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日本社会中人与人更加陌生,光靠世代论已经无法理解彼此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2 11:15 1

摘要:一项最新社会研究显示,日本不同代际之间的观念差异越来越小,并不是大家想得一样了,而是每个人的想法都更加个人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又意味着什么?

一项最新社会研究显示,日本不同代际之间的观念差异越来越小,并不是大家想得一样了,而是每个人的想法都更加个人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又意味着什么?

相信一些读者已经发现,现在越来越难用“60后”、“70后”、“90后”这样的标签,来简单概括一代人的想法。而这种现象在日本尤其明显。

过去,日本人特别喜欢用世代标签来划分人群。比如“团块世代”(战后婴儿潮出生)、“泡沫世代”(经历经济泡沫的人)、“冰河期世代”(就业困难的一代)等等。

但有趣的是——最近这些年,不同年龄层之间的观念差异,正在变得越来越小。

越来越看不懂彼此

回望半个多世纪前的日本经济高速成长期,大家身份、财富都差不多,当时号称全日本“一亿总中流”,也就是所谓的全民皆中产。

虽然实际上每个人的生活仍有差距,但那个时候的社会,理解起来反而“很简单”。比如老一辈和年轻人有代沟,农民、工人、个体户、白领之间阶层分明,男性和女性机会尚未平等,政治上也分成保守派和革新派… …

这些就像一条条“辅助线”,帮人们看懂日本这个社会。可五十年后的今天,这些线条变得越来越模糊。

比如,现在很难光凭一个人的年龄、职业、收入、甚至生活背景,就准确猜出他到底在想什么、三观是什么。

一项名为SSP(Stratification and Social Psychology)的社会学研究,通过对日本人多年来的跟踪调查发现:无论是关于阶层认同、生活满意度,还是对教育、性别、工作甚至政治的立场,不同属性的人之间的想法差异正在缩小

换句话说,以前你觉得“老板应该怎么想”、“年轻人大概会支持什么”,现在可能都不准了。

欢迎来到“消龄化社会”

日本博报堂生活综合研究所最近提出了一个词,把2023年的日本称之为“消龄化社会”。他们认为这种社会有两大特点:

第一,作为社会核心的20-69岁人群,代际间的意识差距已没有过去那么明显。“团块”、“宽松”、“迷失”这些世代标签正在失效。

第二,这并不代表大家想法变一样了,反而是哪怕同年龄的人,观点也五花八门,变得更加个性化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曾经主导社会话语权的“团块世代”正在老去、退出社会中心,而年轻人受到少子化影响,数量变少、声音也更分散。

经济腾飞到失去的30年

更关键的是——时代已经变了

老一辈日本人,成长于经济高速发展期,他们相信“年轻就是希望”,就业稳定,人生路径清晰,社会有一套公认的“成功剧本”。

但泡沫经济崩溃之后,日本进入“失去的30年”。之后成长起来的几代人,生活在经济长期低迷的环境里,“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叙事消失了,稳定的晋升通道不见了,大家也不再相信同一套价值观

经济高增长时期的共同叙事逐渐瓦解,稳定的生活路径不复存在,每个人都被推向了更自主、也更孤独的自我决策之中。毕竟,没有共同的时代脚本,每个人就只能编写自己的人生。

这带来的不光是“更难被归类”,也意味着传统的社会分析框架正在失效。我们不能再说“年轻人就一定怎样”、“高收入群体必然如何”等等,这些粗线条的标签再也无法定义复杂的人。

我不是某一类人,我就是我

最能体现这种变化的,是年轻人对待政治、社会参与的方式。

老一辈可能习惯保守vs革新的二元选择,习惯以群体身份(比如工会、社团)表达观点。但现在的年轻人更多是“无党派”,投票率低,即使参与也是快速判断、个人决策。

他们不是不关心社会,只是不再愿意被简单地归类。就像老一辈在打棒球(强调团体、规则),年轻人却在玩滑板或霹雳舞(强调个性、即兴)。

这种趋势,在社会学上被称为“个体化”。也就是说,每个人不再轻易被嵌入“年龄、职业、性别、地域”这些粗线条的社会框框中。身份认同变得更细腻、更个人化。

而这,正是当代日本变得越来越“难懂”的真正原因。

但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它反而提醒人们:要更真诚地关注具体的“人”,而不是类别。理解个体正在取代理解某一代人、某一阶层,要聆听而不是假设,要对话而不是贴标签。

从社会层面看,这也要求公共政策、企业管理甚至媒体传播,都需要更加精细化、人性化,真正看到每一个人的真实状态,而不是依靠过去的经验做判断。

日本的变化只是一个开始。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今天,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正在变得“难以被概括”。而这恰恰是社会走向真正成熟的开始:不再依赖标签认识彼此,是沟通真正的起点。

文中图片来源 / pakutaso

来源:职得日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