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多人想在头条上写点东西,却总卡在第一步,总觉得得先准备充分,得学会那些爆款的套路,模仿大V的语气,还得把自己藏起来,生怕露了马脚被人说不够专业。可 Henrik・Karlsson 说过一句特别戳心的话:你觉得自己身上那些拧巴的地方,比如一会儿感性一会儿理性,
好多人想在头条上写点东西,却总卡在第一步,总觉得得先准备充分,得学会那些爆款的套路,模仿大V的语气,还得把自己藏起来,生怕露了马脚被人说不够专业。可 Henrik・Karlsson 说过一句特别戳心的话:你觉得自己身上那些拧巴的地方,比如一会儿感性一会儿理性,既迷古典音乐又爱追综艺,恰恰是你最独特的价值。头条不是秀完美人设的舞台,而是你把自己的小世界打开一扇窗,让对的人看见。现实中你没法拉着同事聊三小时冷门电影,也不能跟亲戚解释为什么你觉得废墟美学那么迷人,但在头条上,你喜欢的,就是值得分享的。觉得你不合群的人,划走就是了,不用在意;而那些和你一样热爱冷门、一样内心矛盾的人,反而会因为你的真实而停住手指,因为他们终于发现:“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别被“该怎么写”困住手脚。你不需要写得多华丽,也不必句句金句,就像跟朋友聊天那样自然就好。比如你最近遇到个难题,试了几个办法都不行,最后灵机一动换了个思路居然解决了,就这么平平实实地写下来,几百字也够。或者干脆列个清单,把你最近纠结的职业选择一条条写出来,不用包装,真实就是力量。这种带着体温的文字,比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更有感染力。当然,真实不等于随意。就像歌手台上唱得再洒脱,台下也练了无数遍,写内容也需要积累。读书时的笔记、思考问题的碎片、甚至自己跟自己较劲的念头,都是你未来的素材库。但动笔时别让这些成为负担,让思绪自由流动,哪怕表达不够流畅,也比生硬拼凑强。头条的魅力,就在于它的鲜活与不完美。别怕写得太长没人看,或话题太小众没人懂。刚开始,就当是写给自己看的日记。你想写五千字讲法语动词变位的演变史?写!你想一边晒老城巷子的照片,一边聊地下说唱文化?也写!顺着心意来,反而能吸引到真正懂你、喜欢你的人。在一次次写作中,你也更懂自己。进步不用一步到位,发第一百条时比第九十九条清晰一点、生动一点,就是胜利。这次把标题改得更抓人,下次让结尾更有余味,再下次加段对话体,或配张更有感觉的图。一点一滴,慢慢来。可以给自己设定时间,比如“10小时完成一条短文”“20小时打磨一篇长稿”,既要发,也要有质量。能力,是在持续输出中练出来的。改稿时别反复纠结一句话,像卡夫卡那样,不如重写一版,在新稿里找更好的表达。定稿前问自己:“这内容里最没意思的20%是什么?”直接删掉,留下最核心、最有劲的部分。读者刷得快,精炼才有力量。发头条,不是成为别人,而是成为更真实的自己。你的矛盾、你的热爱、你的语气,都是独一无二的。别等准备好了,现在就发第一条——哪怕写的是“我纠结了半天,到底要不要发这条讲怎么发头条的内容”,那也是最真实的开始,也是最好的开始。
来源:小乔神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