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新义,字德生,号静远斋主、逸夫、逸翁。曾用笔名新意,汉族,1964年3月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二团,祖籍河南新郑,毕业于新疆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擅长文学写作、素描、速写、水粉、国画及美术教学,主攻中国人物画,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新疆兵团会员、新
气韵生动 笔墨逸情
——水墨人物画家王新义妙近自然,清幽恬淡的绘画人生
作者:郑义源 牛想伟
王新义,字德生,号静远斋主、逸夫、逸翁。曾用笔名新意,汉族,1964年3月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二团,祖籍河南新郑,毕业于新疆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擅长文学写作、素描、速写、水粉、国画及美术教学,主攻中国人物画,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新疆兵团会员、新疆兵团摄影家协会会员、新疆兵团乌鲁木齐美协理事、新疆美术家协会漫画艺委会委员、西部散文家协会会员、文化部新疆兵团美术考级考官、新疆最大的民间写生群体,西域写生俱乐部创始人。现为兵团文化中心(兵团群艺馆)美术部主任,专职美术教育工作者。
1983年开始美术创作,陆续在中央、省市级百家报刊、杂志、网站发表各类文艺作品1000多篇(幅),多幅美术作品参加国家、省、市和境外展览,部分作品获奖,被单位、个人收藏。著有《速写技法》一书。2010年、2013年两次与画友在乌鲁木齐市联合举办画展,其中个人展出写生作品近百幅,社会反响良好。
国画作品中,表现花鸟虫鱼、亭台楼阁,山水意境的作品不足为怪,而画出接近真人比例的数百张水墨人物画,来诠释画家的内心世界,表达出一种深邃的思想来,确实不易!充分彰显了画家本人对传统水墨语言的驾驭能力。王新义的水墨画里有风情万种的都市女郎、有草根阶层的流浪汉,也有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还有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这些画有许多来自于面对真人模特的现场写生,他把西方严格的素描造型观念和中国画中的写意结合起来,所画人物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实乃难能可贵。在他的画室里,墙壁上挂满了各种水墨人物画,其中不乏一些精品力作,在青灰色的斗室里,这些画点缀其间,令人顿觉赏心悦目。他常说,不管有多忙,有多烦,只要拿起毛笔,积郁就会一扫而光,他三十多年从艺之路,最大的追求是:独立自主的人格,自由自在的精神世界。
坦率地说,王新义的水墨人物画大多是在现实主义题材基础之上建构起来的理想世界,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他排斥了人类社会非主流思想体系的干扰,躲避了同行中“歪才”、“奇才”的骚扰,也谢绝了自然主义的平庸,其间隐隐绰绰地能够搜寻到他的一份华美的寄托和梦想,他对艺术近乎苛刻的完美追求,也透露出一种山高路远、无法抵达的渴望,而这种以鲜活人物为原形和载体的水墨画作,往往超越了本身的素描写实的局限,廖廖数笔,看似大开大阖,实则隐含着他对人生的思索,还有一些年少时没有企及的缥缈的甜梦。这从他的《玻璃纸》、《上台阶、下台阶》、《伴侣》,以及一大批人物写生画上可见绘画功底不一般。
“我曾经因工作的原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画过大量的电影海报,为电影院起到过极佳的宣传效果,但是那种新奇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漠,因为电影天天换新片,海报我天天画,天天贴,上了新片又得天天撕去旧海报,这种亲手毁了自己作品的感觉近乎残忍,这种画海报的工作我一干就是十几年。”王新义说这番话时,语气中传递出一种痛苦和无奈。直到有一天,他能够在美术教学的环境中,自己安下心来作画,这种痛苦才随之远去。
正是他不拘一格地师法各派名家,不拘泥于某一人某一派别,反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他的水墨人物画本身就具有造型的线性特征和水墨表现的主观性,线性特征突出了传统的骨法用笔,而写意水墨的主观性让他不受形的约束,恣意挥写。从他的身上,可以窥见徐悲鸿的影子,也辨出几分蒋兆和的神韵来,他的水墨人物画中的现代都市女郎,运用了西方绘画讲究色彩的笔法,将这些时尚女孩们点染得妖娆多姿,比如《上台阶、下台阶》这幅画中,一个摩登女郎款款地走下台阶,旁边一个身负重物的人只露出两腿,步履沉重地走上台阶,一种古朴与时尚的错位、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反叛与坚守的撞击,令人百感交集。
王新义的水墨人物画看似随意,却意境深远,这也是他一直孜孜以求的,他说:“我们生活在这个容易产生浮躁的时代,想去认真干一件事不容易,我现在找到了一个前进的方向,是以画水墨人物画为主攻方向,并将一直走下去。”不仅如此,王新义长期坚持写生,形式包括素描、速写、水墨人物、水墨头像、室外风景等,足迹遍布新疆各地。画画是他永远躲避不了的心魔,他时常以“逸夫”自誉,不甘寂寞,集聚画友,或隐于闹市一隅,或藏匿荒野山林,眼观世界,写生为乐。他在得意时,一手握笔,一手扑卷,手舞足蹈,一遍又一遍,失败了从头再来......
