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众朗逸作为一款常年占据销量榜前列的家轿,它的每一次更新都备受关注。这次,我们抛开品牌光环,从实际体验出发,看看它的智能配置和外观设计是否真的能打动消费者。
大众朗逸作为一款常年占据销量榜前列的家轿,它的每一次更新都备受关注。这次,我们抛开品牌光环,从实际体验出发,看看它的智能配置和外观设计是否真的能打动消费者。
颜值:耐看为主,缺乏设计感
我觉得朗逸的外观虽然延续了大众家族化设计,但线条比老款干练不少。前脸中网与大灯贯通的设计确实拉宽了视觉效果,中高配的LED大灯夜间辨识度也不错。不过侧面腰线过于平直,车尾又太简洁,整体风格偏向稳重,属于越看越好看的类型,但对我来说少了点个性。
最让我不满意的是车身漆面质感,特别是入门款的白色车漆,在阳光下显得特别单薄。而轮毂方面,低配的16英寸造型过于普通,只有高配的17英寸双色轮毂还算能看,但跟同价位国产车比还是缺乏设计感。
智能配置:够用但不算出彩
我的实际体验中,朗逸这套MOS 3.X系统虽然支持CarPlay和CarLife,且操作流畅度尚可,但界面确实老气横秋,像十年前的MP4播放器界面。语音控制对复杂明明只说"关闭空调",它却反复问我其他的类似问题。最难受的是无线充电,放在杯架旁的设计本应点赞,但充电速度慢得像在用五伏一安的老充电头,有次我手机电量告急,充了半小时居然只够刷三条短视频。
驾驶辅助的表现也让我纠结:ACC跟车时像老司机般稳重,但车道保持过弯时总和我抢方向盘,那种突兀的拉扯感活像驾校教练在训学员。更让我不平衡的是,隔壁国产车明明价格更低,却把360°全景影像做得像玩游戏一样顺滑,而我的中配朗逸只有寒酸的倒车影像,每次侧方停车都得下车确认两次才敢继续倒。
动态表现:家用足够,激情欠奉
在试驾1.5L自吸版本时,我发现110马力城市通勤确实够用,但高速超车必须提前深踩油门,动力输出过于线性让我有些着急。虽然适合追求平顺的驾驶者,但我更期待更强的爆发力,毕竟选择其他版本意味着要承担更高的后期成本。
让我惊喜的是底盘表现,大众的调校功底让朗逸过减速带时滤震干脆利落。不过当我坐在后排时,发现颠簸感明显比前排强烈,这点让我不太满意。隔音方面,80km/h以下风噪控制符合我的预期,但遇到粗糙路面时,胎噪总是突然变得特别明显,影响了整体舒适性。
我的观点:适合务实派,但别期待惊喜
在我看来,朗逸的核心优势是均衡实用——我的1.5L版本实测油耗稳定在6.2L左右,三年保值率仍超60%,但车机系统反应迟钝,内饰硬塑料较多。若更看重智能配置或设计感,同价位国产车型确实更能满足需求。如果你需要一台省心耐用的家用车,朗逸或许值得考虑;但若注重科技感或驾驶乐趣,建议多对比试驾后再做决定。
来源:摄影初级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