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数据与权威指南结合个人观点撰写,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或人物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欢迎关注、收藏。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数据与权威指南结合个人观点撰写,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或人物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欢迎关注、收藏。
清晨,58岁的王阿姨像往常一样去菜市场买菜。
几天来,她总觉得嗓子有点干,身上偶尔出点小红疹,以为是秋天干燥惹的祸。她还隐约觉得有点累,晚上睡得也不踏实。
几天后,她发现腋下好像多了个小肿块,摸起来有点硬。这让她心里一紧: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这种病毒专门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就像一个狡猾的敌人,悄悄潜入身体,破坏我们的防御部队。女性感染后,身体的变化往往不是一下子就显现出来的。
刚感染后的两到四周,很多人会经历一个急性期。这时候,身体可能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比如发低烧、喉咙痛、全身酸痛,或者觉得特别累。
这些症状很容易被当成普通感冒或者疲劳,很多人根本不会往艾滋病上想。有的女性还可能发现身上冒出一些小红疹,像是皮肤过敏一样,通常不痛不痒,过几天就消失了。
急性期过后,病毒会进入一个潜伏期,这个阶段可能持续几年甚至更久,身体表面看起来没什么大问题,但病毒其实在暗中破坏免疫系统。
到了后期,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免疫系统会越来越弱,身体就像一座没有防盗门的房子,各种感染和疾病都可能找上门来。女性可能会反复发烧、夜里出很多汗,体重莫名其妙地下降,哪怕吃得不少也瘦得厉害。
皮肤上可能出现顽固的癣或者疱疹,口腔里也可能长出白色的小斑块,吃东西都不舒服。一些女性还会发现淋巴结肿大,比如脖子、腋下或者腹股沟的地方,摸起来有硬硬的小疙瘩。
这些症状虽然不一定都出现,但只要有两三种同时发生,就得提高警惕了。
女性的身体构造和生理特点让她们在感染艾滋病后,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有的症状。
妇科问题是其中之一。病毒会让免疫力下降,阴道或者盆腔的感染变得更频繁,比如反复的念珠菌感染,可能表现为白带异常、瘙痒或者异味。
有的女性还会发现月经变得不规律,比如周期乱了、量少了,甚至完全停经。这些变化可能被误以为是更年期,但如果年纪还不算大,或者这些症状反反复复,就需要多留个心眼。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信号是疲劳感。很多女性会觉得自己越来越没力气,甚至连爬楼梯都觉得吃力。
这种疲劳不是睡一觉就能恢复的,可能是免疫系统在发出求救信号。
艾滋病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行为和母婴传播进入人体。
比如共用针头、没有保护的性行为,或者在怀孕、分娩、哺乳期间,病毒可能从母亲传给孩子。日常生活中,握手、拥抱、共用餐具或者一起吃饭是不会传染的,所以大家不用过于担心普通接触。
要想挡住病毒,预防是关键。首先,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很重要。性生活中使用安全套是最简单有效的防护办法,特别是在不熟悉对方健康状况的时候。
其次,尽量避免接触可能被污染的血液,比如不去不正规的小诊所输血或者打针。孕期的女性如果知道自己感染了病毒,可以通过医生的指导,服用特定的药物来降低孩子被感染的风险。
另外,养成定期体检的习惯也很重要。很多人觉得体检麻烦,但其实一次简单的血液检查,就能发现身体的异常。早发现、早治疗,能让病毒得到控制,生活质量也不会受太大影响。
中医里常说“治未病”,意思是趁着疾病还没严重的时候赶紧干预。平时多注意饮食均衡,少熬夜,适当运动,比如散步、打太极,都能让身体的抵抗力更强一些。
如果身体出现了前面提到的那些症状,比如持续的疲劳、反复的感染或者淋巴结肿大,千万别拖着不去管。尽早去正规医院的感染科或者疾控中心检查,是最明智的选择。
现在的检测技术很先进,抽一点血就能知道有没有感染病毒,而且很多地方的检测是免费的,还会保护隐私。
确诊后也不用过于害怕。现代医学对艾滋病的治疗已经有了很大进步,抗病毒药物可以有效控制病毒,让它在身体里“老实”下来。很多人通过规律服药,免疫力能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寿命也跟健康人差不多。
关键是要听医生的话,按时吃药,定期复查。
身体的健康就像一座房子,需要我们用心维护。艾滋病虽然听起来可怕,但只要懂得预防、及时发现、积极治疗,它并不可怕。
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身体发出的信号,比如那些反反复复的小毛病,别总觉得是小事。定期体检、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都是给身体加的一道防护墙。
咱们的身体,是陪伴一辈子的伙伴,照顾好它,才能走得更远、活得更舒心。
个体体质差异大,本文仅为科普信息,不能替代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如有健康问题,请及时咨询正规医疗机构医生。
参考文献
【1】陈晓平, 李兰娟. 传染病学[M]. 第9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2】王福生, 张福杰. 艾滋病诊治指南[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0.
【3】李太生. 艾滋病临床诊疗与管理[J].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21, 39(5): 261-265.
来源:乐天派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