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交建在交通基建领域龙头地位稳固,为世界最大的港口、公路与桥梁的设计与建设公司、世界最大的疏浚公司,竞争优势显著,有望充分受益国内大基建开工带动的整体基建景气度提升;并且公司为中国最大的国际工程承包公司,国际化历史积淀深厚、优势突出,海外发力,为业绩提供增
核心结论
● 中国交建在交通基建领域龙头地位稳固,为世界最大的港口、公路与桥梁的设计与建设公司、世界最大的疏浚公司,竞争优势显著,有望充分受益国内大基建开工带动的整体基建景气度提升;并且公司为中国最大的国际工程承包公司,国际化历史积淀深厚、优势突出,海外发力,为业绩提供增长动力。此外,公司发布分红规划,稳定投资者分红预期。我们给予公司2025年8倍PE,对应目标价为11.78元/股,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 行业层面:1)建筑行业整体需求承压,但反内卷+PPP新政有望改善行业环境。2024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同比+3.9%,增速较2023年下降1.9pct,新签合同额同比-5.21%,降幅较23年扩大2.4pct。2)细分领域分化:运河工程景气度高。2024年开始中央和地方政策高频发布,支持内河水运工程建设。目前江淮运河已通航,平陆运河预计明年通航;浙赣粤运河、湘桂运河、荆汉运河和河南内河航运“11246”工程在有序推进,合计投资金额6900亿元。3)地区分化:西部基建景气度高。2025年7月19日,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举行开工仪式,总投资约1.2万亿元。8月7日,新藏铁路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950亿元,新藏铁路全长1980公里,参照川藏铁路全程平均单公里造价,项目总投资估算约3884亿元,有望年内开工。4)海外工程景气度持续: 2025M1-7,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累计新签合同额1495.8亿美元,同比+11.7%,其中一带一路沿线新签占比达到88.3%。
● 公司层面:1)交通领域龙头地位稳固,全过程深度参与平陆运河建设,有望充分受益运河工程高景气度。2)亚洲最大的国际工程承包公司,坚持“海外优先”,旗下多个“最早走出去”企业,国际化优势突出,2023年、2024年公司境外营收新签增速均高于境内,占比持续提升。3)收入、新签稳健增长,经营现金流改善,分红有保障。公司发布25-27年分红规划,年度现金分红比例不低于20%,并适当提升,且每年度实施不少于两次现金分红。
●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风险、国际化风险、投资风险。
投资要点
● 关键假设
1)基建建设业务:公司基建建设业务包括港口建设、道路与桥梁、铁路建设、城市建设、海外工程等。未来几年西部地区如新疆、西藏等地大型基建开工将会带动国内基建景气度整体提升,且对外承包工程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长趋势仍较好,2023年、2024年2025年上半年公司基建建设新签订单分别同比增14.00%、9.12%、3.98%,为收入增长提供基础。但是考虑到公司基建建设业务收入基数较大,预计其增长速度平稳,因此我们预计2025、2026、2027年公司基建建设业务营收分别同比增长2%、3%、3%。毛利率方面,一方面建筑行业整体需求承压,竞争有所加剧,但是另一方面今年以来国家反内卷决心明确,公司过去几年基建建设业务毛利率略有波动,基本维持在11%左右,我们预计2025、2026、2027年公司基建建设业务毛利率稳中略有提升,分别为11.10%、11.15%、11.20%。综上,公司2025-2027年基建建设业务收入分别为6950.64、7159.16、7373.93亿元,毛利分别为771.52、798.25、825.88亿元。
2)疏浚业务:公司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疏浚企业,在中国沿海疏浚市场有绝对影响力。业务覆盖港口疏浚、航道疏浚、吹填造地、流域治理、浚前浚后、环境工程等领域。未来几年预计我国运河工程规划有序推进,公司全过程深度参与平陆运河建设,大型运河工程经验丰富,因此我们认为公司充分受益运河工程高景气度,预计2025、2026、2027年公司疏浚业务将继续保持稳健较快增长,营收增速分别为10%、10%、10%。毛利率方面,历史来看公司疏浚业务毛利率基本在13%左右波动,未来几年大型运河项目推进,公司具备龙头企业优势,我们预计2025、2026、2027年公司疏浚业务毛利率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略有提升,分别为13.00%、13.10%、13.10%。综上,公司2025-2027年疏浚业务收入分别为653.35、718.69、790.56亿元,毛利分别为84.94、94.15、103.56亿元。
3)基建设计业务:公司基建设计业务范围主要包括咨询及规划服务、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工程顾问、工程测量及技术性研究、项目管理、项目监理、工程总承包以及行业标准规范编制等。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港口设计企业,同时也是世界领先的公路、桥梁及隧道设计企业,在相关业务领域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随着国内建筑行业需求承压,公司近两年基建设计业务有所下滑,2024年、2025上半年公司基建设计业务新签分别同比-5.94%、-25.39%,基建建设业务营收分别同比-23.27%、-5.60%,因此我们预计公司2025年基建设计业务营收继续略有下滑2%,但是随着未来西部大基建工程及运河工程开工并推进,我们预计整体基建景气度会有所提升,带动公司基建设计业务有所恢复增长,2026、2027年公司基建设计业务分别同比略增2%、2%。毛利率方面,公司过去三年基建设计毛利率有所提高,我们预计随着基建景气度提升,2025-2027年基建设计业务毛利率能够保持略有增长趋势,分别为20.20%、20.40%、20.60%。综上,公司2025-2027年基建设计业务收入分别为355.38、362.49、369.74亿元,毛利分别为71.79、73.95、76.17亿元。
