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是“免疫死角”:细胞疗法为晚期胃肠癌患者带来新希望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8 08:29 1

摘要:在癌症治疗领域,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能让患者“起死回生”的突破口。尤其是对于一些“难啃”的癌种,比如晚期胃肠道癌(包括胃癌、结直肠癌等),以往的免疫治疗屡屡碰壁,患者往往被认为“不适合吃这碗药”。然而,最近一项国际研究带来令人振奋的消息: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疗法

在癌症治疗领域,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能让患者“起死回生”的突破口。尤其是对于一些“难啃”的癌种,比如晚期胃肠道癌(包括胃癌、结直肠癌等),以往的免疫治疗屡屡碰壁,患者往往被认为“不适合吃这碗药”。然而,最近一项国际研究带来令人振奋的消息: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疗法结合免疫药物使用后,在这类“免疫冷肿瘤”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什么是TIL疗法?

TIL,全称是肿瘤浸润淋巴细胞,顾名思义,就是那些自然进入肿瘤组织、试图对抗癌细胞的免疫细胞。科学家发现,虽然这些TIL在体内无法战胜癌症,但如果将它们“请出来”,在实验室中进行扩增和激活,然后再回输给患者,可能会形成一支“量大质优”的抗癌部队,帮助患者打破免疫抑制,重燃希望。

这种技术早已在黑色素瘤(皮肤癌的一种)中被证明有效。但过去的研究显示,TIL疗法在胃肠道来源的上皮癌中疗效平平,一直没有突破。

新研究:三步走,打破“免疫冷区”

这项研究由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主导,研究编号为NCT01174121,共纳入了91位病情顽固、常规治疗无效的晚期胃肠道癌患者。他们的肿瘤都属于错配修复功能正常(pMMR)类型,也就是说,他们的免疫系统通常无法识别肿瘤突变,属于“免疫冷漠型”癌症,传统免疫疗法难以奏效。

研究团队采取了“三步走”策略,不断改进治疗方案:

第一步:直接回输“原始部队”

起初,科学家从患者的肿瘤组织中提取“原汁原味”的TIL,进行扩增后直接回输。然而,在前18位患者中,没有一个出现明显疗效。也就是说,仅仅靠数量上的提升,还不够。

第二步:精选“识别癌细胞的尖兵”

于是,研究团队改变策略,开始对TIL进行“筛选”,挑出那些能精准识别肿瘤突变抗原(又称新抗原)的“TIL精英小队”,这种方式被称为SEL-TIL。在接受SEL-TIL治疗的39位患者中,有3位出现了肿瘤缩小,客观缓解率达7.7%。

虽然疗效仍然有限,但这已经是胃肠癌中一个令人振奋的信号:当TIL具备“精准识别癌细胞”的能力时,就可能撬开免疫治疗的大门。

第三步:加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这些TIL“战士”虽然能识别肿瘤,但常常“被打断”,因为它们身上带有高水平的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一种会抑制免疫攻击的分子。于是,研究人员灵机一动:何不加上已被广泛使用的抗PD-1药物——派姆单抗,让TIL“放开手脚”去战斗?

这项联合疗法被命名为SEL-TIL + P。结果大大超出预期:在34位接受该方案治疗的患者中,有8位出现了明显疗效,客观缓解率提升至23.5%,接近前一阶段的三倍!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疗效在传统上被认为“不吃免疫疗法这套”的患者中取得,意义非凡。

细胞疗法的“副作用”不能忽视

尽管疗效可喜,但整个治疗流程并不轻松。为了让TIL更好“着陆”,患者在接受TIL回输前需要进行一次“清场式”的淋巴细胞去除化疗,并在回输后接受高剂量的白细胞介素-2(IL-2)来激活免疫反应。

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严重但短暂的副作用:所有患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血液毒性反应,例如白细胞下降、血小板减少等,其中有7位患者一度需要进入重症监护室进行支持治疗。

因此,这项疗法目前仍被认为是一种高强度、需在专业中心进行的治疗模式。

什么样的患者更可能受益?

研究团队还尝试挖掘出疗效背后的线索,发现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1、TIL识别的新抗原数量越多,疗效越可能显著;2、CD4+ T细胞中识别新抗原的比例越高,疗效越理想。也就是说,未来如果能提前筛选出那些肿瘤突变多、TIL活性强的患者,可能能进一步提升成功率。

通过“定向筛选”TIL,再配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科学家为“免疫冷肿瘤”打开了一扇窗。当前该研究已经进入扩展阶段,未来也有望进一步优化治疗流程,降低副作用,使更多患者受益。

参考文献:

Lowery F J, Goff S L, Gasmi B, et al. Neoantigen-specific 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in gastrointestinal cancers: a phase 2 trial[J]. Nature Medicine, 2025: 1-10.

来源:蔡绮纯肿瘤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