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平:千年玉都焕新彩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2 10:05 1

摘要:豫西南伏牛山麓,南阳盆地腹地,镇平这座不产玉的小城,却凭借着代代相传的琢玉技艺与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成为享誉全国的 “中国玉雕之乡”。如今,漫步镇平大地,从机器轰鸣的智能产业园到灯火通明的电商直播间,从匠心独运的大师工作室到人声鼎沸的玉器交易市场,处处涌动着产

豫西南伏牛山麓,南阳盆地腹地,镇平这座不产玉的小城,却凭借着代代相传的琢玉技艺与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成为享誉全国的 “中国玉雕之乡”。如今,漫步镇平大地,从机器轰鸣的智能产业园到灯火通明的电商直播间,从匠心独运的大师工作室到人声鼎沸的玉器交易市场,处处涌动着产业升级的活力,这座千年玉都正坚定不移把玉产业作为强县富民产业去抓,实施“玉+”战略,朝着千亿级玉产业集群的目标铿锵前行。

从 “历代琢玉” 到 “玉脉赓续”:千年传承延续玉新篇

镇平玉雕的历史,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镌刻着玉文化的璀璨印记。

2021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的南阳黄山文化遗址是一处7000年前集玉石器加工、交流的大型中心聚落遗址,“前坊后居”的制玉作坊、保存完整的显示制玉流程的玉石半成品、丰富的玉石器及加工工具等,被文物专家确认为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玉石器制作大型聚落。镇平玉文化是南阳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玉雕加工始于石器时代、成于夏商、兴于汉唐、精于明清、盛于当今。1975年在镇平安国城遗址“龙山文化”层出土的2枚“圭形带穿玉钺”,经专家鉴定属夏王朝作品,距今有5000多年的历史。秦汉时期,镇平玉雕加工已颇具规模与层次。名相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提及的 “宛珠之簪,傅玑之珥”,以及“科圣”张衡《南都赋》里描绘的 “金彩玉璞,琢雕狎猎”,生动展现了彼时南阳及镇平玉雕生产的繁荣景象 。历经唐、宋、元、明、清,玉雕产业逐步壮大,渐成气候。

新中国成立后,镇平玉雕产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1953 年,国营镇平县玉器厂创建,随后石佛寺、晁陂等公社纷纷组建玉器厂。1974 年,镇平玉器外贸交易额突破千万元,成为全省外贸系统首个超千万元县,在全国玉器评比中屡屡名列前茅。

回溯1993年,一场跨越三十余载的玉雕盛会——“玉雕节”横空出世。它不仅承载着无数玉人的热忱与期许,更深深影响了一代代玉雕从业者,见证着一批批玉人从青涩走向成熟。时光流转,今年南阳第二十届玉雕文化节将于9月28日如期启幕,活动持续至10月3日,主会场设于中华玉文化博物馆,以“如花似玉·宛美南阳”为主题,精心策划系列玉文化活动,为这场延续三十余年的盛会续写新篇。

历经数千年风雨洗礼,镇平玉雕技艺代代传承,不断发展创新,从最初简单的石器制作,逐渐演变为融合南北风格,兼具雄浑豪放与婉约细腻的独特艺术流派,在中国玉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从 “技艺传承” 到 “人才集聚”:匠心培育注入新动能

在镇平县玉雕大师创意园内,“镇平玉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晓强正专注地打磨一件和田玉作品《兰草玉蝉》。玉蝉羽翼纹理细腻入微,兰草叶片灵动飘逸,仿佛下一秒便会振翅而鸣。“一块好玉,需要融入创作者的情感与思考,才能成为有‘精气神’的艺术品。” 刘晓强从事玉雕行业 30 余年,他基于独山玉“奇形”和“多彩”的特征,在“镇平玉雕”原有内雕和透雕的技艺之上,提出了独山玉“顺色立意、依型造势”的创作理念,运用“巧色、巧形、巧纹路”的表现手法,充分展示玉料材质美和传统玉雕技艺完美融合的表达实现,其作品多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奖。

镇平玉雕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匠人的坚守与创新。为打造人才高地,镇平构建了 “初级培训 + 职业教育 + 高级研修” 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全县共有20所初级培训班和南阳工艺美术职业学院1所,并常年和天津美院、西安美院等高等院校开办玉雕高级研修班,培养高端玉雕人才。

今年7月,镇平又添一批玉雕生力军。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简称“中宝协”)、河南省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等机构举行授牌仪式,镇平县梁飞雄等8人获颁中宝协“玉石雕刻大师”称号,77人获颁“河南省玉石雕刻大师”等称号。

中宝协副秘书长李勇表示,镇平作为中国玉雕之乡拥有上千年的玉雕技艺历史,近年来涌现的大量优秀人才,标志着当地玉雕技艺、人才培育均已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我是一名‘玉四代’,也是镇平玉雕技艺代代相传的代表。”梁飞雄说,他和许多同龄人一样,跟随父辈耳濡目染走上玉雕创作之路,又师从多位玉雕大师不断打磨自身,每一步都不开镇平肥沃的玉雕文化土壤。

