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鸟“炸山”,炸掉了自己的招牌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2 11:38 1

摘要:当喜马拉雅山脉5500米处的烟花在夜空绽放成“升龙”形态时,这场由始祖鸟与蔡国强联手打造的艺术表演,已然超越了审美范畴,演变为一场关于生态伦理、商业责任与监管边界的公共讨论。在“环保材料”与“手续合规”的辩解声中,我们更需穿透表象,追问:当资本与艺术相遇脆弱的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当喜马拉雅山脉5500米处的烟花在夜空绽放成“升龙”形态时,这场由始祖鸟与蔡国强联手打造的艺术表演,已然超越了审美范畴,演变为一场关于生态伦理、商业责任与监管边界的公共讨论。在“环保材料”与“手续合规”的辩解声中,我们更需穿透表象,追问:当资本与艺术相遇脆弱的高原生态,究竟谁该为这场“致敬自然”名义下的生态冒险负责?

一、全网众怒争议的核心

从这几天全网众怒来看,公众的质疑和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事件争议的核心,在于一场精心设计的“合法性陷阱”。日喀则市生态环境局江孜县分局声称活动“手续合规”,因使用环保材料而无需环境评估,仅经乡、村、县三级政府同意便可实施。这种将"材料环保"等同于"生态安全"的逻辑谬误,恰恰暴露了基层执法对《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的误读。2025年8月刚实施的西藏自治区实施办法明确规定,生态敏感区活动必须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原则,实行最严格的审批制度,尤其强调对喜马拉雅山脉等区域的“封禁保护”和“严格控制人为扰动”。

高原生态极其脆弱,烟花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青藏高原是“亚洲水塔”,生态系统敏感且恢复能力弱。环保从业者指出,大型爆炸会破坏石头上的真菌和苔藓,这些是高原土壤的形成基础,大量植物依赖与真菌的共生根系生存。这种微观生态破坏可能很隐匿,恢复周期或长达数十年。尽管品牌声称使用“生物可降解材料”,但高原低温、低氧环境下降解周期可能延长,且烟花材料镉含量是否超标、环保评估数据是否完整均未公开。爆破产生的噪音和震动也可能惊扰藏羚羊、雪豹等珍稀动物,甚至有人担忧可能引发雪崩。

“致敬自然”的户外品牌却行“破坏”之实,被批“虚伪”:始祖鸟一直推广“无痕山林(LNT)”理念,强调对自然的敬畏。在这次活动中,品牌似乎忘记了雪山不应成为艺术家的试验田或提升品牌形象的背景板,被众多户外爱好者批评为“最大的讽刺”,质疑其“环保承诺”只是营销工具。

二、潜藏于背后的商业考量

这次营销活动并非孤立事件,背后有品牌的商业策略:延续“向上致美”系列营销:这是始祖鸟第三年举办该系列高原活动,前两次分别在云南香格里拉和南迦巴瓦,旨在通过艺术跨界强化其高端、专业的品牌形象。

应对业绩增长压力:始祖鸟母公司亚玛芬体育(AmerSports)营销费用高企,且始祖鸟自身业绩增速明显放缓。2025年第二季度,其所属部门营收增速降至23%,同店销售增速也从去年同期的26%降至15%。在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品牌可能急于通过制造轰动性事件维持热度。

三、关于品牌的争议事件,我想说——

这次事件给所有品牌,尤其是那些以“环保”、“自然”为价值主张的品牌敲响了警钟:

品牌的“人设”需要言行一致: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一代,对品牌的道德期望越来越高。他们不仅看品牌说什么,更看其做什么。一旦发现“说一套做一套”,信任崩塌的速度会远超建立的速度,反转可能十分剧烈。

真正的“致敬自然”应超越营销话语:尊重自然不应仅是口号和营销噱头,而应融入产品设计、生产、运营和所有活动的每一个细节。在生态敏感区域行事,必须抱有极大的敬畏和审慎,进行最严格的评估,并将保护而非利用置于首位。

这一事件,已从一场艺术营销沦为品牌信任危机。更致命的是危机应对的“双标”:从初期删帖沉默到致歉声明的“内外有别”,英文致歉将责任归咎“中国团队”的表述,这种割裂的态度彻底点燃公众不满。作为依赖价值观输出的高端户外品牌,此次事件不仅导致用户抵制,更使其ESG评级面临下调风险,母公司安踏的全球化战略也受波及。

烟花散去,留下的不仅是待修复的生态,更是品牌亟待重建的信任。这一事件深刻警示:商业营销的边界永远不应越过生态保护的红线。

来源:董希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