4)其他业务:公司其他业务主要包括公司全产业链盾构机的装备制造、物资集中采购、金融产业支撑等业务。盾构业务方面,公司成立盾构中心,组建公司盾构工程管理与技术服务的专业化平台,盾构装备聚焦装备升级,以AI技术赋能,保持盾构制造行业领先地位。物资集中采购方面,公司物资集采模式持续优化,建立内贸企业管控方案,强化源头集采落到实处;动态调整集采目录,探索不同品类区域集采,落实地材集采工作,扩大集采效益;与境外国别区域开展区域集采工作,完善公司海外供应链体系建设,提升国际化采购管理水平。2025年上半年公司其他业务新签合同同比增长14.86%,收入同比增长9.64%,我们预计公司其他业务营收将继续保持稳健较快增长,2025、2026、2027年营收分别同比增长15%、10%、10%。毛利率方面,过去三年公司其他业务毛利率有所提高,我们预计2025、2026、2027年公司其他业务毛利率能够维持略有增长趋势,分别为14.50%、14.60%、14.80%。综上,公司2025-2027年其他业务收入分别为356.72、392.40、431.64亿元,毛利分别为51.72、57.29、63.88亿元。
● 区别于市场的观点
市场对建筑行业持较为悲观态度,认为国内建筑行业需求承压,总规模下滑是大趋势,导致公司增长动力不足,且随着市场整体规模下降,业务同质化严重,价格竞争愈演愈烈,公司盈利能力将会承压。但我们认为:
1)国内建筑行业细分领域和地区仍有发展空间:细分领域的运河工程景气度较高,接近7000亿元投资规划推进;西部地区基建景气度较高,雅下水电工程、新藏铁路等超级工程有望带动超过万亿元投资规模等等。
2)海外工程增长趋势较好:近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持续增长,一带一路新签占比基本保持80%以上,其中比如东南亚国家仍然保持投资强度,未来仍具备发展空间。
3)PPP新政出台,有望改善建筑企业财务报表质量:202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存量项目建设和运营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保障在建项目顺利建设、推动已运营项目平稳运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有望落实建筑公司PPP项目资金,改善建筑企业尤其是建筑央国企的财务报表质量。
4)建筑行业反内卷势在必行,行业竞争格局有望得到改善:2025年7月,33家建筑类企业联合发出建筑行业“反内卷”倡议书,提出以科技创新加快转型升级,追求内在价值、长期价值,不拼凑规模、盲目扩张、过度负债,不设“空壳架构”虚耗资源,共同维护市场秩序。
● 股价上涨催化剂
1)大基建项目持续开工落地,包括雅下水电工程、新藏铁路、大型运河项目等。
2)国际局势有所缓和,一带一路战略持续推进。
3)PPP新政推动项目资金落地。
4)建筑行业反内卷实质性执行。
● 估值与目标价
我们预计2025-2027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7918.23、8195.08、8484.4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58%、3.50%、3.53%;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39.73、252.32、265.46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52%、5.25%、5.21%。我们选取中国中铁、中国电建、中国能建(与公司同为大建筑央企,且均为各细分基建领域龙头,市场地位类似,比较具备可比性)作为可比公司,2025年可比公司平均PE估值为8.02倍。中国交建在交通基建领域龙头地位稳固,为世界最大的港口、公路与桥梁的设计与建设公司、世界最大的疏浚公司,竞争优势显著,有望充分受益国内大基建开工带动的整体基建景气度提升;并且公司为中国最大的国际工程承包公司,国际化历史积淀深厚、优势突出,海外发力,为业绩提供增长动力。此外,公司发布分红规划,稳定投资者分红预期。我们给予公司2025年8倍PE,对应目标价为11.78元/股,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报告正文
一、交通基建龙头企业,基建建设为主要收入毛利来源
1.1 交通基建龙头,源于交通部系统,中交集团控股
● 交通基建龙头,源于交通部系统,由原中国港湾和原中国路桥合并重组而成。公司于2006年10月由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交集团”)整体重组改制并独家发起设立,中交集团为2005年12月由中国港湾与中国路桥强强联合、新设合并组建而成,均源于交通部系统。2006年12月中国交建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1800.HK),是中国首家实现整体海外资本市场上市的特大型国有基建企业。2012年3月中国交建在上海交易所主板上市(601800.SH),并吸合并控股子公司路桥集团国际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实现A股回归。公司是全球领先的特大型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商,凭借数十年在多领域项目中积淀的丰富营运经验、专业知识及技能,以及全产业链的综合化与集成化优势,为客户提供贯穿基建项目全周期的综合解决方案。2024年,公司连续18年荣膺ENR全球最大国际承包商中资企业首位;位居世界500强排名第63位。
● 中交集团为公司控股股东,国资委为实际控制人。截至2025/9/2,中交集团持有公司59.52%股份,为公司控股股东,第二大股东为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持股26.91%,第三大股东为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持股2.97%,第四、第五大股东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陆股通)、中央汇金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分别持股0.70%、0.59%,前五大股东合计持股90.69%,股权结构集中。此外,控股股东中交集团发布H股增持计划,计划自2025年6月9日起12个月内,以2.5亿元-5亿元资金增持公司H股股份,表明其对公司内在价值高度认可和对未来持续稳定发展的信心。公司发布A股回购计划,计划自2025年6月17日起12个月内,使用自有资金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A股股份,回购金额5亿元-10亿元,且回购股份将全部予以注销,有望进一步稳定及提升公司价值,有效增强投资者信心。
1.2 围绕“五全四大五型”,基建建设绝对主业,24年收入占比88%
