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六年来,从“共同抓好大保护”的嘱托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愿景,黄河流域正书写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答卷。今天起,大河网学术中原联合河南省科学院地理
编者按: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六年来,从“共同抓好大保护”的嘱托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愿景,黄河流域正书写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答卷。今天起,大河网学术中原联合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地域研究与开发》期刊,推出特别策划《“河事”知多少》,“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黄河历史、黄河文化、黄河水利、高质量发展等关键词,向专家约稿,展示绿色发展理念在河南的落地执行,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黄河水利遗产是中华民族与黄河水患抗争的立体见证,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的治河智慧与精神传承。位于黄河中下游流域的河南是黄河文化孕育、融合、发展的核心区域,是古代黄河水利工程的重要实践地,形成了种类繁多、独具特色的黄河水利遗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深入挖掘河南黄河水利遗产的内涵及价值,保护利用黄河水利遗产,对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赋能河南水文化发展具有关键意义。
一、河南黄河水利遗产内涵
黄河水利遗产是黄河文化的载体。黄河是一条流淌着民族记忆的文化之河,黄河水利遗产是活化的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弘扬新时代水利精神的重要资源禀赋。黄河水利遗产以水利工程、文物遗址、知识技术体系、宗教文化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形态存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科技知识和地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治水理念和社会实践,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人水和谐共生的深刻认知。
河南因黄河而得名,与黄河命运相连,因位于历史上形成最早的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有着便于人类居住和生产生活的自然地貌,在中原沃土上承载着无数辉煌的文明文化。在与黄河水患长期博弈中,河南形成了丰富的黄河水利工程建设经验,涵盖堤防工程、治理工程、灌溉工程等,并通过治水与用水、水利工程与行政管理、河道治理与生态保护实践,推动了黄河水利文化中治水理念、工程技术文化、生态文化、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长期用水、治水、兴水的水事活动中,河南逐渐形成了类型多样,分布广泛的黄河水利遗产。河南厚重的黄河水利遗产具有突出的历史意义,如嘉应观、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河洛大王庙、黄河第一铁路桥旧址等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水利遗产被认定为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水利遗产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治河智慧、水神信仰、工程技术特点,充分证明了河南在黄河治理与开发历史中的核心地位,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河南黄河水利遗产类型与价值
按照水利遗产的类型划分,黄河水利遗产主要分为工程类水利遗产和非工程类水利遗产两大类。2025年3月,为深入挖掘黄河水利遗产的时代价值,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公布《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其中位于黄河河南段的嘉应观、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人民胜利渠渠首、开封镇河铁犀、林公堤、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太行堤(河南段)、东坝头险工、影唐险工、三门峡水文站、花园口水文站、原阳砖坝遗迹等12处水利遗产被列为首批黄河水利遗产。这些黄河水利遗产以工程类水利遗产为主,涵盖古堤防、古险工、古闸坝及枢纽工程、灌溉工程、涵闸工程、水文站、人民治黄纪念地等各类型,蕴含着河南人民在长期的治黄实践中,传承的黄河治理智慧和可持续发展的经验理论,对我们了解黄河治理发展史和推动现代黄河治理都有重要意义。
黄河水利遗产还具有非工程类遗产形态,包括水利碑刻、治河文献、河神信仰、治河习俗等物质与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水利碑刻与治河文献是物质形态的黄河水利遗产,其系统记录黄河变迁、水患应对、工程实践的治河脉络,总结从古至今治理黄河水患的核心技术演进与方略变迁,是黄河治理的“活档案”。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中,《郑工合龙处碑》《清乾隆开、归、陈、汝水利图石碑》两处关于治理河患、疏浚河道的河南黄河水利碑刻入选。河神信仰和治河习俗是非物质形态的黄河水利遗产,包含治河有关的神话传说、说唱戏剧、河工技艺、治黄知识和实践、社会风俗与礼仪节庆等。流传于中牟地区的黄河号子作为一种伴随黄河水运、治河等活动产生的民间音乐形式,是黄河水利文化的生动体现;濮阳县公西集流传着“二月二祭黄河”的黄河祭祀活动,祈求黄河安澜、风调雨顺。这些习俗活动反映了人们对黄河的敬畏之心,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黄河水利遗产在精神层面的延续。
