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重要回信精神,传承弘扬乌兰牧骑优良传统,以“面对面”的服务方式贴近群众,在乌兰牧骑首次全国巡演60周年之际,自治区乌兰牧骑整合全区优质乌兰牧骑资源,举办了“北疆文化神州行——乌兰牧骑全国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重要回信精神,传承弘扬乌兰牧骑优良传统,以“面对面”的服务方式贴近群众,在乌兰牧骑首次全国巡演60周年之际,自治区乌兰牧骑整合全区优质乌兰牧骑资源,举办了“北疆文化神州行——乌兰牧骑全国巡演60周年纪念演出”活动。
本次活动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各盟市委宣传部承办。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成立了导演组,组织专业导演团队,对各盟市的巡演节目进行编排、组织和审核把关,同时负责对接巡演宣传工作,确保演出质量和宣传效果。
全区12个盟市将组织所属乌兰牧骑,前往全国26个省区城市的文化场所、群众广场、高校、旅游景区等地,开展共计156场演出(含展示、交流)活动,充分展示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打响北疆文化品牌。本期将为您呈现兴安盟乌兰牧骑在广州站的精彩活动内容。
演出实况
9月16日至17日,“北疆文化神州行”乌兰牧骑全国巡演60周年纪念演出在广州粤剧院、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广州市文化馆上演。兴安盟3支乌兰牧骑队伍跨越3000公里,为广州观众呈现了一场兼具文化深度与艺术活力的视听盛宴。
演出在歌舞乐《北疆赞歌》中拉开序幕。乌力格尔《扬鞭催马新征程》、顶碗舞《祝福》、马头琴齐奏《万马奔腾》等14个节目轮番上演。本次演出巧妙融合南北文化特色,广东民歌《彩云追月》的悠扬旋律与蒙古族歌舞的热烈奔放交相辉映。当《歌唱祖国》音乐响起时,现场观众纷纷跟唱,中华儿女一家亲的深厚情感在歌声中凝聚升华。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乌兰牧骑的演出,四胡和马头琴的声音太有感染力了!”观看演出后,广州市民辛女士难掩激动。她表示,通过演出不仅领略了兴安盟的壮美风光,更对“蒙古马精神”有了深刻理解。“有奖问答环节我还答对了关于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的问题,拿到了小礼物。”陈女士说,现在已和家人计划,明年夏天去兴安盟感受草原、森林的独特魅力,亲自品鉴兴安盟大米和奶制品。
“广州观众的热情让我们备受鼓舞,每次谢幕时台下的掌声都让我们心里暖暖的。”乌兰牧骑创作演出中心主任白伟光已随队巡演多年,此次广州之行让她印象尤为深刻。她介绍,为了让演出更贴近广州观众,队伍特意加入了《彩云追月》本土民歌,“文化没有地域界限,我们希望通过歌声和舞蹈,让更多人了解兴安盟,也让北疆与岭南的情谊更加深厚。”
“没想到兴安盟不仅有动人的歌舞,还有这么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质农畜产品。”从事文旅行业的李先生对演出中介绍的兴安盟旅游资源和“源在兴安”农畜产品十分关注。他认为,此次活动不仅是文化演出,更是一次生动的地域文化推介。“兴安盟的‘一主两副’旅游线路很有吸引力,生态资源与红色文化的结合独具特色。”他表示后续将与兴安盟积极对接,探索两地文旅合作的可能性,让更多岭南游客走进北疆,也让北疆文化更好地融入岭南市场。
演出期间,乌兰牧骑不仅带来了精彩的文艺节目,还展示了兴安盟大米、阿尔山矿泉水、赤松茸等特色农畜产品及阿尔鹿、剪纸等非遗文创产品,让观众在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全方位了解兴安盟的生态优势与发展成果。据了解,此次活动是乌兰牧骑全国巡演60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一站。60年来,这支从草原走出的文艺队伍已发展至75支,始终以“天为幕、地为台”,扎根基层、服务人民。
演出尾声,“与山盟、与水盟、与兴安盟,不见不散”的邀约回荡在现场。这场跨越千里的文化之约,不仅让北疆文化在岭南大地绽放光彩,更搭建起两地交流合作的桥梁。未来,随着文化互鉴的不断深入,兴安盟与广州将在文旅融合、产业协作等领域开启更多合作可能,共同书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新篇章。
一城一评
红色文艺轻骑兵的“兼容之美” 从“北疆文化神州行 乌兰牧骑全国巡演60周年纪念演出”广州站看
朱洪坤
内蒙古乌兰牧骑学会秘书长
当马头琴的悠扬旋律与广东民乐《彩云追月》的婉转曲调交织,当蒙古族舞蹈的刚劲舞姿与岭南观众的热烈掌声共振,这场跨越3000余公里的演出,不仅是乌兰牧骑艺术魅力的集中展现,更成为其艺术兼容性的生动注脚。作为草原“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60年巡演历程中始终秉持的“兼容”特质——既能与时俱进传递党的声音与关怀,又能立足地域实现文化在地性表达,更能打破疆界促进多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在广州站演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元一体”的传承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在地性表达:
以“文化适配”打破地域隔阂
让北疆艺术融入岭南土壤
“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因地制宜”,乌兰牧骑的兼容性首先体现在对演出地域文化的尊重与融合,通过“在地化改编”让北疆艺术与岭南审美同频共振。广州站演出中,最打动人心的莫过于南北文化元素的巧妙碰撞:蒙古族歌舞的热烈奔放与广东民歌《彩云追月》的悠扬婉转交相辉映,前者以恢弘气势勾勒草原辽阔,后者以细腻旋律传递岭南柔情,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在舞台上和谐共生,既保留了各自的文化基因,又形成了“1+1>2”的艺术效果。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元素叠加”,而是深入地域文化内核的“精神对话”——乌兰牧骑创作演出中心主任白伟光坦言,“为贴近岭南观众,队伍特意加入本地化元素”,这种主动适配的背后,是对“艺术无界”理念的深刻践行。