● 公司能够提供交通与基础设施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具备全产业链综合化、集成化优势,具体表现为“五全四大五型”:其中,“五全”中“全交通、全城市、全水域”是公司主责主业,“全绿色、全数字”既是现有的主业领域,也是未来转型拓展的方向。“全”字突出产业链全、资源要素全、生命周期全的综合优势。“五全”是公司的主要产业领域,为“四大”提供应用场景。“四大”包括“大海外、大装备、大产业、大融合”,是公司差异化竞争优势,为“五全”注入增长动能,为互相赋能扩大新空间。“五型”包括“科技创新型、综合交通型、新质基建型、全球领先型、融合发展型”。
● 基建建设为公司主要收入毛利来源,2024年公司基建建设业务收入占比88.28%,毛利占比79.70%。公司聚焦“五全四大五型”,核心业务涵盖基建建设、基建设计和疏浚业务等,业务覆盖国内及全球港口、航道、道路与桥梁、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吹填造地、流域治理、水利、建筑及环保等相关项目的投资、设计、建设、运营与管理。基建建设业务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2018年以来连续占比87%以上,毛利占比保持80%左右。2024年公司基建建设、疏浚、基建设计业务收入分别占比88.28%、7.69%、4.70%,毛利分别占比79.70%、8.01%、7.67%。
● 2024年公司基建建设业务新签占比90.40%。新签订单方面,2024年公司基建建设、疏浚、基建设计、其他业务新签订单额分别占比90.40%、6.17%、2.80%、0.63%。其中基建建设细分领域中,城市建设、境外工程、道路与桥梁建设、港口建设、铁路建设新签分别占比51.93%、18.32%、14.63%、4.66%、0.86%。
二、建筑行业需求整体承压,但细分领域和地区仍有发展空间
2.1 建筑行业整体需求承压,反内卷+PPP新政有望改善行业环境
● 2010年我国人口红利拐点出现,投资增速开始进入下行区间。我们以抚养比上升为指标来判断人口红利拐点(人口红利消失)出现的时间。我国抚养比在2010年开始上升,之后储蓄率下降,投资增速下降,同时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行。基础设施建设派生于人口的需求,因此我国建筑行业面临着景气度下降、市场容量萎缩的现实问题。
● 近年来我国建筑业总产值和新签合同增速整体有下滑趋势。2024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32.65万亿元,同比增长3.9%,增速较2023年下降1.9个百分点,相比2010年的25.0%增速明显放缓,仅略高于历史最低点2015年的2.3%。2025H1建筑业产值增速继续放缓,同比仅增长0.2%。新签合同角度,2010年以来,中国建筑业新签合同额基本保持增长,但在2022年达到高位(36.65万亿元)之后开始下滑,2023年、2024年我国建筑业新签合同额分别为35.60、33.75万亿元,分别同比下滑2.85%、5.21%,24年降幅较23年扩大2.4个百分点。2025H1建筑业新签合同额继续下滑,同比下滑6.47%。
● 近年我国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放缓,其中公路建设投资开始下滑。2023年、2024年、2025年1-7月,中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额分别为8.16、8.65、4.78万亿元,分别累计同比+10.5%、+5.9%、+3.9%。其中,2024年、2025年1-7月交通领域公路建设固定资产累计投资额分别为2.58、1.33万亿元,分别累计同比-8.7%、-8.0%。
● 建筑行业“反内卷”势在必行+PPP新政出台,建筑企业竞争格局及财务报表有望得到改善。随着市场整体规模下降,业务同质化严重,价格竞争愈演愈烈,建筑行业的整体转型已经迫在眉睫。2025年7月,33家建筑类企业联合发出建筑行业“反内卷”倡议书,共同推动行业转型,摒弃“内卷式”竞争。提出以科技创新加快转型升级,追求内在价值、长期价值,不拼凑规模、盲目扩张、过度负债,不设“空壳架构”虚耗资源,共同维护市场秩序。此外,202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存量项目建设和运营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1)保障在建项目顺利建设。保障合理融资需求,金融机构应当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客观评估,依法合规积极支持在建项目融资。要优化信贷审批流程,不得无故终止。2)推动已运营项目平稳运行。地方政府对已运营项目要按合同依法履约,将政府支出责任按规定纳入预算管理。经认定涉及拖欠企业账款的,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妥善解决。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在建项目,地方政府可统筹运用一般债券、专项债券等资金,用于PPP存量项目建设成本中的政府支出。对已运营项目,地方政府要将运营补贴等政府支出责任纳入预算管理,不得挪用本应用于PPP存量项目支出的预算资金或擅自改变资金用途,有序处理社会资本方垫付建设成本问题。我们认为,规范PPP存量项目建设和运营的指导意见出台,有望落实建筑公司PPP项目资金,改善建筑企业尤其是建筑央国企的财务报表质量。
2.2 细分领域分化:运河工程景气度高,将近7000亿元投资规划推进
● 近年中国水利管理业、水上运输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高于基建投资水平。2024年,中国水利管理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41.7%、水上运输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9.8%,均高于同期基建投资增速4.4%。2025年1-7月,中国水利管理业、水上运输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累计同比+12.6%、+18.9%,继续明显高于同期基建投资增速3.2%。
