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联网浪潮之下,网络空间早已成为民众赖以交流、获取信息的精神家园,承载着人们对美好数字生活的期盼。然而,当“博眼球”“蹭流量”成为部分人的生存法则,误导舆论、网络暴力、散播谣言及泄露隐私等乱象便时不时发生,不断侵害着这片共享文明精神家园的生态平衡。
共建网络文明 守护精神家园
⚪临夏融媒评论员
互联网浪潮之下,网络空间早已成为民众赖以交流、获取信息的精神家园,承载着人们对美好数字生活的期盼。然而,当“博眼球”“蹭流量”成为部分人的生存法则,误导舆论、网络暴力、散播谣言及泄露隐私等乱象便时不时发生,不断侵害着这片共享文明精神家园的生态平衡。
网络乱象背后触及的个人及社会问题让人心痛。对个体而言,隐私被随意晾晒、传播,导致人身财产安全风险增加;无端的网络暴力、恶意的人身攻击,对当事人造成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对社会而言,未经核实的谣言借助网络快速扩散,轻则误导公众认知,重则煽动负面情绪、破坏社会信任,甚至引发公共秩序混乱,动摇社会稳定的根基。对网络生态本身而言,“流量至上”的歪风会挤压优质内容的生存空间,使网络空间沦为追逐短期利益的工具,背离其作为思想交流、价值传递平台的初衷。更关键的是,很多年轻人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三观”,长时间接触这些不良内容,容易误导他们变得非黑即白、极端片面,对现实社会的认知也会出现偏差。
网络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文明是最美的装饰。网络空间的天朗气清,关乎大家利益与社会稳定,只有每一位网络参与者以清醒的认知、自觉的行动共同守护,才能让正能量在云端流淌,让网络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共筑清朗网络空间,优质的内容供给是关键。内容创作者作为网络内容的“源头活水”,其价值取向与创作行为决定着网络生态的底色。部分创作者陷入“眼球经济”的误区,将“蹭热点”“炒隐私”当作捷径,用情绪煽动替代理性表达,用低俗噱头换取流量关注,这种行为不仅透支自身公信力,还成为网络乱象的“推手”。事实上,真正有生命力的创作,从来不是靠猎奇博一时关注,而是靠价值传递赢得长久认可。创作者应当守住法律红线与道德底线,主动摒弃流量至上的不良倾向,恪守职业道德,把目光投向时代新气象,以真善美为创作底线,将创作融入社会进步的洪流,分享感人的励志故事,传递温暖人心的瞬间,推出深入生活、扎根群众的优秀作品,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引领风尚。
共筑清朗网络空间,每一位网民都是“第一责任人”。广大网民作为网络生态的“共建者”与“守护者”,每一次点击、转发、评论,都在塑造着网络空间的样貌,大家的自律与理性是抵御网络乱象的重要防线。广大网民应当从点赞正能量开始,拒绝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抵制网络暴力行为,不浏览转发低俗内容。面对繁杂的信息时,要多一份冷静思考、少一份盲目跟风,多关注事实本身、少传播主观臆断,不做片面观点的“传声筒”。同时,要树立“沉默即纵容”的监督意识,遇到违法违规内容时,主动通过正规渠道举报,让网络乱象无处遁形,让网络空间真正成为凝聚共识、传递温暖、弘扬正气的精神家园。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更非道德真空区。《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网络主播行为规范》等法律法规,早已为网络行为划定了清晰边界,相关部门也在持续开展专项行动,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网络乱象,综合多种手段、采用多重措施扶正祛邪,涤荡网络空间浊流。因此,想在网络中不负责任地搞事情、不择手段地赚流量,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网络文明建设非一日之功,需要驰而不息的努力。让我们以文明为舟、以理性为桨,在网络的海洋中航行,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有序的网络环境,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临夏实践新篇章贡献更多网络文明力量。
来源:民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