兴安盟乌兰牧骑演出队还将“在地性”延伸至“体验式互动”,让岭南观众从“被动观看”变为“主动参与”。演出中的有奖问答环节,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等知识为纽带,既传递了北疆历史文化,又调动了观众积极性;广州市民陈女士通过互动不仅收获礼物,更萌发了前往兴安盟的旅游意愿,实现从“艺术欣赏”到“文化认同”再到“行动转化”的完整闭环。此外,演出现场展示的兴安盟大米、阿尔山矿泉水等特色产品,将“艺术演出”与“地域推介”结合,让岭南观众在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全方位了解北疆的生态优势与发展成果,这种“艺术+生活”的在地性表达,让北疆文化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可触、可感、可向往的“真实存在”。
时代性传递:
以“内容创新”承载核心价值
让红色基因融入艺术血脉
“
乌兰牧骑作为“红色文艺轻骑兵”,其艺术兼容性的核心在于“与时俱进”——既能坚守“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初心,又能紧扣时代脉搏,将党的声音与核心价值融入艺术创作,实现“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广州站演出中,传统艺术形式被赋予鲜明的时代内涵:乌力格尔《扬鞭催马新征程》以古老的蒙古族叙事艺术为载体,将“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等时代主题融入唱词,让“新征程”的号召通过通俗生动的演绎深入人心;合唱《歌唱祖国》则以全员参与、观众跟唱的形式,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现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核心价值的艺术化呈现。
这种时代性传递不是“生硬说教”,而是以“情感共鸣”为桥梁的自然渗透。歌舞乐《北疆赞歌》通过恢弘的舞台呈现,既展现了北疆草原的生态之美,也暗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男女声四重唱《守望相助》以“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内涵,结合北疆音乐的豪迈特质,让民族团结的主题在歌声中直抵人心。正如乌兰牧骑60年余的发展历程所示,从最初传递政策信息的“文艺宣传员”,到如今成为传播北疆文化、弘扬核心价值的“文化使者”,其艺术创作始终与时代同频,通过“旧形式新内容”的兼容创新,让党的声音与关怀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落地生根,实现了“思想引领”与“艺术感染”的双重效果。
交融性联结:
以“双向互鉴”搭建文化桥梁
让多元文化汇聚中华认同
“
乌兰牧骑艺术兼容性的最高价值,在于其打破地域与民族界限,以“双向互鉴”促进文化交流交往交融,最终汇聚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共同认同。广州站演出不仅是北疆文化的“输出”,更是南北文化的“双向对话”:乌兰牧骑队员在演出交流中感受岭南文化的细腻与活力;岭南观众则通过演出领略北疆的辽阔与豪迈,这种“你来我往”的互动,深刻体现了本次“北疆文化神州行”文化交流活动的“双向滋养”。从事文旅行业的李先生被兴安盟的旅游资源与农畜产品吸引,计划探索两地文旅合作;广州市民陈女士则与家人约定前往兴安盟感受北疆风情——这些“后续行动”证明,兴安盟乌兰牧骑演出队的广州站演出已超越“艺术欣赏”的范畴,成为推动两地产业协作、情感联结的“纽带”。
这种交融性联结的深层意义,在于强化“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共同认知。当《歌唱祖国》的旋律响起,无论北疆儿女还是岭南同胞,都能在熟悉的歌词中找到情感共鸣;当北疆文化与岭南观众的掌声相遇,不同地域的文化符号在“爱国情怀”的主题下达成和谐统一。正如演出尾声“与山盟、与水盟、与兴安盟,不见不散”的邀约,这句跨越千里的约定,不仅是对未来交流的期待,更暗含着“中华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共同构成中华文化主体”的深刻内涵。乌兰牧骑60余年来从草原走向全国,从75支队伍的坚守到全国巡演的足迹,其艺术兼容性的本质,正是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诠释——每一次地域文化的在地性表达,每一次时代主题的艺术化传递,最终都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框架下汇聚,成为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强大力量。
从兴安盟乌兰牧骑演出队广州站演出回望乌兰牧骑60余年的艺术历程,其“兼容”特质既是对“红色文艺轻骑兵”初心的坚守,也是对新时代文化传播规律的遵循。它证明:优秀的民族艺术既要扎根本土,保留独特的文化基因;也要开放包容,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汲取养分;更要紧扣时代,在传递核心价值中实现升华。这场跨越千里的文化之约,不仅让北疆文化在岭南大地绽放光彩,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启示——唯有以兼容之心打破界限,以创新之力联结情感,才能让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大家庭中同频共振,共同书写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