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坊间热议L2级辅助驾驶强标准备落地,学名是《智能网联汽车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还在征求意见阶段。
一、来龙去脉
最近坊间热议L2级辅助驾驶强标准备落地,学名是《智能网联汽车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还在征求意见阶段。
征求意见结束就变成强标,这也是坊间“落地”一词的来历。
图 标准信息平台的相关页面,注意图中组合驾驶辅助就是2级驾驶自动化
为什么现在没有提供下载?因为还在征集意见,没有形成强制国标供行业下载。
没有正式成文,那《征求意见稿》总有下载吧?有,地址如下https://www.miit.gov.cn/cms_files/filemanager/1226211233/attach/20259/9588ae7599384a8482046527d6d17473.pdf
为什么一部分媒体报道采用“L2自动驾驶而”不是原文的“组合辅助驾驶”?
因为组合辅助驾驶就是L2辅助驾驶,但不如L2辅助驾驶的知名度高。
《智能网联汽车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的时间线如下:
2024 年 3 月 22 日:项目申报。
2025 年 6 月 4 日: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示关于征求《智能网联汽车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拟立项强制性国家标准项目意见的通知,公示日期为 2025 年 6 月 4 日 - 2025 年 7 月 4 日。
2025 年 9 月 17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就《智能网联汽车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 2025 年 11 月 15 日。
预计 2026 年 1 月:从项目周期 22 个月推算,标准最早可能在 2026 年 1 月发布实施。
图 现在在红五角星的位置
二、主要内容
核心范围与适用对象系统类别:明确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分为 4 类,本文件重点规范前 3 类:
基础单车道组合驾驶辅助系统:仅 A 类道路(高速、快速路),辅助单一车道内行驶。
基础多车道组合驾驶辅助系统:仅 A 类道路,驾驶员触发后辅助车道间换道。
领航组合驾驶辅助系统:A/B 类道路,含车道巡航、风险减缓功能,辅助部分动态驾驶任务。
未重点规范的是泊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
不用说,领航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是最大也最复杂的系统。
适用车辆:安装上述系统的 M 类(载客汽车)、N 类(载货汽车)汽车。
关键术语与定义(核心)(一)领航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核心章节 4)
1. 总体要求
驾驶员责任:系统设计需确保驾驶员持续执行动态驾驶任务,能应对合理预见的误用。
车速控制:A/B 类道路激活时,驾驶员可设最高车速≤对应道路最高限速;设计运行车速范围内才辅助行驶。
安全交互:适应交通流(不无故停车 / 急刹 / 急转向)、探测响应其他交通参与者 / 设施 / 障碍物,部分场景试验需无碰撞或降低碰撞速度。
基础配置:需配备符合国标的自动紧急制动(AEB)、车道保持辅助(LKA)系统。
2. 功能专项要求
3. 其他关键要求
系统交互:不抑制紧急制动中的 AEB;明确与其他自动化系统的控制优先级及转换策略。
ODC 边界响应:探测到接近 / 超出 ODC 边界时发提示,超出后发 DCA 并终止控制辅助。
失效处理:检测到安全失效时,按安全概念终止功能(全系统失效则关闭并发光学警告,部分功能失效可保持激活但需提示)。
(二)基础单车道 / 多车道组合驾驶辅助系统