王新义的性格是多面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有的人说他豪爽耿直;有的说他固执、偏执;有的说他寡言少语、憨厚谦恭;有的说他健谈、张扬还有几分狡黠;有的说他桀骜不驯、玩世不恭、还有的人认为他清高孤僻、恃才傲物、不易相处;其实,这都是他的性格,他并没有刻意去掩饰自己,而是自然的流露,只是不同的人所见不同而已,圈内的人对他的评价是儒雅、博学、稳重、理性、多才多艺。他自己评价自己:“遇到什么样的人呈现的就是什么性格,当然,也包括无话可谈的人”。他不善饮酒,周围的朋友很少见他过度饮酒,偶尔喝酒过量时,才能看到一个艺术家率真、感性和张狂的本色,记得有一次酒后,他大喊道:“激情---激情来了?拿--笔来!”朋友递上斗笔,击掌助兴。他伏案疾书道:“魂御昆仑彩云;神游天山南北,笔收各路神仙;纸卷万壑千山。”只见笔走如蛇,墨溅若飞,一挥而就,写完最后一笔,竟然睡着了。等酒半醒,他惊出一身冷汗,自觉失态,担心“劣迹”遗留世间,索要墨迹,早已不知去向,事后多次打听“拙作”下落,不得而知。有朋友调侃道:“文佳书绝,羲之再世之作,他人岂能错过”他哈哈大笑,双手抱拳,一再自嘲“酒后乱性、献丑了”方才作罢。
王新义对学问是认真的,甚至于苛刻,他坚信,文史哲、儒释道是文化人的基本功,作为一个国画家,首先应该是个文化人,一个博学的文化人,然后才是一个画家。他说:“五四运动以后,国家倡导新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被长期弱化、边缘化,文革时期,文化人遭到轻视,国学成为‘鸡肋’。我们处于这个时代,传统文化成为我们的‘短板’,国学知识浅薄是我们‘走不远’、‘上不去’的‘绊马索’。如果想要补上这一课,必须加强学习。”“底子薄没关系,大学也只不过是几年,如果肯学习,我们用十年、二十年时间去学习、钻研,能补上。”王新义就是这样做的,他守着电影院,却很少看电影,家里的电视只用来看国学频道,几乎从来不看电视剧。他熟读二十四史,唐宗宋祖、秦皇汉武,张口即来,经史子集,卷不离手,新疆文史、兵团屯垦津津乐道,他常常被邀请去做国学讲座,学校、机关、私企都成为他倾述传统文化、张扬国家之学的阵地。甚至于朋友聚餐,他也经常把话题转到了谈古论今,记忆之准确,见解之独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把读书画画当做人生第一乐事。自诩道:“书画以外无闲事,天地之间一快人”。他常说,一个从不看书,头脑空洞、不注重德行的人,在画画时就把自己的品行、格调留在了作品中,不要低估观众的智商,你给观众展示的是画,观众看到的是“画如其人,人如其画”。
除了读书,王新义更多的时间用在对绘画艺术的追求,他爱画画,更爱画画的精神境界,他经常泡好一壶功夫茶、边品茶边研墨,经常是“禅”杯一盏、秃笔几枝,宣纸数张,度过整天。“把水墨积染后,灰头土脸的怪模怪样挂满了周边能够挂画的地方”。“忙中偷闲之日,躲进画室,自我陶醉,黑黑白白扑面而来,顿觉神清气爽”。
王新义的作品,呈现给读者的是近阶段美术教育和写实绘画探索,除了少量仍以观念为主的写意作品之外,他开始关注与历史认知紧密相关的现实生活。他的创作作品《林则徐在新疆》《火焰山下陕西人家》《韵溢千年》就有具体体现。绘画技术作为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媒介,成为他探讨绘画艺术与环境关系的作品中更为本质的直觉体验。当然,在价值重建和理想追求中,领略或审视生命和自身存在同时,新时代的人文艺术作用,以及向善的美术教育价值观,为王新义提供了新的审美视角!可以说,王新义作品的当代性不仅在于其观念的方式,也源于他一贯以来,灌输其中的对生命本源的持久关注和人类生存状态的当代关怀。正是通过写实意义与传统观念的反复强调、再现、转移和融合,王新义试图疏通写实绘画与当代艺术对话的渠道,他在尝试,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王新义的中国画,是“心意”和“新意”的绘画,腹有诗书,胸怀今古,厚积薄发而宣泄,墨入笔端,情随墨走,写画人物,实至真诚,在实践中注重结构的表现和写实的结合,吸收借鉴西方绘画中造型美与结构的表现特点,并将其纳入中国画的平面布局中,在把握画面整体色调和讲究色彩冷暖变化及对比关系的同时,突出画面主体效果,使背景或主体物象的局部都能经得起推敲,画面展现出大气中不失简炼的效果,以增强画质的力度感和书卷气。他的作品以形写神,凸显人物内在个性,简练概括、用墨丰富,既能借助绘画基本功强调造型的力度,又不失传统中国画的笔墨意韵,更能突出写意的情趣,是一位极具潜力的画家。
