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Web3.0作为Web2.0后的下一代互联网,以“可读可写可拥有”为核心特征,区别于Web2.0用户数据归平台的模式,通过区块链实现去中心化,让用户掌握数字身份与资产主权,正从技术概念加速迈向金融、文创、供应链等领域的产业实践。
Web3.0作为Web2.0后的下一代互联网,以“可读可写可拥有”为核心特征,区别于Web2.0用户数据归平台的模式,通过区块链实现去中心化,让用户掌握数字身份与资产主权,正从技术概念加速迈向金融、文创、供应链等领域的产业实践。
然而,Web3.0 规模化发展仍面临挑战:技术层面,去中心化身份(DID)跨链互通性不足、数字资产确权法律边界模糊、智能合约漏洞频发,以及DAO决策效率与合规性的矛盾,制约其技术落地;治理层面,全球监管标准不统一、部分场景代币分配不均引发权力集中,进一步加剧发展困境。同时,技术融合催生新需求:AI优化智能合约逻辑、物联网实现设备数据可信上链,推动应用贴近现实;RWA代币化打破流通壁垒,稳定币凭借低成本跨境支付优势成为交易媒介,这些需求倒逼Web3.0底层架构重构。
本论坛将汇聚学界翘楚、技术领袖、政策制定者与行业先锋,围绕“技术突破路径”“监管协同方案”“产业融合模式”三大核心议题深度研讨,推动 Web3.0从单点技术创新,走向多领域、可持续性的规模化应用新阶段。
论坛安排
论坛名称:
新形势下的Web3.0破局之道:技术瓶颈与范式变革
顺序主题主讲嘉宾单位1对区块链应用发展的思考斯雪明上海交通大学2公有链安全监测与溯源祝烈煌北京理工大学3Web3.0中的数字资产确权与交易模型朱建明中央财经大学4面向Web3.0的区块链数据可验证管理彭喆香港理工大学5树图公链基础设施赋能Web3规模化应用杨光树图区块链研究院6Panel王伟、斯雪明、朱建明、赵玺、彭喆、杨光论坛主席
王伟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软件学院院长
国家级领军人才,2011-2024年就职于北京交通大学。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专项项目等项目3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80余项,联合编制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20余项。在USENIX Security、CCS、NDSS、TIFS等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连续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中国计算机学会区块链专委副主任、杰出演讲者。ACM SIGSAC中国区副主席。中国科学家精神宣讲专家。担任IEEE TDSC和Computers & Security等期刊编委。获中国自动化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励,获ACM CCS 2023 杰出论文奖。
论坛共同主席
阮娜
CCF杰出会员,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与服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发表Usenix Security、CCS、CVPR、TIFS、TDSC等高水平论文60余篇,合著学术专著2项,参与国际/行业标准7项(副主席2项)。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青年优秀论文提名奖,国际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3次、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优秀指导教师。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区块链专项等项目20余项。研究成果与国家电网、蚂蚁集团等企业联合技术转化,新增产值2.55亿元。
论坛讲者
斯雪明
CCF杰出会员,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上海交大区块链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教授,科技部十四五区块链重点专项专家组组长,中央网信办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专家咨询组副召集人,工信部产促中心区块链专家分委会主任,数字福建区块链发展专家顾问团顾问,福州市区块链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区块链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区块链专委会荣誉主任,浙江省西子区块链技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郑州大学兼职教授,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兼职教授,中原工学院学术副校长。
题目:对区块链应用发展的思考
摘要:报告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首先从国外和国内两个维度展开,介绍了区块链应用的发展现状。接着全面分析了区块链应用发展中面临的多方面挑战,包括大多数区块链应用场景规模较小;区块链重量级应用较少;区块链产业亟需做大做强;区块链开源生态亟需加强等。最后回归区块链的本质,提出区块链应用发展应该从场景到生态,并对如何发展区块链应用生态展开思考,有针对性地给出了若干建议。
祝烈煌
北京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党委书记
北京理工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党委书记/特聘教授,入选国家国家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全球高被引学者、全球2%顶尖科学家。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区块链”重点专项专家组成员、“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总体组专家,教育部“网络空间安全”教指委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区块链专委会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信息网络专委会主任,多个国际重要期刊编委和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主席。长期从事网络与信息安全方向的研究工作,主持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3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在USENIX Security、IEEE S&P、ACM CCS、NDSS、IEEE TIFS、IEEE TDSC等领域内重要会议和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多个重要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指导博士生获国家一级学会及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3项。