近年来,镇平县在玉雕人才培养和选拔方面,始终坚持“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推动校企合作、开班、办赛、参展及对外交流等多种举措,形成了“选拔—培养—实践—提升”的全链条培育机制。目前,全县具有国家非遗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人、国家工艺美术师2人、国家级玉石雕刻大师39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03人、省级玉石雕刻大师1073人,高级技师109人,初中级技工10000余人。

从 “手工作坊” 到 “智能工厂”:产业转型跑出加速度

“我们这个项目每周建好一层楼,每月盖好一栋楼”位于镇平县石佛寺镇的玉石智谷产业园项目工程部经理杜文宾自豪地介绍,该项目总占地面积 1050 亩,总建筑面积 80 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 20 亿元,布局了智能雕刻装备研发中心、国际文创中心、电商孵化中心等七大功能区域。自开工以来,项目建设始终保持 “镇平速度”,目前一期 30 万平方米厂房已建成,50 余家玉雕企业率先入驻,预计全部建成后可容纳 400 家规模化企业,提供 3 万多个就业岗位。

在入驻企业嘉豪珠宝的生产车间,传统手工作坊的景象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全自动化智能雕刻机,玉料在机械臂的精准操控下,经过切割、打磨、雕刻等工序,短短几小时便从粗糙原石蜕变为精致摆件。“以前 5 个工匠一天才能加工 10 件作品,现在智能设备一天能生产 50 件,合格率还从 80% 提升到 98% 以上。” 公司董事长张艳浩算了一笔账,智能化改造后,企业生产成本降低 30%,订单量却翻了两番。

不止玉石智谷产业园,镇平多个玉雕智造项目正同步推进。在中慕智能制造产业园,数控超声波雕刻机正以毫米级精度雕琢玉料,效率较传统工艺提升 20 倍。“我们的设备不仅能完成复杂的镂空雕、俏色雕,还能通过云端系统实现设计图纸的实时传输与批量生产。”中慕智能行政经理梁瑞表示,企业打造的玉文化全产业链创新平台,已实现智能装备制造、设计研发、产品市场拓展等方面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未来将服务本地 300 余家企业。

镇平县玉管委主任宋哲指出,这些项目的落地,正推动镇平玉雕实现 “两个转型”:从传统手工作坊到现代化、规模化企业的转型,从传统手工业向工业化、标准化、智慧化产业的转型。“过去‘家家琢玉、户户叮当’,如今通过园区化集聚、智能化改造,产业能级大幅提升,为千亿集群建设筑牢了根基。”

从 “单一产业” 到 “全链融合”:集群发展擘画新蓝图

在镇平县晁陂镇和田玉玉文化加工园区,每天清晨都人声鼎沸。成堆的和田玉原石从青海、新疆等地运来,经过玉石从业者 “摸手出价” 的传统交易方式,被挑选后送往周边加工厂。“我们和青海昆仑玉公司长期合作,一天能供应 20 吨原石,几车石头很快就能卖完。” 园区总经理王明说。

离园区不远的金玉昆仑公司,原石正经历 “全生命周期” 利用:先根据原石形状切割出玉镯,镯芯制作成牌子,边角料挖成平安扣,剩下的碎料再车成珠子,最后连石渣子都被加工成玉石粉,用于制作保健品。“从原石到成品,几乎没有浪费,年产值能达到 8000 万元。” 公司负责人杨迪介绍,企业主要承接珠宝店定制订单,带动周边 50 余名村民就业,月工资开支超 40 万元。

夜幕降临,在南阳署咣商贸的清代宫廷风直播间里,主播手持和田玉手镯,对着镜头详细讲解玉质、工艺与文化寓意,屏幕上 “下单”“加库存” 的弹幕不断滚动。“这款手镯,质地细腻,触手生温,现在下单还能享受 8 折优惠!” 短短一小时,该款手镯便售出 50 余只,单场直播成交额突破 100 万元。

镇平玉雕电商的爆发式增长,并非偶然。镇平县政府大力发展玉雕电商,先后建成了淘宝、快手、抖音、拼多多等电商基地,培育出远近闻名的玉器电商镇等。

目前,全县电商从业人员4万余人,电商网店总数2万余家,日均发出快递包裹30万件,占全市总量的20%以上,玉雕年电商交易额200亿元以上。为规范行业发展,当地还创新建立 “政府 + 平台 + 协会” 协同监管机制,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原料溯源,设立维权投诉通道,让消费者 “买得放心、戴得安心”。

如今的镇平,已形成从原料采购、设计研发、加工雕刻、包装销售,到宣传推广、电商运营、质量检测、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的完整产业链。全县玉雕加工遍布 16 个乡镇 100 多个行政村,拥有大型玉雕专业市场 15 个,各类门店、摊位 4 万余个,从业人员近40 万人,年销售额突破500 亿元,产品远销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真正实现了 “玉料买天下、玉人走天下、玉器卖天下”。

镇平县委书记艾进德表示:镇平将坚定不移把玉文化产业作为强县富民产业去抓,以建设“全球玉文化消费中心”为目标,深入实施“玉+”战略,谋划制定玉雕人才振兴工程、玉雕珠宝化培育工程、原石交易规范化建设工程、玉创意创新平台建设工程、玉文旅引领工程等玉文化产业十大工程四十个重点项目,推动玉文化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让千年玉都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来源:NYDT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