● 2024年开始中央和地方政策高频发布,支持内河水运工程建设。十四五初期,国务院、交通部相继制订水运航道相关发展规划。2024年开始,中央、地方支持政策高频发布。中央层面,2024年6月,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新时代加强沿海和内河港口航道规划建设的意见》;2025年3月,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推进实施内河水运体系联通工程行动方案》;2025年6月,交通运输部等6部门再次联合发布《关于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地方层面,2025年3月,广东省发布《广东省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2025年5月,浙江省发布《关于高水平建设“航运浙江”的实施意见》,均提及支持内河航运建设相关内容。
●相比公路、铁路运输,水运具备综合优势,价格、能耗均较低,水运占比呈现上升趋势。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谭小平介绍,我国铁路、水运和公路单位周转量运价(普货)比约为1∶0.13∶2.6、能耗比约为1∶0.7∶5.2、碳排放比约为1∶1.3∶10.9,水运方式价格和能耗均较低。近年来中国水运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持续增加,占比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24年中国水运货运量98.10亿吨,同比+4.72%,占中国货运总量的16.96%;水运货物周转量14.14万亿吨公里,同比+8.83%,占中国货物周转量的53.99%。基于水运经济性突出,叠加水运建设相关支持政策推进,未来水运占比仍有提升空间。
●规划推进运河工程投资额接近7000亿元。目前江淮运河已通航,平陆运河截至2025年8月底,中交集团已累计完成项目产值超74%,关键节点工程均按计划顺利推进,努力实现明年通航目标。浙赣粤运河、湘桂运河、荆汉运河和河南内河航运“11246”工程在有序推进,合计投资金额6900亿元,预计运河工程景气度未来几年均较高。
2.3 地区分化:西部基建景气度高,超级工程带动万亿投资规模
●近年西藏、新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高于全国水平。2023年、2024年、2025年1-7月西藏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35.1%、19.6%、20.7%,新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12.4%、6.9%、11.2%,均持续高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水平(分别为3.0%、3.2%、1.6%),西部地区投资增速较高,加上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新藏铁路即将推进,未来西部地区基建预计持续保持高景气度。
● 超级工程之——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正式开工,总投资1.2万亿元。2025年7月19日,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仪式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开工仪式。同日,中央企业从98家增加到99家——中国雅江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全面负责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雅下水电工程总装机容量达6000万千瓦,相当于3个三峡电站的规模;总投资约1.2万亿元,相当于青藏铁路总投资的12倍。
● 西藏水能资源占全国30%,雅鲁藏布江下游大拐弯区被誉为“世界水能富集之最”。雅下水电工程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主体位于林芝市派乡至墨脱县希让村河段。工程主要采取截弯取直、隧洞引水的开发方式,通过开凿巨型隧洞将部分江水引流,在天然落差达2300-2400米的峡谷中,分级建设五座梯级电站。工程电力以外送消纳为主,兼顾西藏本地自用需求。通过±1100千伏特高压技术,48小时内输送电力至长三角、珠三角,输电损耗仅5%,雅下水电工程将实现“西电东送”3000公里超远距离高效消纳,重构国家能源地理格局。
● 超级工程之——新藏铁路项目全长1980公里,估算总投资接近4000亿元。新藏铁路,北起新疆和田,南至西藏日喀则,全长1980公里,是继青藏铁路、川藏铁路、滇藏铁路后的第四条进藏战略通道。新藏铁路途径世界闻名的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脉,预计全线要穿越十几处冰达坂、几十条冰河、沿途横卧着逾千公里的荒漠戈壁、永冻土层和常年积雪的崇山峻岭、人迹罕至的羌塘草原及上百里的无人区,全线的海拔预计在4500米以上,沿线冬季气温达零下40℃,氧气含量只有内陆地区的44%,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之一。我们参照川藏铁路全程平均单公里造价1.96亿元计算,新藏铁路项目总投资估算约3884亿元。
● 注册资本950亿元的新藏铁路有限公司成立,新藏铁路有望年内开工建设。8月7日,新藏铁路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950亿元,由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全资持股。交通运输部4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2月编制印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2025年版)》,谋划了45个重大项目,包括新藏铁路在内,前期工作正在加快推进,力争年内开工建设。
2.4 海外工程景气度持续:新签保持较快增长,一带一路占比80%以上
● 近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持续增长,一带一路新签占比基本保持80%以上。2025M1-7,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累计新签合同额1495.8亿美元,同比+11.7%,其中一带一路沿线新签占比达到88.3%,自2023年8月以来占比基本保持80%以上;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额为909.4亿美元,同比+5.4%,自2021年开始增速保持持续回升趋势。