题目:公有链安全监测与溯源
摘要:公有链自诞生至今的十余年间,平台种类不断增加、业务类型日益多样、交易规模持续攀升,因其无中心、强匿名等特性,日益演化为众多非法活动的温床,对国家安全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亟需开展公有链安全监测与溯源技术研究,以具备公有链系统安全状态可评估、异常行为可辨识、恶意用户可追踪的监管能力。报告主要介绍公有链安全监测和溯源面临的主要挑战,以及数据驱动全维度监测、恶意行为精细化识别、交易去匿名化及溯源等关键技术。
朱建明
CCF区块链专委会副主任,中央财经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区块链技术与应用研究院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现兼任第八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人工智能与区块链专业委员会委员,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区块链专项专家组成员,全国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等,主要从事信息安全、区块链技术、金融科技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题目:Web3.0中的数字资产确权与交易模型
摘要:报告主要介绍Web3.0环境下数字资产的确权机制与去中心化交易模型。通过分析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性、智能合约的自动化执行特性,以及数字资产的标准化协议,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布式账本的多层级确权框架,设计了一种去中心化的交易模型,结合零知识证明技术实现交易匿名性与合规监管的平衡。该模型为Web3.0生态中的数字资产流通提供了可扩展解决方案。
彭喆
香港理工大学助理教授
香港理工大学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据科学领域的研究,入选2024年斯坦福“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曾在世界500强顺丰集团任区块链技术总监,获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2021年度技术创新提名奖,可信区块链峰会2019年高价值案例奖。目前已发表国际学术论文60余篇,获最佳论文奖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参与制定国家商务部标准2项、行业标准4项。
题目:面向Web3.0的区块链数据可验证管理
摘要:随着互联网向Web3.0演进,数据主权回归用户成为核心要义。区块链技术凭借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特性,为构建可信的数据基础设施提供了关键支撑。然而,如何高效、安全的管理链上链下的海量数据,仍是制约其大规模应用的技术挑战。本报告旨在探讨面向Web3.0的区块链数据可验证管理关键技术及相关应用。我们将分析当前数据流通、存储与查询方案的局限性,并重点研究可验证计算、分布式身份等前沿技术如何保障数据完整性与来源可信,最终为实现用户真正掌控数据、确权赋能的可信互联网提供技术路径与展望。
杨光
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CTO,上海市分布式共识技术协会秘书长
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班),于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获博士学位,并获首届中国密码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区块链、密码学与博弈论等,现任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 CTO 和上海市分布式共识技术协会秘书长,并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面向‘一带一路’的超大规模区块链基础平台”项目负责人。
报告题目:树图公链基础设施赋能 Web3 规模化应用
摘要:Web3 的规模化应用亟需公链基础设施突破性能、安全与合规瓶颈。Conflux 树图公链基于独创的树图共识算法等一系列技术创新和工程优化,实现万级共识节点和万级 TPS 吞吐率的“双万”性能指标,为价值安全流动奠定底座。本次报告将重点介绍 Conflux 如何实现高吞吐大规模的区块链共识网络,以及其作为 Web3 基础设施在稳定币与跨境支付、现实世界资产(RWA)上链等典型场景的应用实践,并探讨 AI+Web3、抗量子加密及链上治理等未来挑战。
Panel嘉宾
赵玺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数据资产价值管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国家级青年人才,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过程管理与效率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陕西省医疗健康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大数据算法与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心主任,中国人工智能技术与管理应用研究会秘书长,运营管理顶刊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编委,IEEE Senior Member。研究领域:区块链平台模式机制、数据资产价值管理、海量用户行为分析、人工智能。
CNCC2025将于10月22-25日在哈尔滨举办。专题论坛将在往年多样化主题的基础上,首次通过“基础-前沿-未来”的一体化设计,满足不同背景参会者的需求,构建从知识获取到创新激发的完整路径,打造系统化、进阶式的参会体验。重点设置9大主题板块,每个主题板块的专题论坛由三大核心模块组成:面向前沿领域的体系性Tutorial、聚焦前沿突破的专题论坛以及探讨未来发展路径的思辨论坛。
来源:CCFvo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