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能想到,一块巴掌大的金印,藏着两国关系的几百年伏线!时间定格在1784年,发生在福冈县志贺岛。一位农民发现了一个不起眼的小东西,刚开始他甚至不懂这玩意能值几个钱。个头只有2.3乘2.3乘2.2厘米,拿在手里却沉甸甸的。更出乎意料的是,“汉委奴国王”五个字清清
谁能想到,一块巴掌大的金印,藏着两国关系的几百年伏线!时间定格在1784年,发生在福冈县志贺岛。一位农民发现了一个不起眼的小东西,刚开始他甚至不懂这玩意能值几个钱。个头只有2.3乘2.3乘2.2厘米,拿在手里却沉甸甸的。更出乎意料的是,“汉委奴国王”五个字清清楚楚。他肯定没想到,一块金子竟然能带来这么多争议和故事?
其实,这枚金印不是普通的皇帝随手赏赐的小玩意吧。史书《后汉书》里写得很明白,是东汉光武帝刘秀亲手赐给日本使者的。那都是公元57年建武中元二年的事。日本列岛那时候乱得很,有个头大的国王想借着汉朝的锐气,要在群雄争霸的局面上占个便宜。他派了使者跑北京,表示自己愿意做藩属国。刘秀一听,这帮人身材也不高,想了半天,干脆叫“倭国”,还给国王起了个名字:“倭奴王”,印绶也别藏着,直接给他带回去。这金印,就是那场外交的见证物。
**历史里,能落在文物上的汉字,总是最直白的证据。**日本历史学家恨不得把金印放在博物馆中央,用来证明自己曾是中华帝国的藩国。可这又跟后来的“日本”一词扯不上关系。到了唐朝,双方的交流多了,日本觉得“倭”的叫法太难听,甚至有些自卑,于是托使者跟唐高宗通报,还是换个名字吧,改叫“日本”——太阳升起的地方。
这事在唐代的《旧唐书》里还真写得清楚。可有意思的是,现在不少人认为日本比“倭国”好听,其实两者未必有谁占上风。词语变化,和当时的外交氛围,一样绕不开权力的流转,谁能确保今后不会再有变动呢?
金印意义不小,几百年来从没从历史舞台淡出去。各部落争金印,比现代企业争营业执照还热闹。不拿到金印,你就不是官方认可的国主。有人说它和中国的传国玉玺一样重要,其实日本本土贵族很早就明白,谁印在手,谁主话语权!
不过别以为日本就一直守着汉朝的金印过日子,他们自己的国玺体系也是连换好几茬。到了近现代,玺印的样子跟中国又拉开了一些距离。明治维新前,德川幕府权力大,天皇像挂件一样被供着。直到1867年10月,幕府把政权还回来,明治天皇亲自执掌权柄。第二年迁都东京,开启了彻底的改革。政治、经济、教育、外交全翻新,叫明治维新。日本像个蓄势待发的机器,开启了别样的模式。
**日本天皇变了好几代,他们的名字跟历史场景紧密相连。**明治天皇睦仁忙着搞改革,打甲午、打日俄,硬是把国家从传统拉到帝国主义。大正天皇嘉仁,在位时身体不好,干脆让裕仁摄政。昭和天皇裕仁可就没那么好说,发动了数次战争,南京大屠杀就是他钦定的,他最后还发布了投降声明。明仁平成天皇,气氛和缓多了,现在的德仁令和天皇刚接位不久,日本又出现新气象。
玺章出现的时间点也有讲究,并不是随便刻上就能用。第一枚国玺在明治二年用上,到明治四年才换掉。这枚国玺方方正正,明治三年批准贸易时直接盖上印版。在国内与西班牙、法国签外交文件,这方“国玺”地位很高。明治四年再刻一枚,里面的“日”字变成了不常见的“囸”,估计是想显示自己别具一格。明治七年又换了一版,这版字形挺硬朗,字体和排版都按特别标准走的。
用玺的场合不一样,类型也有区别。现在日本有两枚传国玉玺。一枚是“大日本国玺”,青铜质地;另一枚“天皇御玺”,金造。这两种玺的作用根本不同,国内政令用大日本国玺,外交条约、天皇权威场合,必须用御玺。二战时,停战诏令和投降书用的都是“天皇御玺”,显示权力传承不息。
材料和尺寸看着都很讲究。金印含金量高达95.1%,国玺青铜或金制,精细到不易想象。负责把关印制的都是朝廷专门机构,技艺标准代代传承。玺章字体用的篆文汉字,延续了传统一脉,方形章配方字,视觉上更显严肃端庄。当然有人会觉得圆形印章更能刻花纹,但日本如今依然执着方章,这和中国近年来流行圆章有点对立?