● 东南亚国家保持投资强度,未来仍具备发展空间。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经贸往来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展现出强劲韧性和巨大潜力。2024年,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额已达9823亿美元,较2013年增长了1倍多,双方已连续5年互为最大贸易伙伴。从具体国家来看,印尼计划将首都从雅加达迁至努山塔拉,并将推进2300公里收费公路建设;越南2025年计划完成约50个交通运输项目;泰国将投入超过1万亿泰铢用于建设包括市郊列车等在内的5条新轨道交通线路、未来9年内投入超过85亿泰铢用于水路交通建设;新加坡未来三年将推出逾5万套预购组屋、樟宜机场发展基金也将获得50亿新元注资等等。
三、交通领域龙头地位稳固,国际化战略持续推进
3.1 世界最大的港口/公路桥梁设计建设公司、疏浚公司,牵头建设平陆运河
● 公司是世界最大的港口、公路与桥梁的设计与建设公司、世界最大的疏浚公司。2018年以来,公司港口建设和疏浚工程新签整体呈现上升趋势,龙头地位稳固。2025H1,公司港口建设新签订单531.91亿元,同比+15.90%,疏浚工程新签订单630.77亿元,同比+5.69%。
● 港口方面: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港口设计企业、中国最大的港口建设企业,承建了建国以来绝大多数沿海大中型港口码头,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 公路桥梁方面:公司是世界领先的公路、桥梁及隧道设计企业,是中国最大的道路及桥梁建设企业之一。在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以及跨江、跨海桥梁建设方面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在全国同行业市场处于领军地位。在特大跨径悬索桥建造等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在高寒冻土技术研究方面,在桥岛隧工程等全产业链和综合一体化服务方面,形成超越竞争对手的比较优势。
● 疏浚方面:公司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疏浚企业,在中国沿海疏浚市场有绝对影响力,业务覆盖港口疏浚、航道疏浚、吹填造地、流域治理、浚前浚后、环境工程等领域。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拥有目前中国最大、最先进的疏浚工程船舶团队,拥有主要耙吸挖泥船及绞吸船87艘,规模居全球首位。
● 全过程深度参与平陆运河建设,充分受益运河工程高景气度。平陆运河项目是目前在建最大运河项目,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公司全过程深度参与了平陆运河的规划、设计、施工等环节,是施工图设计的总牵头单位,包揽了控制性工程——三大枢纽的全部施工。未来,公司将充分发挥基建领域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以智慧港航产业联盟、海洋工程技术创新联合体等创新主体为依托,积极践行“交通强国”“海洋强国”战略,推广复制平陆运河成功经验模式,持续巩固江河湖海业务领先地位。我们认为公司将充分受益运河工程建设高景气度。
3.2 亚洲最大的国际工程承包公司,国际化历史积淀深厚,推行“海外优先”
●亚洲最大的国际工程承包公司,布局“1+4+N”海外经营结构、“1+4+O+P”海外管理结构。2024年公司连续18年荣膺ENR全球最大国际承包商中资企业首位,业务足迹遍及中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及港澳特区和世界139个国家和地区。公司持续升级“公司国际化”战略,优化调整“1+4+N”海外经营主体结构和“1+4+O+P”海外四级管理结构,推进国别组织“O”建设,提升境外组织管理集约化水平,海外市场主体形成“四轮驱动”格局,推优扶强海外“头部”三级公司,推动组建62个国别组织全面投入运行。
● 国际化历史积淀深厚,旗下多个“最早走出去”企业,国际化优势突出。中国路桥前身是交通部援外办公室,1958年开始走出国门,是中国最早进入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四家大型国有企业之一。中国港湾组建于1980年,是最早一批由中国政府设立的对外承包工程企业;2023年1月,中国三峡集团将所属中国水利电力对外有限公司划转中交集团,中水电公司前身是水利部援外机构,成立于1983年,是我国水电行业最早“走出去”的企业,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从事对外工程承包经营的八家公司之一。此外,公司逐步外延并购海外建筑公司,包括美国F&G公司、澳大利亚约翰·霍兰德公司、巴西康克玛特公司、西班牙GP公司、葡萄牙莫塔·恩吉尔公司、新加披UES公司等,国际化优势进一步增强。
● 2024年公司境外收入金额位居八大建筑央企第一,占比位居第二。2024年,中国交建实现境外收入1352.61亿元,为八大建筑央企中境外收入金额最高,境外收入占比17.52%,仅次于中国化学。
● 境外业务发力,2023年、2024年境外营收新签增速均高于境内,占比持续提升。营收方面,2023年公司境内、境外营收分别为6424.64、1162.12亿元,分别同比+3.09%、+17.80%,境外营收占比15.32%,同比提升1.62pct。2024年公司境内、境外营收分别为6366.83、1352.61亿元,分别同比-0.91%、+16.39%,境外营收占比17.52%,同比提升2.20pct。新签方面,2023年公司境内、境外新签订单分别为14334.69、3197.46亿元,分别同比+8.15%、+47.50%,境外新签占比18.24%,同比提升4.18pct。2024年公司境内、境外新签分别为15214.59、3597.26亿元,分别同比+6.14%、+12.50%,境外新签占比19.12%,同比提升0.88pct。
3.3 中国最大的高速公路投资运营商,充分受益基建REITs常态化发行,盘活资产
