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鉴真,俗姓淳于,出生于武则天垂拱四年的扬州,一个佛教文化氛围浓厚的城市。彼时的扬州,商贾云集,寺庙林立,是重要的文化交流中心。
十三岁出家,六十六岁抵达日本,期间经历五次失败,甚至双目失明。
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他完成了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使命?又是什么样的精神,让他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座丰碑?
鉴真,俗姓淳于,出生于武则天垂拱四年的扬州,一个佛教文化氛围浓厚的城市。彼时的扬州,商贾云集,寺庙林立,是重要的文化交流中心。
鉴真的父亲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居士,经常到大云寺礼佛,这使得幼年的鉴真耳濡目染,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家庭的熏陶,加上社会环境的影响,在鉴真心中播下了一颗信仰的种子。十三岁那年,他毅然决定出家,在大云寺剃度,拜智满禅师为师,从此踏上了求法之路。
为了更好地学习佛法,鉴真开始了他的北上求学之旅。他先拜访了被誉为“受戒之主”的道岸律师,随后又前往洛阳和长安,这两个当时佛教研究的中心城市。
在洛阳他参观了白马寺,瞻仰了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对佛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长安作为唐朝的都城,不仅是政治中心,更是文化中心。鉴真在这里如饥似渴地学习,不仅深入研究了佛学,还广泛涉猎了医学、建筑、雕塑、绘画等诸多领域。
这段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学识,也开阔了他的视野,唐朝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深深地影响了他,让他胸怀坦荡,不拘泥于门户之见。
学成之后,鉴真回到了家乡扬州,以扬州为中心,在江淮一带积极弘扬佛法,讲律授戒,修建寺庙,救济贫苦,他的声望日益提高,被尊称为“江淮化主”。
他不但精通南山律宗,还融合其他律宗派别,集各家所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还广收门徒,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佛教人才,如祥彦、法进等。
鉴真的努力,使得律宗在江淮地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也成为了名满天下的律学大师。
远在东瀛的日本,佛教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尤其是在奈良时代,佛教成为了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佛教的戒律制度并不完善,缺乏高僧传授戒律,这成为了日本佛教发展的一大瓶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并希望能够邀请一位德高望重的律学大师前往日本传授戒律。
日本遣唐留学僧荣叡和普照,肩负着这样的使命来到了中国。经过十年的寻访,他们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了鉴真身上。
公元742年,荣叡和普照来到扬州大明寺拜见鉴真,表达了日本佛教界的诚挚邀请。
他们向鉴真讲述了日本对戒律的渴望,以及对他的敬仰之情。他们带来了日本长屋王敬赠的千领袈裟,袈裟上绣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的偈语,表达了日本佛教徒对佛法的虔诚,以及与中国佛教界建立联系的愿望。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句偈语深深地打动了鉴真,他被日本佛教徒的真诚所感动,也感受到了弘扬佛法的责任。
尽管他知道东渡日本充满了危险,但他仍然毅然决然地接受了邀请,并对弟子们说:“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鉴真的决心和勇气,感染了他的弟子们,祥彦、道航等二十多人表示愿意追随他一同前往日本。
六次东渡的磨砺鉴真的东渡之旅,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艰辛和磨难。他一共经历了六次东渡,每一次都充满了挑战和风险,但他始终没有放弃。
第一次东渡,因为弟子如海的诬告而被迫中止。第二次东渡,遭遇了恶劣天气,船只触礁。第三次,同样是因为风暴,船只失事,许多弟子丧生。
第四次,由于官府的阻挠,鉴真被软禁。第五次,在海上漂流了十四天,最终抵达海南岛,然而,他的弟子荣叡和祥彦却不幸病逝,而鉴真自己也因为长期海上漂泊,双目失明。
一次次的失败并没有击垮鉴真,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他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在第六次东渡中,跟随日本遣唐使船,成功抵达了日本。
文化交流的丰碑公元753年,六十六岁的鉴真,终于踏上了日本的土地。他受到了日本人民的热烈欢迎,以及日本皇室的敬重。在日本,鉴真积极传播佛法,传授戒律,为日本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不仅建立了唐招提寺,还培养了大批日本僧人,规范了日本的授戒仪式,使日本的律宗得到了长足发展。
鉴真还将唐朝的建筑、医学、雕塑等方面的知识带到了日本,促进了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鉴真大师的东渡,不仅是他个人信仰的体现,也是唐朝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的写照。
他以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为中日文化交流树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参考信源
人民周刊网,2022-08-19,鉴真东渡与盛唐文化的传播
来源: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