共性限制:仅在 A 类道路激活,需符合领航系统中部分通用要求(如车速控制、驾驶员状态检测、失效处理)。A 类道路通常指高速公路,是我国道路分类中等级最高、设计标准最严格的公路类型,核心功能是实现长距离、高速度、大容量的客货运输。
差异点:基础单车道:无换道功能,需符合 GB/T 44497-2024 部分要求,升级的 HOR/DCA 需持续≥10s。
基础多车道:依赖基础单车道系统,换道需驾驶员触发,且驾驶员脱离提示时不触发换道。
所以所谓基础单车道 / 多车道组合驾驶辅助系统主要是在干线上敞开跑,属于相对理想的驾驶场景。
试验方法(场地 + 道路)(一)场地试验(章节 7)
试验基础条件:车辆载荷:M1 类为整备质量 + 200±20kg,M2/M3 类城市客车为最大设计总质量 65% 等。
环境:路面干燥(附着系数≥0.7)、车道宽 3.5-3.75m,日间光照≥2000lx,夜间≤1lx,温度 - 20~45℃。
核心试验项目:限速试验:验证系统对限速标志的响应(如识别后调整巡航车速)。
车道巡航横向加速度试验:弯道中验证横向加速度是否符合上限。
换道试验:含驾驶员触发 / 确认、系统触发换道,验证安全距离与换道逻辑。
目标探测响应:侧翻车辆、切入 / 切出车辆、施工区域、障碍物(如纸箱)等场景,需无碰撞或及时减速。
人机交互试验:转向盘 / 加速 / 制动踏板干预、手部 / 视线脱离响应、系统禁用(如 30 分钟内 3 次脱离则禁用≥30 分钟)。
(二)道路试验(章节 8)
道路要求:覆盖 A/B 类道路要素(如 A 类含弯道半径 400-650m,B 类含交叉口、环岛),需包含畅通 / 拥堵等交通状态。
试验时长:累计有效时长≥72h(白天≥48h、夜间≥24h,若仅支持单时段则覆盖该时段核心时段)。
验证内容:确认系统在实际道路中符合 “设计应”“目标应” 要求,外界因素导致不达标时需制造商文档佐证。
配套要求(用户告知、系统禁用、数据记录)(一)用户告知(章节 9)
告知方式:除使用说明书外,需通过官网、车载终端等公开提供系统使用说明。
核心内容:系统类别、驾驶员责任、ODC 边界、激活 / 退出操作、脱离检测方式、事故应急处置等。
确认机制:车辆上电后需确认驾驶员完成培训(生物识别 / 账号登录),30 天内未确认需重新确认(仅静止时可操作,需 2 个独立动作)。
(二)系统禁用(章节 10)
禁用触发场景(当前上电周期内):触发 1 次 RMF风险减缓功能;
无 RMF 时持续 10s 升级的 HOR/DCA;
2 次 EOR 升级后的 DCA;
30 分钟内 3 次升级的 HOR/EOR。
禁用后果:禁用≥30 分钟,且需提示驾驶员阅读使用说明。
简单说就是:在一次开车的过程中(当前上电周期),只要触发 4 种 “危险操作” 中的任何一种,车辆的辅助驾驶功能就会被强制停用至少 30 分钟,而且必须让你看完使用说明才能再用。
这 4 种 “触发禁用” 的情况,用大白话解释
1、触发 1 次 RMF 风险减缓功能
就是辅助驾驶已经 “急了”,主动帮你控车避险(比如你完全不碰方向盘,系统自己减速、开双闪、靠边停),只要发生一次这种情况,辅助驾驶直接锁 30 分钟。
2、没触发 RMF,但升级的 HOR/DCA 持续了 10 秒
比如系统反复提醒你 “双手回方向盘”(HOR)或 “赶紧接管车辆”(DCA),你硬是不理,这个提醒持续满 10 秒,辅助驾驶就会被锁。
3、EOR 升级 2 次后触发了 DCA
系统先提醒你 “别走神,看路”(EOR),你不听;系统加重提醒(第一次升级),你还不听;系统再次加重提醒(第二次升级),你依旧没反应,直到系统逼你 “立刻接管”(DCA),这时辅助驾驶直接锁 30 分钟。30 分钟内,HOR/EOR 升级累计达 3 次
半小时里,你要么频繁手离方向盘(触发 HOR 升级),要么反复走神不看路(触发 EOR 升级),不管是哪种,加起来满 3 次,辅助驾驶就会被锁。
禁用辅助驾驶至少 30 分钟不能用,哪怕你熄火重启也没用(得等够时间)。
系统会弹窗或提示,让你打开并阅读辅助驾驶的使用说明,确认看完了,时间也够 30 分钟,才能重新开启功能。
枚举四种触发禁用的场景如下:
为了清晰,我们进一步详细解释术语如下:
风险缓解功能(RMF,Risk Mitigation Function) 是当系统检测到驾驶员未及时响应安全提示、或系统自身出现故障时,为避免事故发生而主动采取的安全保障措施,核心目标是 “在危险发生前或初期控制车辆状态,降低风险”
