露,这个消息终为被害人所获悉,大家私下已做好了反抗的准备。1856年5月19日,屠回行动施行。一些不明真相的汉人受官员嗾使加入行动,回少汉多或居住分散的回民惨遭屠戳;回民集中居住的地方情况就不同了,他们抱成一团殊死与官兵决斗,并取得了不错的战果。没过几天,地方政府就出现恐慌状态,因为局势已然失控,全省皆陷入汉回仇杀的局面。回民的反抗形成东、西两个中心,但彼此间毫无联系。西部以大理城为中心,回民占居民的三分之一,仇杀开始时,双方曾进行了3天的激烈巷战,胜负难分之际,杜文秀率众来援,击败官军占据府城,周边回民便纷纷涌入大理,凭借大理城的坚固作长久抵抗之计。杜文秀是本地人,在当地很有声望,占据府城后以“总统兵马大元帅”自称,但欧洲人却称他为“大理的苏丹”。杜文秀被众人推荐为首领后,急办的第一件事是派代表携巨款到缅甸,以获得欧洲人的武器和军火。
东部以回龙村(今红河州建水县境内)为中心,领头的是马德新(又名马复初)和马献(后改名马如龙)。马德新是大理人,时年六十四岁,年轻时致力于研究阿拉伯文和回教神学,曾任清真寺阿訇。1839年,在攒够一千两银子后前往麦加圣地朝觐,是第一位到欧洲学教的中国人。1846年,马德新回到云南,身价倍增,被回龙村人邀请担任掌教职位。期间,潜心研究天文学和西洋地理,撰写了不少著作。法国探险家葛尼尔中尉途经云南时与他认识,曾嘲笑他的天文知识肤浅。回龙村民在得知官府将屠回的消息后,众人便推举他为首领。马献是马德新的学生,起先被家人逼迫追随马德新学习阿拉伯文,可他对学习不感兴趣,遂弃文习武,乡试武庠第一,授予武生,不久担任管理矿厂职务。石羊厂汉回械斗中,马献有个哥哥被害,他率众驰援,直把汉民追到云南府城下,然后到回龙村与马德新会合。表面看马献是马德新的助手,其实带兵打仗全靠马献,几个月后马献即成为云南最有名的人物。很快马德新和马献就被汉军围困在回龙村,时间一久,弹尽粮绝,大家只能孤注一掷,用计逃出回龙村,到达曲江馆驿村,馆驿地形更加险要,两股回民力量汇聚在一起,打败了汉军的进攻,馆驿成为东部回民反抗官兵的大本营。
面对东西两股强大的回民反抗力量,满清驻云南官员才感到事态的严重性。当时,省内土著民族独立、商业停顿、税收大减、道路中断,让他们束手无策。满清政府则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应对中英、中英法战争,对云南事件爱莫能助,云南官府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马献趁机蹂躏滇南除云南府以外的地方,他曾带领回民两次进攻云南府,均未能如愿。第二次解围后,回民遭到汉人的勇猛反攻,马献身受重伤,暂时辞去总指挥职务。官兵得到消息,人心大振,疯狂向马德新进攻。马献闻知,不顾伤痛,聚集所有回民从侧面截断官兵与云南府之间的通道,官兵发现归路被阻,溃散而逃。1860年,马献第三次围困云南府,此时的云南府守军四散,难民众多,物资匮乏,命悬一线,几次突围均告失败。官兵出路只有两条,要么投降、要么饿死。无奈之下,只能派人与马献讲和,官府做梦都想不到马德新、马献早有讲和之意,一场危机就此解除。马献被任命为临元镇总兵,各回民首领均被授予大小不等的官职,回民们都得到了巨额犒赏。马德新被赐予道台官阶,但被他拒绝了,只接受每月二百两的俸禄。马献带回民按事先约定进城后,秋毫无犯,可官员们却犯难了,因为和谈的条件必须得到皇帝的钦批,过去三年中马献这一名字都是作为十恶不赦的罪人上报,今成招抚之人加以重用,哪说得过去。思来想去只能劝他改名马如龙。清廷果真被蒙骗了,皇帝批准了这个和谈条件。从此马献这一名字淡除官方文书,马如龙这一旷世英雄开始跃然纸上。
就在马献接受官方招安的同时,大理府苏丹杜文秀已经成为滇西直达缅甸边界的霸主了。他大力促进与缅甸的商贸业发展,并与紧临的四川建立频繁的贸易关系。不少汉商为自身的利益着想,想方设法突破官方的封锁,与大理政权进行物资交易,赚得盆满钵满。马如龙与马德新的降服,仅起到了云南官府不致于立即垮台的效果,滇西杜文秀誓要抗争到底,滇东仍有继续对抗的势力。1862年,作为总兵的马如龙开启了代表官方的第一次战役,征讨不服调遣的临安府梁士美。期间,武定回族参将马荣率兵开进云南府,并刺死云贵总督潘铎,府城有被劫掠的危险。满清官员为了顺从公众的舆论,暂时推举马德新代理总督职务。马德新从一个平民忽被提升到代表皇帝掌管地方,令人望其项背的高官,就可以想像当时的时局有多么混乱了。马如龙得到消息,迅速收兵回省城,经过短暂的战斗恢复了省城秩序。第二年,朝廷又派了一位新总督(劳崇光)到云南履职,新总督要马如龙统兵收复大理,他将官兵分两路向滇西开进,但两路军均遭到惨败,仅有少数人逃回云南府。1864年,紧邻云南东部的贵州苗民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反清斗争,他们截断了云南进入中原及北京的通道。时任云南布政使岑毓英自荐领兵进剿贵州猪拱箐苗民,以洗征西失败之辱,但他万万没想到讨伐苗民会如此之艰难。苗民男子常年打猎伐木,健壮粗野;女子则负责耕耘田地,负担粮食供应。且苗民大多居住在山顶的悬崖上,周边森林茂密,仅有羊肠小道或绝壁能靠近他们的村庄。这些天时地利优势远非官兵所能比拟的,眼见硬攻不行,岑毓英只能另想办法。他用堡垒是从内部攻破的哲理大肆收买人心,并向酋长们保证,只要他们归顺,就会被任命为满清的官员,官兵也绝不会再骚扰苗民。酋长们相信了他的话,放弃抵抗,让官兵进入苗民村寨。待一切安排妥当之后,官兵便开始残忍屠杀男人,妇女若蒙赦免,全部被卖为奴。岑毓英剿办苗民事宜结束后,荣升云南巡抚。(未完待续)
注:文中图片均来源于欧洲探险家拍摄于国内的晚清老照片
来源:禚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