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传教拿科技当幌子目的不纯?乾隆震怒:他们根本不是来献技的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2 11:18 1

摘要:1784年,中国皇后号抵达广州,这艘美国商船的到来,是中美通商的开端,但就在同一年,一场由西方传教士引发的“乾隆朝大教案”也在悄然展开。

“他们不是来献技的。”乾隆帝看到湖广总督的奏报时,下了这个判断。

1784年,中国皇后号抵达广州,这艘美国商船的到来,是中美通商的开端,但就在同一年,一场由西方传教士引发的“乾隆朝大教案”也在悄然展开。

当时的规定很清楚:传教士若精通技术,可由地方官上奏,批准后进京献艺,但必须走正规路径,不得私自入境。

而这一年,有四名传教士从澳门进入广州,没走奏报程序,偷偷往内地传教,途中一度畅通无阻,直到七月在襄阳被抓。

事件曝光,乾隆勃然大怒,指令全国彻查,前后共查出18名外国传教士和上百名中国教民,这次事件,就是乾隆朝大教案的全部经过。

或许有人会说,这些传教士传播科学知识,带来了西方技术,应该被理解和接纳。

但问题在于,他们的目标从不是单纯传播技术,而是借科技之名渗透宗教思想,这种方式,不是帮助,而是替代。

这条路线是早有预谋,澳门在1562年设立了教堂,成为西方传教士进中国的跳板,传教士会在这里学习中文、研习传教技巧,再进入内地。

他们走的是传教通道,却披着科技外衣

乾隆并非反对技术引进,相反,他设立献艺机制,允许“懂技术”的西人进宫,但他也非常清楚,一旦信仰穿过技术的壳子蔓延开来,对国家制度的冲击远比科技更深。

这种担忧并非无的放矢,早在利玛窦时代,他主张“适应策略”,穿儒服、讲儒经,用天主教义与儒家思想对接,获得一批士大夫认同,但他之后的龙华民等人则全盘否定这一套。

他们禁止教徒祭祖、祭孔,否定整个中国的礼仪体系,在他们眼里,只能信一个神,不能敬祖宗,而在中国,祭祖是家庭伦理的根,是“祀与戎”的基础。

动这一点,不只是信仰差异,而是社会根基的动摇。

康熙皇帝早就识破这个问题,正是因为罗马教廷不接受中国的礼仪传统,康熙下令全面禁教,维持了将近一百年。

等到乾隆时期,宗教势力蠢蠢欲动,借助科技和通商重新进来,1784 年中国皇后号抵华开启中美通商,同年也发生了传教士私入内地的情况。

每到一处传教点,由当地教民接应,护送到下一站

这显然不是散兵游勇,乾隆意识到,“他们不是来献技的”,而是想走遍大江南北,把中国的神换成他们的神。

这一点,在案件曝光时就被看得很清楚,传教士不是个别人偷偷摸摸,是一整条路线上上下下配合。

官方抓不到,他们就不断深入内地,直到在襄阳被发现。

有人会质疑,这样是否太过敏感?科技和信仰不能共存?但回到文章最核心的问题:传教不是来搭桥的,是来拆桥的。他们不允许信别的神,也不接受融合,他们要的是纯粹的信仰控制,这和技术、贸易不同,是对文化主权的挑战。

乾隆最后严查此案,并非闭塞,而是一次有意识的文化防御,表面是拒绝科技,实则是拦住一场以科技为幌子的宗教替代,从头到尾,就是一场目的不纯的文化入侵。

来源:老徐述往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