●中交集团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资本运作优势显著。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特大型央企,中交集团是集国家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国企党建联系点、交通强国试点“三个试点”于一身的唯一央企,中交集团资本运营风生水起。2021年8月,中交资本控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打造中交特色产业金融航空母舰,其作为中交集团金融控股和资本服务平台,围绕“资金、资产和资本”三大核心要素,统筹开展产业金融和资本运作业务,做精金融、做优资本,持续推动集团“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中国最大的高速公路投资运营商,特许经营资产储备丰富,充分受益REITs常态化发行,盘活存量资产。2024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发布《关于全面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项目常态化发行的通知》,部署推进基础设施REITs常态化发行工作,并自2024年8月1日起实施,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设施REITs正式迈入常态化发行新阶段。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特许经营权类项目累计完成投资金额2148.10亿元,进入运营期项目33个(另有33个参股项目),其中多为国内高速公路项目,且收费期限大多还有20年左右。公司特许经营资产储备丰富,且公司先后发起设立公募REITs、类REITs、Pre-REITs基金等多种产品,已初步完成多层次REITs体系搭建,在资产盘活领域储备丰富经验,我们认为公司将充分受益REITs常态化发行,利用金融创新盘活存量资产。
四、财务:收入/新签稳健增长、利润承压,现金流有所改善
4.1 收入/新签稳健增长,近年增速有所放缓
● 营收、新签订单稳健增长,近年增速趋缓。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719.4亿元,同比+1.7%,增速同比下滑3.35pct,实现新签合同额18811.9亿元,同比+7.3%,增速同比下滑6.38pct。2025年公司新签合同额目标计划为同比增速不低于7.1%,收入目标计划为同比增速不低于5.0%。截至2025H1,公司实现营收2270.5亿元,同比下滑5.71%,完年度计划的41.58%,实现新签合同额9910.5亿元,同比+3.1%,完成年度计划的49.19%。
4.2 毛利率/净利率下滑,归母净利开始承压,25年股权激励净利润目标增速9.3%
● 综合毛利率整体略有下滑趋势。2024年公司综合毛利率12.29%,同比下滑0.31pct,其中基建建设、疏浚业务毛利率分别下滑0.48、0.32pct;2025H1综合毛利率10.64%,同比下滑1.01pct,其中基建建设、疏浚业务、基建设计毛利率分别下滑0.90、0.37、3.09pct。我们认为毛利率下滑与建筑行业需求承压、竞争加剧有关。
●期间费用率整体呈现下滑趋势。2024年,公司期间费用率6.01%,同比下滑0.26pct,其中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0.40%、2.33%、3.37%、-0.09%、分别同比+0.07、-0.15、-0.23、+0.06pct。2025H1,公司期间费用率4.94%,同比下滑0.75pct,其中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0.41%、2.26%、2.62%、-0.35%、分别同比+0.02、-0.12、-0.14、-0.52pct。
● 近年应收账款+合同资产增速持续高于营收增速,收入质量承压,减值损失率有所下滑但保持1%以上。2022年以来公司应收账款+合同资产增速持续高于营收增速,2024年公司应收账款+合同资产规模3442.59亿元,同比+20.08%,明显高于公司同期收入增速1.74%。2021年以来公司资产+信用减值损失率(占营业收入比例)持续保持1%以上,但是2022年开始有所下滑,2024年资产+信用减值损失78.61亿元,减值损失率1.02%,同比下滑0.12pct。
● 2024年归母净利润/净利率均略有下滑。公司归母净利润增速波动较大,2021-2023年保持增长,2024年出现下滑,实现归母净利润233.84亿元,同比-1.81%,归母净利率3.03%,同比下滑0.11pct。2025H1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95.68亿元,同比-16.06%,归母净利率2.84%,同比下滑0.35pct。
● 2025年为公司股权激励最后一年,净利润目标同比增长9.3%。根据2022年公司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设置的考核目标(2025年净利润较2021年复合增长率不低于9.0%),2025年需实现净利润331.67亿元,同比增长9.29%。2025H1公司实现净利润128.67亿元,同比下滑11.43%,基于股权激励目标,我们认为公司2025年下半年业绩增长潜力较大。
4.3 经营现金流改善,25-27年分红比例规划不低于20%并逐年有所提升
● 经营现金流有所改善,收现比、付现比均有所提升。2024年公司经营现金流净额125.06亿元,在2023年较高基础上继续有所改善,净流入同比+3.69%。其中收现比为96.76%,同比提升2.28pct;付现比为97.05%,同比提升4.90pct;净现比41.21%,同比提升1.26pct。
● 公司25-27年分红有保障,分红比例规划不低于20%且逐年适当提升,并承诺每年至少两次分红。2024年公司分红比例达到21.00%,同比提升1.00pct,与其他八大建筑央企分红比例对比,24年分红比例仅次于中国建筑(24.29%),分红比例较高。此外,公司制定《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现金分红规划(2025-2027年度)》,未来3年现金分红有保障:1)在满足现金分红条件情况下,公司年度现金分红比例不低于20%,且不低于上年度水平,根据实际情况每年度适当提升分红比例。2)公司每年度实施不少于两次现金分红,即会考虑实施中期分红或报告期预分红。
4.4 资产负债率有所上升,但在八大建筑央企中相对较低
● 公司资产负债率持续有所上升,24年在八大建筑央企处于较低水平,仅高于中国化学。2024年公司资产负债率达到74.83%,同比上升2.08pct,2025H1资产负债率为75.89%,同比上升1.08pct。与其他八大建筑央企对比来看,2024年和2025H1公司资产负债率仅高于中国化学,我们认为与中国化学业务结构有关,其化学工程业务占大头,基础设施业务占比较少。
五、盈利预测与估值
5.1 关键假设及盈利预测