不少网友觉得我们现在的公务圆章缺乏气势,日本的方章才懂传统韵味。也有人说,现代应该扬弃所有束缚,怎么方便怎么来。有人喜欢中国古印的素雅,也有人偏爱日本极简风,所以怎么选这东西,未必有标准答案。
至于印章的权威性说法,日本学者有不同意见。他们有的主张,国玺不过象征天皇和国家,它的法律实际作用其实有限。还有人认为,印章才是制度权力的物化表达。中国清朝时期,皇帝的传国玉玺就是国家的象征,丢了印章,很多政令就办不下去。到了日本,这思路多少存留,被国玺文化影响颇深。但转个角度看,也有可能,现在早已是电子文件时代,实体印章或许就是仪式感,别再高估它的功能?
另说,日本金印的收藏和展示中,也有不少争议。志贺岛金印出土后流传到藩主手里,后来归福冈县博物馆收藏。中日学者曾对印章进行成分和字体鉴定,东京大学甚至用高精度光谱分析测定了金含量。关于金印究竟是不是刘秀所赐,真有学者曾提出质疑。这帮人分析出土年代、字体、技术细节,认为或许系仿品。但官方考古报告数据支持金印为汉代遗物,有时考证也成了学界拉锯。
说到实用价值,其实日本的国玺、御玺用法极为规范。国家级文件如法律公布、内阁任命、授勋、条约批准,都要经过国玺再生效。这套程序和中国近现代印章体系类似,但日本保留了很多仪式感。比如领奖状,2013年中国留学生严俊救了日本孩子,获奖章上就盖了国玺。这是一种国家认可的证明,比口头承诺更有分量。
再看日本天皇的相关文件,不管是任命诏书还是外交国书,印章盖子分得清清楚楚。二战投降书那几页,御玺盖在最醒目的位置,昭和天皇亲自命令,名正言顺。有人说,皇权衰微其实有无国玺区别不大,也许天皇只是仪式化象征。
这一点多少有矛盾。有人主张,制度权力才是历史的根本,玺章和皇权捆绑,象征意义超过实际应用。但餐桌上聊到传国玉玺,多少又觉得小小印章能定大势。日本近代国玺,既在官方场合高高悬挂,也没少在民间演化成吉祥物,一物两用,意义也在变。
还是得承认,日本保留方章与篆文,不肯随便变样,体现他们的文化自信。这东西在仪式里能传递权威,普通人或许不太在意,但专业人士总有自己的看法。有人说,这就是符号崇拜,视觉冲击感强。也有人主张,印章早晚会被数字化替代。两边观点越辩越热,却没谁能给出标准答案。
四处找数据,全世界传国玉玺体系延续最久的就是中日韩。中国传国玉玺多次失传,日本却能几百年守住传统玺章,这点不得不佩服。权威信源也确认,印章制作的材质和字体早已备案,细节标准一点不含糊。最新实物照片显示,日本国玺依旧用方章和篆文,目前仅极少机构能见到真品,保护级别很高。
事情走到这一步,金印的象征意义远远超过了它的实际功能。历史复杂又细碎,现实未必追求完美。权力、文化、制度在小小金印上来回拉锯,有的人说这是民族自豪感,有的人却觉得不过是老传统。
其实这么说来,也许印章的形状并不是最重要的,传统与现实混得乱糟糟,你觉得什么更值得被留下来?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