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史记》:八年,齐公子纠来奔。九年,鲁欲内子纠於齐,後桓公,桓公发兵击鲁,鲁急,杀子纠。召忽死。齐告鲁生致管仲。鲁人施伯曰:“齐欲得管仲,非杀之也,将用之,用之则为鲁患。不如杀,以其尸与之。”庄公不听,遂囚管仲与齐。齐人相管仲。
《史记》:八年,齐公子纠来奔。九年,鲁欲内子纠於齐,後桓公,桓公发兵击鲁,鲁急,杀子纠。召忽死。齐告鲁生致管仲。鲁人施伯曰:“齐欲得管仲,非杀之也,将用之,用之则为鲁患。不如杀,以其尸与之。”庄公不听,遂囚管仲与齐。齐人相管仲。
该死却不死——这就是生。
管仲用箭欲射杀齐桓公,这是死罪——但却不死。所以,施伯认为非杀之、而是用之。——用之,则齐强,齐强,则为鲁患。这就是逻辑。
可用和不可用构成了一组正反面,所以,要使其走向反面——不可用。所以,鲁人更好的做法是——使管仲变得不可用,
1、或者因为身体原因,
2、或者因为精神原因。
这样,虽然把管仲送回去,也不会成为自己之患,且满足齐桓公表面上的需要。
把管仲可用的送回去,结果齐国强大起来了 ——要不然,光凭齐桓公自己一个人,齐国是达不到那样的强大程度的。
只要对方可用,那么对方虽之前与自己为敌,也无所谓。比如,
毛主席:对放下武器的国民党士兵,一个不杀,其中大部分可以参加我们的部队,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的国民党军官,经过改造可以为我们所用。蒋介石搞关门主义,我们放回去的国民党军官他也不敢用。我们比他胆大,对他的军官,一部分大胆地用,大部分放回去。放的时候和他订个条件,要他出去做工作,只要做一点工作,对我们就有帮助。比如打宜川时,有个被俘的军官在广播中对国民党军讲话,说他可以“保证缴枪不杀”。国民党军队的官兵很注意听我们的广播,我们的广播威信大得很。
这是因为,
1、这些被俘的人,也有亲戚和朋友,如果杀了,那么总有人想要为他报仇,实质上是增加了自己的敌人数量。
2、反之,如果放掉,至少为他报仇的人就没有了,所以,并没有增加自己的敌人数量。
3、如果对方能为自己做点工作,那就相当于自己增加了朋友、增加了力量。
4、放子之后,对方所属了阵营就不好安置他,在安置的过程中,就容易引发各种内部矛盾。——这就削弱了对手。
所以,这样的俘虏政策,才是削弱对手、增强自己的。
杀俘的话,是看不见仇恨生仇恨的全局。
所以,关键的是使其不可用。
不听人言,会失去这个人的可用性——对方会另投明主的。
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
往往会投奔自己的敌人而去。
所以,不听人言是有一定的危险性的。
毛主席:好话坏话都要听。好话,爱听,不成问题。问题是坏话。……正确的话、错话都要听。正确的要听,错了也得听下去。人家批评你批评待错了,有什么问题呢?! 你本是正确的,人家批评错了,责任在批评者,你听着,有什么问题呢?! 你不听,那不好。
此时,可以给对方的主张设置一个条件——比如,出现某个现象或条件,则执行对方的主张。这个时候,对方会为这个现象或条件而努力,并证明。
或者让另外的人来反对,而不要由自己来反对。
这样,对方就会觉得是他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单方面把问题归到领导者身上。——这样,他就不会另投明主了,而加紧修自己的身和智。
小结,
1、对敌人,要使其从对敌人可用的,变成对敌人不可用的。
2、对敌人,要使其对自己不可用的,变成对自己可用的。
3、不要让对方从己方身上找原因,而要让对方从对方身上找原因——这样,才能实现统治的自由。这样,虽然加以否定,也不会树敌。
来源:虎妞儿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