● 1)基建建设业务:公司基建建设业务包括港口建设、道路与桥梁、铁路建设、城市建设、海外工程等。未来几年西部地区如新疆、西藏等地大型基建开工将会带动国内基建景气度整体提升,且对外承包工程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长趋势仍较好,2023年、2024年2025年上半年公司基建建设新签订单分别同比增14.00%、9.12%、3.98%,为收入增长提供基础。但是考虑到公司基建建设业务收入基数较大,预计其增长速度平稳,因此我们预计2025、2026、2027年公司基建建设业务营收分别同比增长2%、3%、3%。毛利率方面,一方面建筑行业整体需求承压,竞争有所加剧,但是另一方面今年以来国家反内卷决心明确,公司过去几年基建建设业务毛利率略有波动,基本维持在11%左右,我们预计2025、2026、2027年公司基建建设业务毛利率稳中略有提升,分别为11.10%、11.15%、11.20%。综上,公司2025-2027年基建建设业务收入分别为6950.64、7159.16、7373.93亿元,毛利分别为771.52、798.25、825.88亿元。
● 2)疏浚业务:公司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疏浚企业,在中国沿海疏浚市场有绝对影响力。业务覆盖港口疏浚、航道疏浚、吹填造地、流域治理、浚前浚后、环境工程等领域。未来几年预计我国运河工程规划有序推进,公司全过程深度参与平陆运河建设,大型运河工程经验丰富,因此我们认为公司充分受益运河工程高景气度,预计2025、2026、2027年公司疏浚业务将继续保持稳健较快增长,营收增速分别为10%、10%、10%。毛利率方面,历史来看公司疏浚业务毛利率基本在13%左右波动,未来几年大型运河项目推进,公司具备龙头企业优势,我们预计2025、2026、2027年公司疏浚业务毛利率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略有提升,分别为13.00%、13.10%、13.10%。综上,公司2025-2027年疏浚业务收入分别为653.35、718.69、790.56亿元,毛利分别为84.94、94.15、103.56亿元。
● 3)基建设计业务:公司基建设计业务范围主要包括咨询及规划服务、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工程顾问、工程测量及技术性研究、项目管理、项目监理、工程总承包以及行业标准规范编制等。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港口设计企业,同时也是世界领先的公路、桥梁及隧道设计企业,在相关业务领域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随着国内建筑行业需求承压,公司近两年基建设计业务有所下滑,2024年、2025上半年公司基建设计业务新签分别同比-5.94%、-25.39%,基建建设业务营收分别同比-23.27%、-5.60%,因此我们预计公司2025年基建设计业务营收继续略有下滑2%,但是随着未来西部大基建工程及运河工程开工并推进,我们预计整体基建景气度会有所提升,带动公司基建设计业务有所恢复增长,2026、2027年公司基建设计业务分别同比略增2%、2%。毛利率方面,公司过去三年基建设计毛利率有所提高,我们预计随着基建景气度提升,2025-2027年基建设计业务毛利率能够保持略有增长趋势,分别为20.20%、20.40%、20.60%。综上,公司2025-2027年基建设计业务收入分别为355.38、362.49、369.74亿元,毛利分别为71.79、73.95、76.17亿元。
● 4)其他业务:公司其他业务主要包括公司全产业链盾构机的装备制造、物资集中采购、金融产业支撑等业务。盾构业务方面,公司成立盾构中心,组建公司盾构工程管理与技术服务的专业化平台,盾构装备聚焦装备升级,以AI技术赋能,保持盾构制造行业领先地位。物资集中采购方面,公司物资集采模式持续优化,建立内贸企业管控方案,强化源头集采落到实处;动态调整集采目录,探索不同品类区域集采,落实地材集采工作,扩大集采效益;与境外国别区域开展区域集采工作,完善公司海外供应链体系建设,提升国际化采购管理水平。2025年上半年公司其他业务新签合同同比增长14.86%,收入同比增长9.64%,我们预计公司其他业务营收将继续保持稳健较快增长,2025、2026、2027年营收分别同比增长15%、10%、10%。毛利率方面,过去三年公司其他业务毛利率有所提高,我们预计2025、2026、2027年公司其他业务毛利率能够维持略有增长趋势,分别为14.50%、14.60%、14.80%。综上,公司2025-2027年其他业务收入分别为356.72、392.40、431.64亿元,毛利分别为51.72、57.29、63.88亿元。
● 因此,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7918.23、8195.08、8484.45亿元,增速分别为2.58%、3.50%、3.53%;综合毛利率分别为12.37%、12.48%、12.59%。
5.2 相对估值
● 我们预计2025-2027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7918.23、8195.08、8484.4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58%、3.50%、3.53%;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39.73、252.32、265.46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52%、5.25%、5.21%。我们选取中国中铁、中国电建、中国能建(与公司同为大建筑央企,且均为各细分基建领域龙头,市场地位类似,比较具备可比性)作为可比公司,2025年可比公司平均PE估值为8.02倍。中国交建在交通基建领域龙头地位稳固,为世界最大的港口、公路与桥梁的设计与建设公司、世界最大的疏浚公司,竞争优势显著,有望充分受益国内大基建开工带动的整体基建景气度提升;并且公司为中国最大的国际工程承包公司,国际化历史积淀深厚、优势突出,海外发力,为业绩提供增长动力。此外,公司发布分红规划,稳定投资者分红预期。我们给予公司2025年8倍PE,对应目标价为11.78元/股,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六、风险提示
1)宏观经济波动风险。公司所从事的各项主营业务与宏观经济的运行发展密切相关,其中基建设计、基建建设业务尤为如此,其行业发展易受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城市化进程等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当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如稳增长节奏和力度不及预期,可能对公司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2)国际化风险。公司于境外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受不同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复杂多样,法律体系不尽相同,汇率波动、环保要求日趋严格、部分国家间贸易摩擦加剧等多种因素影响,未来国际贸易秩序和经济形势可能存在起伏和波动,引发公司境外合规、投资、项目承包的履约风险。
