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在前两天,历时两年建设的“种地星球”项目揭开神秘面纱。这个坐落于杭州西湖区后陡门的农文旅综合体,脱胎于劳动纪实节目《种地吧》,探索着从线上综艺到线下体验、从流量到留量的闭环。
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丁珊
种地星球项目 记者 董旭明 摄
就在前两天,历时两年建设的“种地星球”项目揭开神秘面纱。这个坐落于杭州西湖区后陡门的农文旅综合体,脱胎于劳动纪实节目《种地吧》,探索着从线上综艺到线下体验、从流量到留量的闭环。
从小村庄后陡门的视角回望,或许能看到另一个故事。不久前,我和项目所在地山联社区书记汪国建探访种地星球项目。返程车上,窗外掠过连片的向日葵、绚烂的晚霞,他手握方向盘,轻轻舒出一口气说:“总算是田成方、地成块啦!”
“田成方、地成块”,是农业现代化生产的专业表述,指代田地形状规整、土地的集中连片。一番感慨,引出后陡门和村民不断探索的故事。遇到“十个勤天”之前,这片土地也等了很久。过去20年,后陡门曾办过休闲农业,种完葡萄种草莓,村民怀揣的心愿是:“什么时候游客能够来,茶叶蛋能卖得出去?”
谁承想,答案还是在土里。十四五时期,全省推进“百千万”工程,计划形成集中连片耕地面积244.1万亩。在三墩镇百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推动下,山联社区集中复垦、形成8块稻田,完成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这些硬件的铺垫,正好承接住《种地吧》节目组打造劳动综艺节目的设想,为农文旅融合业态萌芽留足空间。
回想这段历程,汪国建感慨,“走过千步,最终还是回归第一步。”
土地和青春的这场“奇遇”,早有伏笔。询问蓝天下传媒集团董事长郑伟龙后得知,节目组早在8年前就在筹划农业题材。随着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深入推进,更加注重“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一档“让年轻人关注农田和农业”的劳动纪实节目尤显迫切。节目组曾在全国多个城市考察,最终因土地条件、政府支持,将目光锁定在西湖区。
长三角大城市周边的“空间邻近性”,让这里成为一两个小时就可抵达的慰藉。广为流传的后陡门影像中,常出现这样的构图,前景是白鹭悠然翩迁于插秧机旁,后景是城市天际线的高楼轮廓。这与钱江南岸的稻田CBD异曲同工,它精准地握住了社会的情绪。正如粉丝留言说,“土地可以治愈一切”,当忙碌在格子间中的现代人想抽离、放空时,这片触手可及的稻田,无疑是暂避喧嚣的乌托邦。
长期关注沿海地区农业农村的同济大学教授杨贵庆认为,从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看,《种地星球》本质是“农业+”多样业态的探索。直播、综艺等新型要素与传统农业碰撞、融合,年轻人用截然不同的创新和创富方式,改变了父辈和土地对话的叙事逻辑。
不过,“农业+”的核心要以农业和农村为根本,在《种地星球》不难看到以乡村为底色的创造性转化,比如后陡门600多亩农田盎然生长的同时,水杉、农房等乡土场景艺术化为“明信片”文创;年轻人以“后陡门”为名打造出“HOLDOUMEN”潮牌服饰。
这揭示着一种路径,要找到农业农村的核心竞争力,并挖掘延伸文化习俗、自然生态和生活方式的多维度价值,农村在城市化浪潮中才会真正把握住主动权。
在种地星球园区,游客正在参与表演。记者 董旭明 曹坚 摄
再回到故事最初的感慨,这场农文旅试验中村民始终“在场”,并践行这样的尝试。村书记在社交媒体开出的账号,半年多获赞和收藏达3.8万,“后陡门巡田监工”“禾伙人(粉丝)围攻老村长”等网络黑话用得丝滑自如、造梗玩梗比年轻人还娴熟。他们在综艺中客串农业导师、龙船教练,不断丰富着后陡门这个IP的层次。
农文旅基地开业后,村民通过资产租赁、集体资产增值、农事体验项目等方式,正多渠道参与、分享农文旅融合带来的收益,基地周边的本地理发、面馆、网约车等服务行业也在蓬勃生长。
无比包容又无比坚韧,正如过去的20年间,后陡门和村民从未停止过对机遇的敏锐捕捉和踏实耕耘。主动拥抱时代、探索新的可能,一片荒地也能长出“种地星球”。这正是后陡门和她的村民的可爱之处。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