黄河水利文化遗产具有显著的历史、科技、文化、经济及生态价值。从历史价值来看,河南黄河水利文化遗产系统展现了从古代、近代到现代的治黄历程和工程技术演变,不仅是河南黄河水利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河南古人“逐水而居、因河而兴”的文明缩影。从科技价值来看,黄河水利遗产承载着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结晶,创造了一系列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工程技术与治水理念。如黄河大堤、人民胜利渠渠首、三门峡水文站等蕴含束水攻沙、淤灌结合、水文观测的工程技术与治水理念,部分技术原理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从文化价值来看,黄河水利遗产推动流域文化融合,如孟津、玉门古渡、花园口等黄河沿岸关津渡口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是不同地域文化交流的节点。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到焦裕禄治沙,这背后是“自强不息”的抗争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斗争技巧。从经济价值来看,黄河水利遗产可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依托黄河水利遗产建设的水利风景区、水文化景观带可以带来旅游收入和就业机会。如嘉应观、黄河花园口旅游区、小浪底水利枢纽景区等已成为河南“黄河游”的核心景点。从生态价值来看,古人关于黄河治理倡导“顺应自然、因势利导”,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治河智慧,与当代“生态水利”思想高度契合,彰显人水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三、河南黄河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路径
河南是黄河水利遗产的核心承载区,需要构建以“协同机制、制度保障、科技赋能、媒体传播”为一体的遗产保护与利用路径,实现水利遗产从历史资源向现代价值转化。
健全协同研究机制,加强遗产内涵挖掘阐释。夯实黄河水利遗产研究基础,深入推进多学科联合研究,组织水利工程、考古、历史、文化遗产等多学科专家团队开展联合研究。整合高校、科研院所、文博单位加强合作,在相关专业(如水利工程与文化遗产保护交叉学科)设置黄河水利遗产保护方向,培养本土专业人才。全面开展河南黄河水利遗产调查与评估,厘清资源亮点、特色,完善水利遗产分类分级,建立黄河水利遗产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考古发掘、历史文献研究、工程结构分析等手段,深入了解河南黄河水利遗产的历史沿革、建筑工艺、文化内涵等,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数字化建设打好理论基础。
完善制度保障体系,推动黄河水利遗产地申报。强化制度约束,出台专门的省级、地方性保护法规条例,明确黄河水利遗产的保护范围、保护标准以及破坏遗产的法律责任,构建“省级法规+地方细则”政策体系,为遗产的保护与后续遗产地申报提供法规支撑。制定黄河水利遗产的认定标准,完善价值评估体系建设,参考世界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等申报要求,制定适用于黄河水利遗产申报的细化政策。近年来,黄委加快完善黄河水文化制度标准体系,编制印发了《黄河工程与文化融合建设指引》《黄河水利遗产挖掘整理办法(试行)》,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水文化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推动数字科技赋能,优化黄河水利遗产融合发展方式。打造“水利遗产+文旅融合”深度发展体系。依托黄河水利遗产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水利博物馆、黄河观景台等景观平台,结合黄河沿线生态文化资源构建黄河水利遗产主题游径,打造黄河水文化遗产廊道;推动沿黄地区开展“研学旅游”,挖掘水利遗产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构建“水利遗产+数字技术”协同模式。开发黄河水利遗产知识图谱,实现“一遗产一档案”,利用元宇宙、数字孪生、VR/AR 互动等技术实现黄河水利遗产模拟还原与数字博物馆的构建,从固态展示向固态展示与活态传承并用转变。
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讲好河南黄河水利遗产故事。讲好河南黄河水利遗产故事,需要深入挖掘其历史底蕴、科技智慧、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通过多元化的叙事方式,让水利遗产“活起来”“传下去”。要锚定核心故事,构建黄河水利遗产文化IP矩阵,以著名治水人物、典型历史事件为原型,阐释河南“千年治河”的智慧史诗、传承“红色治水”的精神、“活态传承”的民俗画卷。要创新传播载体,搭建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刊)、新媒体(短视频、社交平台)、线下场景(遗产地)“三维立体”传播矩阵,搭建数字文旅线路、“技术赋能”线上沉浸式体验馆、营造遗产地“场景化”画面,让黄河水利遗产“可品、可藏、可传播”,宣传黄河水利遗产背后的水利典故与治河智慧。
河南黄河水利遗产是读懂“黄河文化”的核心密钥,其保护利用不仅关乎遗产本身的永续传承,更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一环。在深入挖掘河南黄河水利遗产价值内涵的基础上,需要把治河工程转化为文化地标,从历史记忆转化为可持续发展动能,推动黄河水利遗产从静态保护向动态传承升级,为黄河流域水利遗产高质量发展提供“河南方案”。
来源: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