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北方,长时间是以粟作为主粮。古人称国家为社稷,其中的“社”指的是土地神,“稷”就是粟,由此可见粟的重要性。从先秦到唐朝,赋税主要是粟,而不是麦。
南方的米粉和北方的面条,是我国重要的主食。南粉北面,这种格局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
我国北方,长时间是以粟作为主粮。古人称国家为社稷,其中的“社”指的是土地神,“稷”就是粟,由此可见粟的重要性。从先秦到唐朝,赋税主要是粟,而不是麦。
为什么直到宋朝,小麦才成为北方的主粮?主要原因就是粮食加工技术的演进。
先秦时期,粮食脱壳加工主要依靠石碾和摏杵,无法让豆、麦等精确脱去麸皮,而粟可以脱壳。古代的主食又是以粒食为主,煮一大锅没有脱去麸皮的豆子或者麦子直接入口,确实很难吃。相比之下,粟的口感就好的多,可以做饼,煮粥。粟粥中放入肉,就成为了肉糜。
自汉朝起,两片式旋转石磨开始出现,并不断增加凹凸刻线,宋朝的时候,石磨终于发展成现在的样子。
这时候,人们把粮食磨成粉,再做成馒头,粉条等食物渐渐成为主流。再加上人口压力,小麦种植技术的进步,发酵技术成熟,人们饮食习惯变迁等原因,面食也渐渐代替粟成为了北方的主粮。
自唐朝起,北方的开始以粉食代替粒食,宋朝完成了全面替代。这种说法是否准确?有一个明显的证据,对《全唐诗》进行检索,“粟”字出现了170次,“麦”字则只有100次。宋朝的文学作品,“麦”字出现的次数,则远远超过了“粟”字。
虽然直到宋朝,小麦才代替粟成为北方主粮,但是,面条在东汉时期就零星出现了。
最早出现的面食是饼。
东汉时期的刘熙所著的《释名》中,对饼字是这么解释的:“饼,并也。溲面使合并。”溲,浸泡的意思。把面粉加水,合并在一起,蒸熟就是饼。《释名》里还说到:“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这里面的蒸饼应该是馒头,汤饼则是面疙瘩之类,索饼,则是面条。
面条的出现,应该是在汉朝,因为比煮粟和做粟饼复杂的多,最初还只是贵族阶层零星食用。
面条真正成为人们的主食,发生在宋朝。
宋朝的商品经济非常发达,催生了古代快餐行业的发展。人们出门在外,开始不再携带大量干粮,而是吃地摊小吃。面条能很快煮熟,又能加多种佐料,自然受到了青睐。
宋朝的两本记录风土人情的著作《东京梦华录》和《梦粱录》里,都有大量记载当时各种面条风行的文字。当时的面条已经有冷淘面、插肉面、猪羊庵生面、丝鸡面、三鲜面、鱼桐皮面、盐煎面、笋泼肉面、炒鸡面、大熬面等等。
《水浒》里,鲁提辖要郑屠切的臊子,也是用来做面条的浇头的。
我们再来说说米粉。
有人说,南方的米粉是南渡的中原人传过来的,是因为北方人南下,没有面粉,所以才用磨米做成米粉。
这种说法是“泛北方论”,完全是猜测。南方米粉出现的历史,比北方面条的出现还早。就古代的生产工艺来说,做出线状的米粉的难度也要远低于面条,毕竟水稻脱壳更容易。
1974年,长沙挖掘出一座汉墓,发现了全套做米粉的工具,又仓、井、磨、灶、鼎、釜、甑和铁刀等。这说明,汉朝时期,南方人已经开始做米粉吃了。
北魏时期,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里,详细记载了“粉饼”的做法:“以成调肉臛汁,接沸溲英粉(上等的粳米粉)。……揉搓如箸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挼令薄如韭叶,逐沸煮。”
宋朝时期,米粉有多种称呼,尤其以江西米粉最为出名。
宋代诗人楼钥在《陈表道惠米缆》一诗中写道:“江西谁将米作缆,卷送银丝光可鉴。”诗中的米缆,即米粉。当时的米粉已经加工得银丝可鉴。
南宋诗人陈造有一首《徐南卿招饭》:“江西米檄丝作窝。” 作者自己标注注:“米线,江西所为,鬻诸汴京(开封)。” 当时,江西的米粉都卖到开封,说明其产量非常的大。
因此,南粉北面,都是汉朝开始出现,兴盛于宋朝。
现在各个流派,各种的面条和米粉,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山西刀削面,据说出现于元朝。因为蒙古人不许老百姓持刀,人们就用铁片削面。
其他流派的米粉和面条,大多出现于明清时期。
北方的炸酱面,就出现在明朝,而在南方的地方志中,明清时期的篇章开始大量记载本地的特色米粉。
真正让米粉发展起来的,是南方的码头文化和辣椒的传入。码头是流动人口的聚集地,米粉是最方便的果腹快餐了。辣椒传入则大大提高了人们对米粉的食欲。
比如桂林米粉,有人说秦始皇大军南征时期带来的技术,这没有任何根据。桂林米粉成为一种地方米粉流派也是在明清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桂林是广西的省城,往来客商很多,米粉业就迅速发展起来。
南方多山多水,不像北方一马平川,地域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米粉自然也有更多的流派。
湖南就有常德牛肉粉,长沙米粉,郴州渔粉,邵阳大片牛肉粉等多种米粉。
广西有桂林米粉,柳州螺蛳粉,南宁老友粉等多种流派。
广东则有河粉,肠粉,米丝等多种风味米粉。
南京的鸭血粉丝汤,江西的炒粉,贵州的羊肉粉,这些都是著名的地方米粉。
来源:沙鸥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