HOR 即 Hands On Request,是指系统要求驾驶员在特定情况下将双手放在方向盘上以保持对车辆的控制,EOR 也就是 Eyes On Request,指系统要求驾驶员在特定情况下将视线保持在道路上,它通过摄像头监测驾驶员的视线方向。当车速大于 10km/h,在驾驶员眼睛的注视方向偏离驾驶任务相关区域后最迟 5s,系统应发出 EOR。在系统发出 EOR 后,若驾驶员眼睛的注视方向继续偏离,系统会进行升级提示。而 2 次 EOR 升级后的 DCA(Direct Control Alert,直接控制警报)情况是这样的:当系统检测到驾驶员视线持续偏离,在发出 EOR 后,经过一定时间升级 EOR,若驾驶员依旧视线偏离,系统会再次升级 EOR,当达到 2 次 EOR 升级后,如果驾驶员眼睛的注视方向还是偏离驾驶任务相关区域,系统应在升级的 EOR 后最迟 5s 发出 DCA。DCA 应清晰和显著地指示驾驶员立即至少恢复对车辆横向运动的控制,它至少应包括持续的光学和声学警告信号,以及触觉警告信号,并且会持续到系统检测到驾驶员至少已恢复对车辆横向运动的控制或系统触发 RMF 。
(三)数据记录(附录 F),这个数据记录要求和GB 44495/96/97系列是类似的
系统分类:
I 型:M1/N1 类车辆,记录碰撞事件(前 15s - 后 5s)、有碰撞风险事件(如减速度>5m/s²)、时间戳事件(激活 / 退出 / 脱离提示等),存储≥5 次事件 + 2500 次时间戳。
II 型:M2/M3/N2/N3 类车辆,实时连续记录≥8h 数据 + 2500 次时间戳。
数据元素:含车辆 VIN、车速、加速度、驾驶员状态(是否系安全带 / 手部脱离)、感知目标信息(位置 / 速度)、外部图像 / 视频(前向视场角≥100° 或四路 360° 覆盖)。
存储与读取:非易失性存储,碰撞事件数据不被覆盖;读取支持 CAN/DoIP 协议,数据需时间同步且可解析。
三、《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相对于现有标准的独有差异点
以前说买车送服务,以后可能是买车送考试了(笑)。
通读全篇,可以说这个征求意见稿很多内容都在别的标准出现过,至少部分出现过,但是还是有独特之处。
明确禁止系统抑制手握转向盘提示:标准对于驾驶员手部脱离检测、视线脱离检测以及对应的报警要求与 UN R171 最新版保持协调,但禁止系统抑制手握转向盘提示,要求系统应在驾驶员未脱离动态驾驶任务的前提下方可执行动态驾驶任务。以前有些车可能能关了 “手离方向盘” 的提醒,现在不行了 —— 只要辅助驾驶开着,“手要放方向盘上” 的提示必须一直能工作,不能手动关,也不能让系统自己屏蔽。怕驾驶员图省事关了提醒,然后彻底不管方向盘,过度依赖辅助驾驶出危险。其中,动态驾驶任务(Dynamic Driving Task,简称 DDT) 就是车辆行驶过程中,为了安全、合规地控制车辆而需要持续做的所有核心操作,简单说就是 “开车时必须干的那些活儿”。细化道路试验方法并增加试验场景:与 UN R171 最新版相比,该标准细化了道路试验的具体方法,如明确试验时长、试验道路要素要求等。同时,基于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增加了施工区、纸箱、踏板式两轮摩托车、侧翻车等试验场景,并要求系统在车辆制造商声明的最高可设置车速下进行试验,以充分验证系统的安全能力。全面要求驾驶员使用培训和告知:针对基础单车道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基础多车道组合驾驶辅助系统以及领航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均提出了用户告知和识别驾驶员是否经过使用培训的要求,而非仅针对系统触发的换道控制提出此类要求,以有效避免驾驶员的 “误用” 和 “滥用”。提出车端数据记录要求:区别于 UN R171 最新版,该标准对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提出了包括数据记录、数据元素、数据存储、数据读取等车端数据记录要求,以确保真实和准确地记录车辆运行过程中的关键数据,支撑相关交通事故的调查与分析。可能很多准车主们会好奇,车企如何培训车主,总不会考试不过就不让买车吧?常见方法如下:
