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不少患者朋友都发出了类似的疑问,这些担忧恰好暴露了许多人对疫苗的认知偏差。在《看呼吸》近日推出的直播节目“呼吸慢病患者如何在黄金期打对疫苗?”中,中日友好医院保健部(老年医学科)二部科主任陈欣梳理出 5 个高频疫苗接种误区,帮大家解开纠结、抓住科学接种时
“现在就打疫苗是不是太早了?等到冬天,之前打出来的抗体会不会早就失效了?”“我今年在用生物制剂,要是再打疫苗会不会削弱药的疗效?二者会起反应吗?”……
最近,不少患者朋友都发出了类似的疑问,这些担忧恰好暴露了许多人对疫苗的认知偏差。在《看呼吸》近日推出的直播节目“呼吸慢病患者如何在黄金期打对疫苗?”中,中日友好医院保健部(老年医学科)二部科主任陈欣梳理出 5 个高频疫苗接种误区,帮大家解开纠结、抓住科学接种时机。
常有患者朋友问:“听人说现在流感高峰期还没到,而且流感疫苗接种后两三周就能产生抗体,那是不是现在打太早了、没什么用?到冬天抗体会不会已经失效,疫苗不就白打了吗?”
大家的这种担心很容易理解,但从流感疫苗的作用机制、抗体维持规律,以及我国流感流行的特点来看,“现在打太早、高峰期失效” 的说法并不准确。
首先,关于抗体产生的时间,确实如大家所知,接种流感疫苗后我们的免疫系统需要一个识别与动员的过程,疫苗中的灭活病毒抗原会刺激身体的免疫细胞,逐步产生针对该型流感病毒的特异性抗体,这个过程通常需要 2-3 周。也正因为这个“免疫空白期”,才更建议大家在流感流行前提前接种,为身体留出充足时间建立起有效的保护屏障,而不是等高峰期来了再仓促接种。
另外,大家可能对“抗体维持时间”存在误解。流感疫苗诱导产生的保护性抗体,并非只能维持两三周,而是能在健康成年人的体内持续发挥作用约 6-8 个月。再结合我国多数地区的流感流行规律来看,大部分地区的流感高发期有两个关键阶段,一是当年 11 月至次年 1 月的冬季高峰,二是次年 2-3 月的春季小高峰。即便 9-11 月接种,到了 11 月之后的高发时段,体内的抗体水平依然能保持在足以抵御流感病毒的阈值之上,并不会出现提前失效的情况。
如果刻意等到高峰期临近再接种,可能会遇到两个问题,一是秋冬季节接种需求集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接种点可能出现排队等待的情况,容易耽误时间。二是假如在接种后 2-3 周的抗体空窗期内,不小心接触到流感病毒,依然有感染的风险,毕竟这段时间里,身体的免疫保护还没完全建立起来。
简单来说,流感疫苗的核心原则是早打早保护,与其纠结太早没用,不如尽早安排接种,为即将到来的流感季做好准备。
大家熟悉的流感灭活疫苗是先筛选出活性病毒,再把病毒的活性破坏掉,但还保留着病毒特有的身份标识,也就是医学上说的免疫原性。灭活疫苗注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会认出这个活性被破坏的病毒的标识,以为遇到了真正的病毒入侵,就会启动防御机制,调动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等下次真的遇到活病毒时,这些提前准备好的抗体就能快速起效、阻止病毒感染。
不过,这种模拟病毒入侵的过程难免会让身体出现一些轻微反应,很像轻微的病毒感染症状,但大家不用怕,这些不良反应持续时间短,通常 1-3 天就会自己消退,不用吃退烧药、止痛药,多喝温水、多休息就行。并且具有自限性,也就是说身体能自己调节恢复,不会一直加重或是留下后遗症。
现在有了更先进的疫苗类型,比如裂解疫苗和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这类新型疫苗的制备技术更精细,去除了病毒里可能引发不良反应的杂质。所以接种后,几乎不会出现像灭活疫苗那样的 轻微病毒感染症状,很少有人会肌痛、低热,最多可能有少数人觉得接种部位有点酸胀,而且很快就会缓解。当然,技术先进也意味着成本更高,所以这类疫苗的价格会比传统灭活疫苗略高一些,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