2015年的冬季,王新义带领8位中青年书画家走进戈壁母亲故乡126团,在戈壁母亲旧居进行军垦题材绘画采风活动,在两天的时间里,先后走进韩天航旧居、戈壁母亲展览馆,走基层,下连队,感受军垦精神。住地窝子,体验上世纪军垦战士的生活,晚上组织大家画军垦老人,所到之处,随时随地用画笔描绘当地淳厚的人文景观。
他一边协调在每一个地方的采风活动,还一边用用画笔记下难忘的瞬间,不时对需要指导的学员进行服务。同时,一批在新疆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号召力的画家也参与了本次活动,在当地还刮起了一阵军垦题材艺术写生采风热——摄影采风团、油画写生采风团、军垦题材剪纸采风团纷至沓来。王新义说:“通过走进兵团126团戈壁母亲旧居采风写生,加深了乌市中青年书画家与团场书画爱好者之间的感情,采风期间,我们见证了兵团不屈不挠、甘于奉献的军垦精神。回去后,我们将俯下身子,创造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艺术作品,书写和讴歌军垦前辈的丰功伟绩。”王新义利用自己的职业特性,为美术爱好者提供了便利的渠道。更有甚者,由他策划和组织实施的新疆兵团“军垦题材绘画创作研修班”,在成功得到国家艺术基金项目62万元的支持后,他又马不停蹄地组织学员,按照国家艺术基金培训要求,研究课程,聘请有实力的画家、艺术家给学员授课。2016年2月15日,春节刚刚结束,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名致力于军垦题材美术创作的画家齐聚126团戈壁母亲展览馆。在半个月的时间里,王新义按照学员的专业水平,组织了多场有针对性的美术强化写生练习,在课程结束时,学员们在艺术造诣上有了质的提升,学员们和王新义在一起交流创作灵感,他的付出得到了学员的赞誉。在他的带领下,学员们积极创作,佳作不断,汇集了一百多幅表现军垦题材的美术作品,在乌鲁木齐市南湖美术馆成功展出。由他主编的彩色画册《写意兵团》收录了这些美术作品,并由兵团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怎样利用生活材料来创作,是每个从事造型艺术者首要解决的问题,画什么,怎么画,其重要的界定就是你是否把写生转化为创作,是否真的在写生后创作,它是艺术品质量的界线,也是真和假艺术的界线,更是永恒艺术和快餐艺术的界线。”
博学是一个中国画画家必备的基本素质,王新义显然是具备这种素质的。在中国花鸟、山水画中,笔墨有规范和完善的审美标准,对现代写实水墨人物画而言,笔墨却是需要探索、研究的全新课题。如何将中西两种异质的绘画结构元素融合在一起而不冲突,既能墨随笔出, 笔随意走,随心所欲表达意境,又能以形写神,完美地描绘物象,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是当代艺术家的责任,作为一名职业美术教育的老师,王新义自觉地承受着艺术创作的磨难,用自己特有的思维创作着一幅幅精美的现代美术画卷。
近年来,王新义先后在全国、各省级等单位举办的书画比赛中成绩突出,其中,国画人物作品《秋艳》参加文化部艺术科技研究所举办的“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首届美术考级优秀作品展”获优秀奖,并被选入画册。2012年,水墨漫画作品《幸福的感觉》在漫画艺委会和新疆新闻学会举办的首届新闻漫画大展中获三等奖,并在台湾国立美术馆展出。当年,他的水墨人物画《晓静》参加新疆美协首届写生作品展,并被选人画册。2013年,国画作品《夏天的女孩》入选参加新疆文联在南湖美术馆举办的《中国梦.新疆美术作品展》。2014年,摄影作品《维吾尔琴师》被编入“文化剪影幸福共享”第一届文化共享杯全国群众摄影艺术作品征集大赛作品集中。水墨画《国画人物》入选兵团乌鲁木齐美协“首届迎春美术作品展”。
