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在微观的量子世界,“超光速” 却像家常便饭 —— 量子纠缠让两个粒子跨越光年 “心灵感应”,量子隧穿让粒子瞬间 “穿越” 无法逾越的物理壁垒。这些看似违背常识的现象,并非打破了相对论,而是揭示了量子世界独有的诡异法则。
在宏观世界中,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像一道铁律:任何有质量的物体都无法突破光速,信息传递也不能超光速,否则会颠覆因果律。
但在微观的量子世界,“超光速” 却像家常便饭 —— 量子纠缠让两个粒子跨越光年 “心灵感应”,量子隧穿让粒子瞬间 “穿越” 无法逾越的物理壁垒。这些看似违背常识的现象,并非打破了相对论,而是揭示了量子世界独有的诡异法则。
1935 年,爱因斯坦将量子纠缠称为 “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当两个粒子形成纠缠态后,无论相隔多远(哪怕横跨整个星系),只要测量其中一个粒子的状态(如自旋方向),另一个粒子的状态会瞬间确定,仿佛二者之间存在即时通信。这种 “瞬间响应”,看起来完全突破了光速限制。
比如,将一对纠缠的电子分别送往地球和火星。在地球测量电子 A 的自旋为 “上”,远在火星的电子 B 会立刻表现出 “下” 自旋,整个过程无需任何时间。若按宏观逻辑,信息从地球传到火星至少需要 4 分钟(光速传播时间),但量子纠缠的响应却 “无视距离”,这是否意味着超光速通信已成现实?
答案是否定的。
量子纠缠的 “超光速”,本质是粒子处于 “叠加态” 的必然结果。在未测量前,纠缠粒子并非各自拥有确定状态,而是共同处于 “自旋上 + 自旋下” 的叠加态,就像一枚同时正面朝上和朝下的硬币。测量行为打破了叠加态,让两个粒子的状态 “瞬间坍缩” 为互补状态 —— 这并非粒子之间传递了信息,而是它们从一开始就共享同一个量子状态,只是人类的测量让这种关联显现。
更关键的是,量子纠缠无法传递有效信息。因为测量结果是完全随机的(无法预先控制电子 A 的自旋为 “上” 或 “下”),若想通过纠缠粒子传递 “1” 和 “0” 的二进制信息,接收方无法区分对方的 “测量行为” 和 “随机结果”,自然无法解码。这意味着,量子纠缠的 “超光速” 并未违背相对论 —— 它不传递能量和信息,只是量子态的 “非局域性”(即粒子状态不局限于自身位置)的体现。
在宏观世界中,小球若没有足够能量,永远无法越过高于自身动能的墙壁;电子若能量低于原子核的库仑势垒,也绝不可能进入原子核内部。但在量子世界,“穿墙” 是粒子的常规操作 —— 这就是量子隧穿效应。
实验中,当电子面对能量高于自身的势垒时,仍有一定概率 “瞬间出现在势垒另一侧”,仿佛直接穿透了墙壁,且整个过程的 “穿越时间” 极其短暂,甚至表现出 “超光速” 特征。比如,α 粒子(氦核)能通过隧穿效应突破原子核的强作用力壁垒,这正是放射性衰变的核心原理;而在半导体芯片中,电子的隧穿效应更是量子计算机的关键技术之一。
量子隧穿的 “超光速”,源于量子力学的 “不确定性原理”。
根据该原理,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无法同时被精确测量 —— 粒子的能量在极短时间内可能出现 “量子涨落”,短暂获得突破势垒的能量;同时,粒子没有绝对的 “边界”,其波函数(描述粒子状态的数学工具)会部分渗透到势垒内部,一旦波函数在势垒另一侧 “显现”,就表现为粒子的 “隧穿”。
这种 “穿越” 并非粒子真的 “跑” 过了势垒,而是其波动性的体现 —— 就像水波能绕过障碍物,量子波也能 “渗透” 过势垒。更重要的是,隧穿效应的 “超光速” 仅存在于极短距离(如原子尺度),且无法用于传递信息(粒子隧穿的概率是固定的,无法被控制),因此同样不违背相对论的核心法则。
量子纠缠和量子隧穿的 “超光速” 现象,看似颠覆了宏观世界的常识,实则是量子世界 “非局域性” 和 “波动性” 的必然结果。这些现象的核心特点是:不传递能量和可控制的信息,因此并未突破相对论的限制 —— 相对论禁止的是 “超光速传递信息”,而非 “超光速的量子关联”。
从本质上看,量子世界的 “诡异”,源于人类对宏观世界的认知惯性。在微观尺度下,粒子不再是 “坚硬的小球”,而是兼具粒子性和波动性的 “量子实体”;时空也不再是绝对的 “舞台”,而是与粒子状态深度纠缠的 “整体”。量子纠缠和隧穿的 “超光速”,正是这种全新世界观的生动体现。
如今,这些曾经被视为 “鬼魅” 的现象,已从理论走向应用:量子纠缠支撑起量子通信的安全性(利用纠缠态的不可破解性加密信息),量子隧穿让量子计算实现了传统计算机无法完成的复杂运算。或许,量子世界的 “超光速” 奇迹,不仅在重塑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更在引领一场全新的技术革命。
来源:宇宙探索