不管是传统灭活疫苗的轻微不良反应,还是新型疫苗的低反应,都不会诱发呼吸慢病的急性加重。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疫苗的不良反应是免疫系统的正常激活反应,不是真正的病毒感染,它不会像流感病毒、细菌那样入侵呼吸道和刺激气道黏膜引发炎症。
如果实在担心,接种前可以向医生说清楚自己的病情,选择不良反应更少的新型疫苗。接种后观察 30 分钟再离开,回家后多休息、多喝水,有任何不适及时联系医生。
一些本身有哮喘或者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等慢性过敏性疾病的患者朋友,正长期用生物制剂控制病情,一到疫苗接种季就格外纠结,想要接种疫苗却害怕会和生物制剂冲突。其实这要先看用的是哪种生物制剂,不同类型的单抗对疫苗接种的影响不一样。
先说说治疗哮喘、过敏常用的生物制剂,叫做二型单克隆抗体,这类药的就像精准狙击手,只盯着引发哮喘发作的过敏抗体、导致皮肤痒的炎症因子等等,专门抑制这些会诱发症状的通路,却不会无差别攻击人体整体的免疫系统。所以从安全性来说,这类二型单抗基本不会降低身体对抗病原体的能力,也基本不影响疫苗激发的免疫应答,正在用它治疗的患者一般是可以接种疫苗的。
,赞2
但一型单克隆抗体就另当别论了,这类药主要针对某些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作用机理是抑制免疫系统里的特定 T 细胞或者炎症因子,来控制皮肤的严重炎症。这种作用方式可能会削弱免疫反应能力,所以用一型单抗的患者,接种疫苗时必须格外慎重,不能自己决定,一定要先和主治医生沟通,让医生结合病情、用药时长来判断能不能打、什么时候打。
还要再给大家划个重点,只要你正在用生物制剂,尤其是临床应用时间不长的新型制剂,或者不确定自己所用药物属于一型还是二型,接种任何疫苗前都必须先咨询医生。不同生物制剂的作用靶点、对免疫的影响差异大,医生要结合你的用药类型、病情控制情况、疫苗种类才能给出最稳妥的建议。
如果肺癌患者正处于放化疗阶段,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此时即便接种了疫苗,也不能产生足量、持久的保护性抗体,起不到预防的作用。并且,疫苗对于此时免疫功能脆弱的肺癌患者来说是一种额外的负担, 不仅可能诱发更明显的不良反应,还可能因免疫紊乱降低身体对其他病原体的抵抗力,间接增加感染风险。
肺癌患者术后已经处于长期稳定状态,整体的抵抗力还是可能低于健康人,属于流感、肺炎等感染性疾病的易感人群,此时可以由医生结合患者的复查报告和身体状态判断接种的时机。
不同的免疫力提升方式之间不存在冲突,更不能互相替代,对于健康人群来说,如果想提升抵抗力,完全可以把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疫苗接种两手抓,两者并行不悖。
比如说,保证每天 7-8 小时的优质睡眠能让免疫细胞在夜间修复,规律的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让免疫细胞更高效地在体内各司其职,均衡多样的饮食能提供关键营养素,帮助免疫系统保持活性。在此基础上接种疫苗,一旦遇到真正的病毒,身体能更快、更精准地发起建立起防御,这比单纯靠生活习惯去增强免疫力更周全。
更何况不是所有人都能坚持完全健康的生活方式,单靠调整生活方式来提升免疫力就比较困难了,这时疫苗接种就是更直接而关键的补充,能帮大家填补缺口。
来源:看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