提到展出、获奖,王新义说那些虚名都只能代表昨天,昨天是静态的,而今天是动态的,社会在进步,超越是必然结果,昨天会被今天代替,而明天又会代替今天。如果把获奖当做功劳簿,躺在上面吃老本,是艺术界的悲哀。有些人为了金钱而画画,有些人为了展览而画画,画的很累很辛苦,把绘画当做了“体力劳动”,处处“功利”至上,就失去了绘画的情趣,失去了陶情逸性的生活方式,得不偿失。他认为世上如果没有展出,他也会画画,他身边很多画友都是这样。
王新义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中国人物画方面,他的水墨荷花笔墨清雅,造型多姿多彩,是佛心修禅的文人雅士和小资女性的最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王新义对荷花的偏爱,表现出他的审美趣味和人格品味异于世俗,也透露出他对“禅”学的心悟,他说“修心,最重要的是心念清净,自我净化,内心的世界清净;才能静心,静心方能致远。”人生有许多遗憾,“被误解时能微微一笑,这是一种素养;受委屈时能坦然一笑,这是一种大度;吃亏的时能开心一笑,这是一种豁达;窘迫的时能自嘲一笑,这是一种智慧;无奈的时能达观一笑,这是一种境界;被轻蔑时能平静一笑,这是一种自信”。荷花“香远益清”、“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品性正是王新义爱莲、画莲的初衷。他的荷花作品《爱莲图》、《和美》、《清趣》、《翠裙残赭》、《秋水遗朱》、《乐韵》立意独特,构思巧妙,与众不同,这几年他的荷花作品逐渐进入市场,行情看好。他确把这些看的很轻,有些人慕名求画,多年不能如愿;有的人微启尊口,就能得宝。王新义赠荷不是看关系远近,他关心的是画挂在何处,他有自己的原则:清雅之图不能被世俗小人玷污,更不能进了粗俗之宅受委屈。他爱莲之心隐约可见,惜荷之情难能可贵。在采访中,我求证此事,他说:“宋人周敦颐的古文名篇《爱莲说》里有答案”。当我问他名利与绘画的关系时,他不愿多说,淡然一笑,轻声道:“名利和艺术有时是朋友,有时是天敌。”
王新义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些年,看到了太多的忿忿不平和抱怨,有人抱怨钱少、有人抱怨时间少、有人抱怨机会少、有人抱怨以前不努力,其实,从迷到悟有多远,一念之间。抱怨是一件最没有意义的事情,如果实在难以忍受周围的环境,那就暗自努力练好本领,然后跳出那个圈子。因为你只能适应社会,而不能够让社会适应你。有些朋友,因为追求不同,只能分道扬镳,他说,交朋友要有选择,道不同不相为谋,但君子绝交不出恶声,他调侃道:“缘起在人群中看到他,缘灭看到他消失在人群中。”
甘于淡泊,乐于寂寞。忍耐不理解,笑对冷嘲热讽,让自己的思想纯粹一些、内心宁静一些,“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才是一个画者面对艺术的态度,也是他禅悟的慧根。他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这不仅是人生的阅历,也是不惑之年后的大悟,知天命之年的无奈。他品茗悟道的时候,就会把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顿悟”画成国画小品,这些小品构图奇巧、造型高古、禅意深远,文人气息浓厚。这在他的《幸福的感觉》《德者得也》《驭马图》《淡定从容》几幅作品中就可以看出,这些作品尺幅不大,确是他的最爱,代表他的思想深度和艺术修为的高度。在《禅茶一味》这幅画中,他对饮茶、修禅这两个看起来互不相干的行为,进行了通俗的比较,把“苦”“静”“凡”“放”这些禅茶共性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从这张画中,我看到的是王新义对禅学的认识已经由学禅、悟禅、修禅到论禅的转变,这是他的绘画作品始终保持着清新、淡雅之风格,具有殿堂之气、书卷之气、文人之气的根本所在。这是许多伪画家和凡夫俗子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度和深度,这个差距虽然看起来不大,只是几十本书的厚度,确需要耗费几十年的功夫去学习和感悟。