3)投资风险。公司于2007年开始发展基础设施等投资类项目,获得包括合理设计、施工利润之外的投资利润。然而,此类项目普遍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涉及领域广、复杂程度高、工期和质量要求严,受政策影响明显等特点。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调控力度加大、管理不断规范、金融监管趋严、债务压力增大、市场竞争加剧等内外部形势影响下,实施和运营上述投资项目,如项目获取可研分析不全面、政策把握不准确、融资不到位、过程管理不规范,都可能会使公司面临一定风险,影响预期效益和战略目标实现。
证券研究报告:《中国交建(601800.SH):交通基建龙头,充分受益大基建开工+国际化发展》
对外发布日期:2025年9月19日
报告发布机构:西部证券研究发展中心
参与人员信息
分析师:张欣劼
邮箱:zhang_xinjie@research.xbmail.com.cn
分析师:郭好格
邮箱:guohaoge@research.xbmail.com.cn
免责声明:本报告由西部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具备中国证监会批复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制作。本报告仅供西部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机构客户使用。本报告在未经本公司公开披露或者同意披露前,系本公司机密材料,如非收件人(或收到的电子邮件含错误信息),请立即通知发件人,及时删除该邮件及所附报告并予以保密。发送本报告的电子邮件可能含有保密信息、版权专有信息或私人信息,未经授权者请勿针对邮件内容进行任何更改或以任何方式传播、复制、转发或以其他任何形式使用,发件人保留与该邮件相关的一切权利。同时本公司无法保证互联网传送本报告的及时、安全、无遗漏、无错误或无病毒,敬请谅解。本报告基于已公开的信息编制,但本公司对该等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所载的意见、评估及预测仅为本报告出具日的观点和判断,该等意见、评估及预测在出具日外无需通知即可随时更改。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能会发出与本报告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同时,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的价格、价值及投资收入可能会波动。本公司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状态。对于本公司其他专业人士(包括但不限于销售人员、交易人员)根据不同假设、研究方法、即时动态信息及市场表现,发表的与本报告不一致的分析评论或交易观点,本公司没有义务向本报告所有接收者进行更新。本公司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改。本公司力求报告内容客观、公正,但本报告所载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之用,并非作为购买或出售证券或其他投资标的的邀请或保证。客户不应以本报告取代其独立判断或根据本报告做出决策。该等观点、建议并未考虑到获取本报告人员的具体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特定需求,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客户私人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特定状况,并完整理解和使用本报告内容,不应视本报告为做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因素,必要时应就法律、商业、财务、税收等方面咨询专业财务顾问的意见。本公司以往相关研究报告预测与分析的准确,不预示与担保本报告及本公司今后相关研究报告的表现。对依据或者使用本报告及本公司其他相关研究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司及作者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本公司可能与本报告中提及公司正在建立或争取建立业务关系或服务关系。因此,投资者应当考虑到本公司及/或其相关人员可能存在影响本报告观点客观性的潜在利益冲突。对于本报告可能附带的其它网站地址或超级链接,本公司不对其内容负责,链接内容不构成本报告的任何部分,仅为方便客户查阅所用,浏览这些网站可能产生的费用和风险由使用者自行承担。本公司关于本报告的提示(包括但不限于本公司工作人员通过电话、短信、邮件、微信、微博、博客、QQ、视频网站、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仅为研究观点的简要沟通,投资者对本报告的参考使用须以本报告的完整版本为准。本报告版权仅为本公司所有。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司版权。如征得本公司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西部证券研究发展中心”,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如未经西部证券授权,私自转载或者转发本报告,所引起的一切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转载或转发者承担。本公司保留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力。所有本报告中使用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均为本公司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本公司具有中国证监会核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经营许可证编号为:91610000719782242D。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