1. 提车时的 “一对一实操培训”(必选项)
这是最基础也最关键的一步,通常由 4S 店的专属顾问或车企的 “技术讲师” 完成,重点解决 “怎么开、怎么关、边界在哪”:
手把手教操作:当场演示 “怎么调出辅助驾驶”(比如按哪个按键、中控怎么设置跟车距离)、“怎么退出”(比如踩刹车、转方向盘时会自动退出),让车主自己上手试一遍。
划重点讲 “不能用” 的场景:明确告诉车主 “这功能只能在高速 / 快速路用,普通城市道路不能开”“暴雨大雾天传感器会失效,别用”,避免车主误判场景。
现场答疑:比如车主问 “自动变道要等多久”“手离方向盘会怎样”,顾问会结合实际操作演示,比看说明书更直观。
这很像您到银行开一类卡,柜员必须在旁边强调不得出借。您听不听是您的责任,她说不说那是她的强制责任。
2. 线上 “阶梯式学习”(强制 + 自愿结合),这是最主要的形式,不考完都启动不了辅助驾驶
车企会把复杂的功能拆成 “小知识点”,让车主在手机 APP 或车机上随时学,部分内容甚至是 “用辅助驾驶前必须学完”:
强制学习模块:比如要开启 “高阶领航辅助”,必须先在车机上看 3-5 分钟的视频(内容包括功能激活条件、接管提醒方式),看完还要做 5-10 道选择题(比如 “哪种情况系统会退出?A. 高速路 B. 施工路段”),答对了才能解锁功能。
自愿拓展内容:在 APP 里设置 “辅助驾驶知识库”,放一些场景化视频(比如 “遇到大货车怎么让系统自动避让”“长隧道里功能会怎么工作”)、常见问题解答(比如 “系统突然退出怎么办”),车主有空可以自己看。
3. 线下 “场景化体验营”(针对高阶功能),这种都很少了
对于带 “城市领航”“自动泊车” 等复杂功能的车型,车企会搞小型体验活动,让车主在安全的封闭场地或指定路线上练手:
封闭场地练 “极限场景”:比如在专门的场地模拟 “前车急刹”“邻车道加塞”,让车主体验系统怎么应对,同时教车主 “系统没反应时该怎么手动接管”。
指定路线跑 “真实路况”:比如选一段车少的高速 / 城市快速路,由讲师跟车指导,车主实操 “自动变道”“出入匝道”,遇到问题讲师当场纠正(比如 “你刚才没注意系统提示,其实该提前接管了”)。
4. 持续 “售后提醒 + 更新告知”(长期跟进),这只是辅助措施
培训不是 “一锤子买卖”,车企会通过多种方式持续提醒车主,尤其是功能更新后:
功能更新时的 “弹窗教学”:如果车机通过 OTA 升级了辅助驾驶功能(比如新增 “自动避让施工锥”),启动车辆时会弹出简短的教学弹窗或视频,告诉车主 “新功能怎么用、注意啥”,确认看完才能继续用。
定期 “安全提醒”:比如节假日跑高速前,车企会通过 APP 推送 “辅助驾驶高速使用指南”,提醒 “长途驾驶别依赖系统,每 1 小时手动接管一次”;如果某地区出现过车主误用功能的案例,也会针对性推送 “该场景下的正确用法”。
四、总结
对于《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也就是L2辅助驾驶的安全要求,行业已经有很多解读,都非常专业和高水平。本文就不再班门弄斧,不再对其重要性和行业呼吁做评论。
而是作为出身于算法理论专业的从业者,笔者斗胆表达一点失落的感觉。
保障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没能充分利用信息系统,人工智能,大数据、算力等等高技术手段,而是使用“人工”智能的手段,对用户车主进行文字培训,加上“禁用”惩罚并罚你重新阅读辅助驾驶的使用说明,并要确保你认真看完。
靠人而不是靠技术来保证安全,这说明现在辅助驾驶领域并不像广告中已经达到的那么先进,这也是国家前一段出手严厉管制过度宣传的原因。
但乐观的看,人工智能和算法技术,算力设备的迅猛发展,并不是假的,而是非常真实的。现在已经没有人和计算机比下围棋了,因为绝对下不过,就像已经没有人和汽车比赛跑一样。笔者自己写程序时,辅助编程工具可以为我搭好80%的框架,喝着咖啡就把程序写完了。
随着AI的发展,未来L3辅助驾驶(其实L3已经不是辅助,而是代替人类担主责了)也许会很快替代L2,车主们也可以免去考试之苦。
来源:焉知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