王新义在影视方面也是多才多艺的,他参与拍摄的《敬礼,沙海老兵》《走进165》《可克达拉之歌》《大屯垦》等电视记录片中,担任美术和摄像工作,操纵航拍器材,遥控驾驶无人机。他把航拍飞机当做画笔,在蓝天中俯视大地,为剧组捕捉构图精美、色彩丰富、画面新颖的镜头。2015年,在中央电视台剧组拍摄的大型纪录片《林则徐在新疆》一剧中,王新义饰演林则徐,他没有学过表演,只是觉得跨界尝试能够丰富自己的阅历。他认为艺术是相通的,只要修为达到一定境界,再多用点心,能够触类旁通。带着这份自信,他把绘画艺术的感悟同表演艺术融为一体,在扮演林则徐时,突破纪录片写实的局限,按照林则徐的性格特点自由发挥;在塑造主演形象时,现场发挥,临时“加戏”,受到导演和剧组的赞誉。
即使在拍摄期间,王新义也不忘自己的老本行,他坚信艺术永远没有捷径可走,只要有时间,他都会拿起速写本,借助现场感受,尝试各种技法,不断地开辟新境界,探索新形式,寻找符合自己绘画的语言。他在艺术成长之路上善于把控宏观思维,注重创新意识、很抓文化修养和绘画基本功,通过不懈的努力、为他的艺术追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新义老师和写生群的画友们专注于写生,潜心做学问,时而出现在木垒的胡杨林,时而静伏在马桥古城的土墙下,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去体会,用自己的画笔去劳动去表现,新义老师是倡导者,也是践行者。”著名油画家、新疆艺术学院美术学博士万景这样评价王新义。
艺术家都热爱大自然,大自然给艺术家提供了公正和相对均等的机会,王新义是新疆民间最大、坚持最久的写生群体-----西域写生俱乐部创始人,作为这个群体的主心骨,他具有凝聚团队的魅力,在他的影响下,一群画友以他为核心,每逢周末在一起进行三小时人物写生,苦练基本功,寻求表现技法,大家在繁华街区的霓虹灯下,享受着“心远地自偏”的快乐,充当着异于浮躁众生的“精神贵族”。在近百位画家共同努力下,西域写生俱乐部坚持五年之久,画的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画友们乐在其中。他不仅自己画,也具有极强的奉献精神和领队意识,“有理想、有远见的艺术家为既定的目标竭尽毕生精力,就是做一块铺路石也是伟大和高尚的”, 这就是王新义,一个不计得失、锐意进取的大哥,以苦行僧的意志,学者的风范,厚德载物的精神情怀,鞭策着身边每一位执着绘画艺术的画友。王新义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他主导的“西域写生俱乐部”就是一个倡导写生理念的团队,这种完全无官方资金支持,纯粹的学术形式,在他的带领下,影响深远,疆内外许多地方纷纷效仿。并经常相互转发动态信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他说:每个成员都感觉到“这个团体就像一列火车,一直朝着一个目标前进,搭上了这趟车就载着你前行,下来了就被滚动着的车轮抛向后方”。“西域写生俱乐部”没有官方资金的支持,也没有任何权力部门下达任务,在王新义的带领下,一群执着的人,凭着对绘画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一直在引领和创造着新疆美术界写生的奇迹。“西域写生俱乐部”就像欧洲18世纪诞生大师的美术沙龙,这群偏执者就像欧洲沙龙中的画家,只要西域写生俱乐部这口“坩埚”存在,总会百炼成金,因为他们有信仰。
学海无涯,艺术无边。他勇于创新,不断突破自己,笔歌墨舞,精益求精,他一直在追求创作出更多有思想、有品位、有艺术水准的绘画作品。他每天沿着这条路向前走,一直在路上。面对今后的绘画艺术创作道路,王新义意味深长地说:“人生如逆旅,吾亦是行人。”
来源:中原融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